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12 20:26:32公車青年陳右錚
聊「語言」之兩三事(下)
(承中篇)
在前兩篇,本人談論到世界上語言的大致分佈情況、語言構成要素及流傳方式,還有略舉數例來說明不同語言互動下的結果,大家應該能夠體悟到:語言、文字、民族、歷史、地理、風俗等方面,是有極為密切的關連性!
有朋友好奇:我是在何種機緣下,對語言產生熱烈興趣?這必須歸因於我曾經讀過土耳其語,也只有在台灣人鮮少聽到並普遍認為不具市場性、但在世界上排名第十七大、至少有七千五百萬人使用的這麼一種語言的學習過程中,使我真正見識到「語言」學問的廣闊深邃之處。
回想剛考上了土耳其語這個科系的暑假,我內心徬徨不已(因並非原本立志要讀的科系),但周遭情勢至此,只能說服自己接受這樣的事實;在這樣詭異、混亂的心理狀態下,某一天突然收到土耳其系(即當時之東語系土語組)學會的學長姐寄來了薄薄幾頁概述土耳其語言字母的講義資料。
記得我是一邊苦笑、一邊隨手翻了翻這本我完全陌生的內容,然而,不經意地看到它的abc拉丁字母,我腦子突然清醒了,聯想起高中歷史課本提到的凱末爾,他建立土耳其共和國時,重大改革之一就是廢除阿拉伯字母、使用拉丁字母,而我是直到看了講義才意會,原來這abc就是所謂「拉丁字母」,也才確切建立起一個概念──即使不是英文(英語),也能用abc,而且世界上使用abc這樣的拉丁拼音文字來書寫其語言的國家還多著呢!雖然這概念不難,甚至在語言學領域來說是個再簡單也不過的概念,但真的讓當時還只學過英文、日文的我思考良久!於此,我發現語言和文字之間,是有著非常奧妙的關係。
接著,另外一個使我對語言興趣濃度大為提升的關鍵點,是在大一剛開學的時候,從教授口中聽到:「土耳其語,和日語、韓語,是被歸類為同樣的阿爾泰語系。」的那一刻,這使得我的腦中迅速帶出之前所有學過的歷史地理知識,舉凡邊疆民族、塞外風光、張騫通西域、卑彌呼女王、大化革新、……名詞全都浮了出來,我開始想像:日本和土耳其,這麼遙遠的兩個民族說的話竟然屬於同一語系,其中必定有著某種共通點,而這所謂的共通點,正必須由我原本就非常喜愛的歷史地理來予以連結。至此我開始對語言、歷史、文化這些方面有了無止盡的探索。
我至今非常清楚,當初若沒有藉由和日本共通語系的此種面向來切入,我是不太容易對土耳其語產生特殊的感覺。因此,「語系」就是我想要在這一篇對各位簡單介紹的主題,希望藉由短短概論,不敢說大家看完之後都跑來修語言學(這樣想必教室也會爆掉),但至少是希望勾起大家對語言的小小認識。
依據語言權威機構SIL之分類,世界上的語系可分為一百零八種(其中包含一些人工、難以歸類的語言);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尼日剛果語系,有超過一千五百種語言,而規模最少的語系甚至只有兩種語言。
而在「KryssTal」網站中,則針對幾大語系做簡要介紹,這些重點語系有:印歐語系(Indo-European)、烏拉語系(Uralic)、阿爾泰語系(Altaic)、漢藏語系(Sino-Tibetan)、南島語系(Malayo-Polynesian)、非亞語系(閃含語系)(Afro-Asiatic)、高加索語系(Caucasian)、達羅毗荼語系(Dravidian)、澳亞語系(南亞語系)(Austroasiatic)、尼日剛果語系(Niger-Congo)等。
一如各種學術領域的情況,不同的語言學者也會提出不同的語言歸類方式,例如:跨紐幾內亞語系,在SIL之分類下列為第三大語系,但在「KryssTal」裡竟無提及,因仍有學者把它當成假設性的語系;或者,日語、韓語,有人主張是阿爾泰語系,但有人覺得應予獨立分類;另又如,壯侗語系本屬漢藏語系裡的壯侗語族,近年逐漸被當成獨立出來的語系,但兩語系之間仍有不少的語言歸屬爭議。不過,大多主要語言的分類上並沒有明顯爭議,例如:梵語、波斯語、英語皆屬印歐語系,芬蘭語、匈牙利語位於歐洲卻屬於烏拉語系;或越南語為澳亞語系而菲律賓語屬於南島語系;阿拉伯語和希伯來語均為閃含語系且相似程度非常高,諸此定論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另外有個觀念頗為重要,那就是:同語系的語言,必然有共通點,但光憑語序、音節型態的相同,是無法證明系出同源,而要經過母音結構、詞彙型態、用詞異同的詳加比較,才能下定論。像:華語和英語的語法結構都是主詞在最前面,再來是動詞、受詞,但我們可不能推斷華語和英語本為一家。
先從我們身邊所熟悉的華語,所歸屬的漢藏語系來談論吧!漢藏語系大概包括四百種語言,主要分佈於中國北方、越南、泰國、緬甸、西藏、尼泊爾、印度、孟加拉等地;此外在西方學者基於東南亞地區民族自古密切交流下而與漢藏語系產生區別,認為應該分出去的壯侗語系,其中包含了壯語、泰語等,約七十餘種;不過,傳統上認為是漢藏語系方言的閩南語(或台語)、廣東語等,也有少數說法將之牽連至古早的百越民族語言,然後推論其跟壯侗語系「有密切關聯」。我想,明眼人應該看得出:這其中論點差異,非常容易引發帶有政治味的學術衝突。
在這裡,我們且不管某些具爭議性的比較依據。光就類型學來看,漢藏語系之一大特徵,就是單音節,例如:我、愛、吃,它們讀(或寫)出來都是單一的字音,也都有其各自意義。此外,漢藏語系下諸語一種普遍的現象就是:同樣發音但音調不同,即指不同的字義,例如:花、畫的聲韻母完全一樣,僅音調有異,但意義就完全不同了,華語有四種音調之別,而壯侗語的部分語言還分成更多音調,像大家熟知的閩南語有八種音調、廣東話有九種,而泰語族下的侗水語(Kam-sui)甚至有十五種!還有一點,就是漢藏語系通常屬於孤立語,也就是藉由虛詞和語序來表達語法意義,而非改變詞的本身,例如:「我畫」可當一個句子,但我們看不出它的時態、語調、動機或地點等訊息,直到加了幾個字才能更明確──「我畫吧」、「我曾畫」、「讓我畫」、「我會畫」這幾句的「畫」這個字本身都沒變(音或形方面並未換成「壞」、「劃」之類),但經過句中加某些字或改變字的順序後,各種含意就出來了!
