2008-11-19 15:20:32Joe
一生疾虛妄的王充(下)
四、 結語
《論衡》一書,主要內容在「疾虛妄」,而「疾虛妄」的方法有:
1、 戳穿怪誕無稽之迷信。
2、 揭舉誇張宣染之記載。
3、 攻擊盲目的偶像崇拜。
4、 力拒陰陽五行之說。
5、 排斥鬼神與禁忌之論。
6、 反對卜筮與祭祀。
7、 大闢厚古薄今之風,宣揚當代之德。
就以上幾點可以理解為何王充要「疾虛妄」,無非就是追求「真」,過一個有價值不被俗流牽引的人生。
就哲學與人生的相應,王充勇於尋找真理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我們要談論一個整體的人生,滿足一個完整的生命,無非在身、心、靈三方面的滿足,心的運做在知情意的實現過程,具體的顯現就在獲取知識、營造人我關係、以及個人志趣的培養。
(一)調和自我
針對認識自我,王充有一些看法可以讓我們取用。他主張情緒兩極化,如喜對怒,哀對樂;而情緒也有感染力,如同情心、同理心與感情共鳴;人的情緒也可以激化身體的能量,可以倍增也會耗損。這些想法在今天都不算希奇,但是在漢代卻是一難得的想法。
王充說:「人之精乃氣,氣乃力也。有水、火之難,惶或恐懼,舉徙器物,精誠至矣,素舉一石者倍舉二石」 此即是情緒的激化。
又言:「盍哭之精誠,故對向之者淒愴感慟也。夫雍門子能動孟嘗之心,不能感孟盛衣者,衣不知側怛,不以人心相關通也。」 此是情感的感染力。
王充認為人的情感是可以驗證的,就如外在的行為一樣,他說:「事效可以知情,……人有不能行,行無不能檢;人有不能考,情無不可知。」
王充認為,人的情緒固然有激化的力量,但若不善加引導,會帶來傷害,因此主張以「禮」來調適情感,也就是要以禮為本,不可以逾越了本份。因此王充說;「禮情相應。」
針對此點,吾人感受良多。我有兩個同事一男一女,彼此有家庭卻難以抗拒彼此的吸引,好友們除了拿他們當取笑的對像似乎無其它的建議,唯有我告訴他們,何妨發乎情而止乎禮,從此這一句話成為名言,也讓他們的感情昇華,兩家人成為很好的朋友。
王充肯定人有其「情」,但要善於約制,這是很健康的想法。
既然人有情感,此為天生,欲望也在情之中。王充言道:「富貴人情所貪,高官大位人之所欲。」
「富貴皆所欲也,雖有君子之行,猶有飢渴之情。」
基於天生的欲望,王充懷疑無欲可以延年益壽的觀點:「夫草木無欲,壽不逾歲;人多情欲,壽至於百;此無情欲者反夭,有情欲者壽也。夫如是,老子之術,以恬淡無欲延壽度世者,復虛妄也。」
王充認為君子與小人一樣都有欲求,但是「君子以禮防情,以義割利,故得循道,循道則無害;小人縱貪利之欲,逾禮犯義,故進得茍侵,茍侵則有罪。」
蓋王充以無情欲難免,但要遵循禮義之道,才不會招至禍端,此點深為吾人深思誡慎。
王充還引用管仲之言:「食稟實,民知禮節,衣食足民知榮辱。」此可以看出王充的需求理論是有階層的,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看,人的需無非現實與精神兩方面,當人的生理需求達到滿足之後,精神的需求還要依靠在更深沉的道德層面,而不是不擇手段的以名害義。這一點王充似乎不亞於後世的馬斯洛,只是他沒有提出階層表而已。
因此,當一個可以深刻的體認自己的情,以知來導順,必能發展出一個有生命旨趣的人生。
(二)當一個愛智者
王充的思想因「疾虛妄」「淫讀股文,甘聞異言,世書俗說,多所不安。幽處獨居,考論實虛」讓人有實事求是的觀感,因此除了將王充定位於勇於抗衡邪說以外,還有他求真的精神,此即後世人們常說的科學態度。從王充的思想體系我們可以發現他確實有哲學家的態度,而科學意指「學問與知識」,所以王充的批判經神無疑是漢代的瑰寶。
蘇格拉底說:「吾非智者,吾愛好智慧也」而探索真理是王充一貫的做風,而何為真理?即除去智慧的遮敝,或許王充的科學實證讚成與反對的人都有, 但沒有人反對他確實嚐試、終其一生都在做的一件事:「疾虛妄」。
要追求智慧在王充的論點,第一要懷疑,第二要批判,第三不管他是孔子還是無名子都先等量齊觀,今人或肆市之人未必無不可取之處。
許多人常常不做思考,大多聽別人怎麼說就怎麼做,少去思考然與所以然的問題,不好思考是人的通病,也因此引出許多精神上的疾病。何以故?
