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14 08:58:12殷墟劍客

133重量,以囊袋計量

133重量,以囊袋計量

    

浮雕神獸紋青銅酒樽

25公分,口徑23公分,

西漢,河平三年〈西元前26年〉

蓋及器皆有刻銘「中陵胡傳銅溫酒樽,

  重廿四斤,河平三年造」標示正確的重量

 

    重量兩字的創意也與東〈囊袋〉有關。依目前的資訊,重字初見於兩周時代的金文,例子也不多,作)等形。《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厚也。壬,東聲。凡重之屬皆重。」不過從文字演變途徑的規律看,是此字比較早的字形,是較晚的演化,則是戰國時代的簡省字形,沒有被接受為通行的字形。顯然,從的字形是後來的訛化,這種訛化的現象見於好多的字,如聖〈〉,所以這個字不是形聲的結構,應是表意字。此字與東()稍有差異,是囊袋上端綑綁的繩索加上某種裝置。聯合字形與字義看,可能與袋子很重有關。東字是大型袋子的形象。大袋子裝盛的東西多,重量可能很重,搬動可能不方便,如果使用鉤子或什麼器具,就比較好搬,可能這就是重字創意的所在。

    其次量字,甲骨文作()等形,金文有一些變化(),一是方框中加一點,這是文字演變常見的現象;一是袋子的下方有與重字一樣的變化,多了兩短劃。《說文解字》的解釋;「,稱輕重也。重省,曏省聲。,古文。」省聲之說不可靠,與重有關是對的。此字應該也是表意字,是大型的囊袋,在一端附有方或圓型的器具之狀。東形之上的方框可離析,因此也不是袋子上固定有的裝置。有可能以某種量具度量袋中之物的容量創意。

    重與量是有關度量衡的概念,用袋子去創意是符合古代社會的情況的。估計某些東西的輕重、大小、長短、或多少是遠古以來生活所離不開的經驗。當舊石器時代的獵人們拿著繩索要投擲時,就得自身估計石塊的重量,獵物的距離,決定要使用多少力量,拋射怎樣的角度?才有希望命中目標。但是一旦要向他人傳達這種意念時,就會發覺各人的了解有所不同,難正確地傳達。不像現代人人有共同的概念,不怕會發生誤會。度量衡的制度,是人與人接觸後才需要的東西,因此傳說是五千年前黃帝創制的。不過開始時一定很粗陋,要等到商業社會才會有所發展。因為商業是種謀利的行為,要精確計算其成本與利潤。同時也要取信於人,生意才能做得成,故促成計量系統的建立和商品的標準化。一方面也提高了數學的應用。

    度量衡的演進大致有三個階段。最先是依靠人的感官以判斷事物的輕重和容量。其次是暫借日常用具以度量。最後才是有一定的度量衡器及一定的標準。最初的階段,人們只求大致的輕重就可以。如上文所解釋,雖然重與字的創意還不十分明白,顯然與裝東西的囊袋有關。袋子的大小較有固定的標準,是屬於日常的用具,較之最初以手估量物體的重量已有所進步。日常袋子所裝的東西大半是價廉的糧食一類,重量稍有出入也不值得多所爭論。但如果是黃金一類貴重的東西,就要銖兩計較而需要精確的器具,這就屬最後的階段了。

 

(插圖)西元前三四四年商鞅督造的標準量,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為一升

 

旅人 2012-04-20 19:19:36

如果囊袋計量的都是美金
那該有多好

謝賞枇杷果
晚安安

小洋子 2012-04-20 01:13:34

劍客阿伯你忘了喔,上次在台大餐廳吃飯時,院長說的,哈哈哈~~~
我看你應該是醉到忘了這件事,我可沒忘咧,我還笑的最大聲,有麗琬作證喔,哈哈哈~~~


哎喲,作菜喔,我不會啊,所以這是事實,不用證實~ㄎㄎㄎ

楊風 2012-04-19 10:10:11

重量級的大作
細賞了

版主回應
勉強湊成千一百字而已。 2012-04-19 21: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