試問,如果一個人平常就以理性面對問題,必然不致產生情緒困擾,縱有情緒,也知道它怎麼來的,就該讓它怎麼流通出去。一個懂得運用思考的人,必會轉換他的心智模式,從多向的觀點去看事理,不會見樹不見林。通常我也鼓勵學生不要被網路文章迷惑,還弄不清楚狀況就感動得淚水涕零,先懷疑它,批判它,再問自己,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
在人我溝通的活動中,我們也要培養如是的智慧,以理性與科學的態度做溝通,而不被情緒引導而失控。
歷年來學者對於王充的評價毀譽皆有,而這些言論都與當時所處的環境與個人見解有關,很難以客觀的角度去論評。對於王充其人其書造成如此大的爭議,不知王充死後是否有知?如果有知,是否要再寫一本《論評》再述己志?當然,就王充的無神論而言,身後的諸多毀譽對王充都不再有任何的意義。就此點來看,王充對生命的態度要有很大的勇氣,因為人生就這一段,死後無繼充滿了虛無感,因為靈的層面是王充極力否定之事。
吾人認為王充是一個生命精力旺盛的人,對週遭之事,事事關心,事事評斷,雖當時不得志,卻影響後人頗巨,也造成學術的趣味,這一點讓人想起多少死後才有身後名的人,其生前大多經歷坎坷,卻不改自身的志業,才有後來的歷史地位。王充的思想充滿叛逆,而其叛逆並非干譽媚俗,故意造做,我想,就一個有限的生命,如此有使命感的活著,無寧是很有價值、也是值得追尋的。
參考文獻
一、《中國百位哲學家》,黎建球,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8月
二、《新編中國哲學史》(二),勞思光,三民書局,2002年10月
三、《中國哲學史》,周世輔著,周玉山修訂,三民書局,2004年10月
四、《.王充》,林麗雪,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9月
五、《.論衡》,王充,建安出版社,2002年
六、《.王充思想評論》,張拱,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6月
七、《中國學術思想史》,林啟彥,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八、<王充思想是否符合科學標準之評議>,劉謹銘,和學研究第21卷第1期(2003.6)
九、<王充的認知與情感>蒙培元論文
十、《王充思想之形成及其論衡》黃國安,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論衡》一書,主要內容在「疾虛妄」,而「疾虛妄」的方法有:
1、 戳穿怪誕無稽之迷信。
2、 揭舉誇張宣染之記載。
3、 攻擊盲目的偶像崇拜。
4、 力拒陰陽五行之說。
5、 排斥鬼神與禁忌之論。
6、 反對卜筮與祭祀。
7、 大闢厚古薄今之風,宣揚當代之德。
就以上幾點可以理解為何王充要「疾虛妄」,無非就是追求「真」,過一個有價值不被俗流牽引的人生。
就哲學與人生的相應,王充勇於尋找真理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我們要談論一個整體的人生,滿足一個完整的生命,無非在身、心、靈三方面的滿足,心的運做在知情意的實現過程,具體的顯現就在獲取知識、營造人我關係、以及個人志趣的培養。
(一)調和自我
針對認識自我,王充有一些看法可以讓我們取用。他主張情緒兩極化,如喜對怒,哀對樂;而情緒也有感染力,如同情心、同理心與感情共鳴;人的情緒也可以激化身體的能量,可以倍增也會耗損。這些想法在今天都不算希奇,但是在漢代卻是一難得的想法。
王充說:「人之精乃氣,氣乃力也。有水、火之難,惶或恐懼,舉徙器物,精誠至矣,素舉一石者倍舉二石」 此即是情緒的激化。
又言:「盍哭之精誠,故對向之者淒愴感慟也。夫雍門子能動孟嘗之心,不能感孟盛衣者,衣不知側怛,不以人心相關通也。」 此是情感的感染力。
王充認為人的情感是可以驗證的,就如外在的行為一樣,他說:「事效可以知情,……人有不能行,行無不能檢;人有不能考,情無不可知。」
王充認為,人的情緒固然有激化的力量,但若不善加引導,會帶來傷害,因此主張以「禮」來調適情感,也就是要以禮為本,不可以逾越了本份。因此王充說;「禮情相應。」
針對此點,吾人感受良多。我有兩個同事一男一女,彼此有家庭卻難以抗拒彼此的吸引,好友們除了拿他們當取笑的對像似乎無其它的建議,唯有我告訴他們,何妨發乎情而止乎禮,從此這一句話成為名言,也讓他們的感情昇華,兩家人成為很好的朋友。
王充肯定人有其「情」,但要善於約制,這是很健康的想法。
既然人有情感,此為天生,欲望也在情之中。王充言道:「富貴人情所貪,高官大位人之所欲。」
「富貴皆所欲也,雖有君子之行,猶有飢渴之情。」
基於天生的欲望,王充懷疑無欲可以延年益壽的觀點:「夫草木無欲,壽不逾歲;人多情欲,壽至於百;此無情欲者反夭,有情欲者壽也。夫如是,老子之術,以恬淡無欲延壽度世者,復虛妄也。」
王充認為君子與小人一樣都有欲求,但是「君子以禮防情,以義割利,故得循道,循道則無害;小人縱貪利之欲,逾禮犯義,故進得茍侵,茍侵則有罪。」
蓋王充以無情欲難免,但要遵循禮義之道,才不會招至禍端,此點深為吾人深思誡慎。
王充還引用管仲之言:「食稟實,民知禮節,衣食足民知榮辱。」此可以看出王充的需求理論是有階層的,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看,人的需無非現實與精神兩方面,當人的生理需求達到滿足之後,精神的需求還要依靠在更深沉的道德層面,而不是不擇手段的以名害義。這一點王充似乎不亞於後世的馬斯洛,只是他沒有提出階層表而已。
因此,當一個可以深刻的體認自己的情,以知來導順,必能發展出一個有生命旨趣的人生。
(二)當一個愛智者
王充的思想因「疾虛妄」「淫讀股文,甘聞異言,世書俗說,多所不安。幽處獨居,考論實虛」讓人有實事求是的觀感,因此除了將王充定位於勇於抗衡邪說以外,還有他求真的精神,此即後世人們常說的科學態度。從王充的思想體系我們可以發現他確實有哲學家的態度,而科學意指「學問與知識」,所以王充的批判經神無疑是漢代的瑰寶。
蘇格拉底說:「吾非智者,吾愛好智慧也」而探索真理是王充一貫的做風,而何為真理?即除去智慧的遮敝,或許王充的科學實證讚成與反對的人都有, 但沒有人反對他確實嚐試、終其一生都在做的一件事:「疾虛妄」。
要追求智慧在王充的論點,第一要懷疑,第二要批判,第三不管他是孔子還是無名子都先等量齊觀,今人或肆市之人未必無不可取之處。
許多人常常不做思考,大多聽別人怎麼說就怎麼做,少去思考然與所以然的問題,不好思考是人的通病,也因此引出許多精神上的疾病。何以故?
試問,如果一個人平常就以理性面對問題,必然不致產生情緒困擾,縱有情緒,也知道它怎麼來的,就該讓它怎麼流通出去。一個懂得運用思考的人,必會轉換他的心智模式,從多向的觀點去看事理,不會見樹不見林。通常我也鼓勵學生不要被網路文章迷惑,還弄不清楚狀況就感動得淚水涕零,先懷疑它,批判它,再問自己,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
在人我溝通的活動中,我們也要培養如是的智慧,以理性與科學的態度做溝通,而不被情緒引導而失控。
歷年來學者對於王充的評價毀譽皆有,而這些言論都與當時所處的環境與個人見解有關,很難以客觀的角度去論評。對於王充其人其書造成如此大的爭議,不知王充死後是否有知?如果有知,是否要再寫一本《論評》再述己志?當然,就王充的無神論而言,身後的諸多毀譽對王充都不再有任何的意義。就此點來看,王充對生命的態度要有很大的勇氣,因為人生就這一段,死後無繼充滿了虛無感,因為靈的層面是王充極力否定之事。
吾人認為王充是一個生命精力旺盛的人,對週遭之事,事事關心,事事評斷,雖當時不得志,卻影響後人頗巨,也造成學術的趣味,這一點讓人想起多少死後才有身後名的人,其生前大多經歷坎坷,卻不改自身的志業,才有後來的歷史地位。王充的思想充滿叛逆,而其叛逆並非干譽媚俗,故意造做,我想,就一個有限的生命,如此有使命感的活著,無寧是很有價值、也是值得追尋的。
參考文獻
一、《中國百位哲學家》,黎建球,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8月
二、《新編中國哲學史》(二),勞思光,三民書局,2002年10月
三、《中國哲學史》,周世輔著,周玉山修訂,三民書局,2004年10月
四、《.王充》,林麗雪,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9月
五、《.論衡》,王充,建安出版社,2002年
六、《.王充思想評論》,張拱,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6月
七、《中國學術思想史》,林啟彥,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八、<王充思想是否符合科學標準之評議>,劉謹銘,和學研究第21卷第1期(2003.6)
九、<王充的認知與情感>蒙培元論文
十、《王充思想之形成及其論衡》黃國安,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