再來講到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印歐語系。打開世界地圖,從南亞一路往西北方延伸,西亞、北亞、東歐、南歐、西歐,也擴及北美、南美、紐澳等處,如此廣大範圍裡合計超過三十億人們的語言,幾乎都屬於印歐語系──台灣人們常聽到的主流外語,如:英語、西班牙語、法語、德語、俄語等,皆是印歐語系下不同語族或語支的語言;此外,在國際上舉足輕重的地區或領域,包括西方文明發源地希臘的語言,醫藥生物界公認通行的古拉丁語,或印度半島上極為多樣的官話、方言,或各位在歷史課本上(甚至神話)讀過的西台、利底亞(Lydia)等古國的語言,或巴爾幹半島相互衝突的不同種族語言,還有伊朗、庫德、奧賽梯(俄羅斯聯邦下車臣的鄰國)等迭有亂事的地區人們的語言,也全為印歐語系下的各語族。
印歐語的最大特色是屈折語,意指某個詞綴隨著一句話裡的一個名詞或動詞出現時,它的意義是多元化的,依據維基百科之例證:拉丁語的amo(「我愛」之意)一字,句尾的-o這個字(動詞後綴)同時表示了直陳語氣、主動語態、第一人稱單數、現在式,無論更改上列的任何一種特徵,都要把-o予以替換;這種屈折語,跟土耳其語這種阿爾泰語系之語言所屬的黏著語,差異就在於後者的每個詞綴只有一個意思,例如:土耳其語的severim(「我愛」之意),句尾的-er是表示現在式,而-im是表示第一人稱單數,若把這個-im換成了-in,意思就會變成「你愛」了。另外,印歐語還有一種特色,就是每種語言都有重音,這種重音是相對性的,音調有高低是基於表達語氣或順口上的考量,而不具意義的區別。
接下來,談談當初激發了我語言興趣的阿爾泰語系吧!阿爾泰語系雖稱「阿爾泰」,但這不表示它只通行於阿爾泰山,而是西界擴及小亞細亞半島,東界到日本,舉凡日語、韓語、滿州語、蒙古語、維吾爾語、哈薩克語、烏茲別克語、亞塞拜然語、土耳其語等,及處於遙遠西伯利亞或烏拉山的雅庫特語、楚瓦士語(Chuvash),還有失傳的女真語、契丹語,都屬於阿爾泰語系之下。
在瞭解阿爾泰語系的過程中,我慢慢發現一個有趣的議題,就是:使用此語系的民族幾乎也就是我們歷史課本上所謂的邊疆民族,輒以游牧方式來擴散活動範圍;有學者歸納這種語系的產生與風行,往往伴隨著民族征戰侵略之過程,也就是假設:在古早之前這些地區的某些民族所使用的本來不屬於用阿爾泰語,但被他族征服、統治或威脅下,語言大致遭受同化,但在文化上隱約仍可顯現原語言特色之端倪。因此,部分阿爾泰語的歸屬是有爭議性的,像:日語,韓語即因自古受漢藏語系或南島語系影響,造成它們不少獨特的語言使用方式;還有楚瓦士語,基本上與突厥語族相近,但也有人指其為突厥化後之芬烏語族(烏拉語系下一語族,包括芬蘭語、匈牙利語),有待詳考。至於在中國北方分佈的許多阿爾泰語言,學者也仍未發現顯著之同源性,這些語言會被歸屬至同一語系,是根據它們的語法結構極為相似,且有非常多的共通詞彙;基本上,學者已發現到:日語接近韓語,韓語接近滿語,滿語接近蒙古語,蒙古語接近維吾爾語,這種連鎖的關係。
阿爾泰語系所共通之語法結構就是黏著語,指的是:藉著在名詞、動詞等的詞尾黏上不同的詞尾來表達語法,例如:日語的taberu(「吃」之意),tabesaseru表示「要求(某人)吃」(詞綴-sase表使役語氣),tabesaserareru則變成了「被要求吃」(-rare表被動語態),tabesaserarenai表示「不被要求吃」(-nai表示否定);土耳其語的doymak(「飽、滿」之意)加了及物詞綴-ur的doyurmak是「使(某人)飽」,再加被動詞綴-ul而成為doyurulmak則為「被要求飽」之意,若再加上第一人稱過去式詞綴-dum成為doyuruldum,整句話就是「我被餵飽了」;或者,土耳其語bir是數字的「一」,加了順序詞綴-inci的birinci變成「第一」,再加上名詞詞綴-lik的birincilik則是「冠軍賽」之意。這有如積木一個個黏起來的奇特方式(世界上其他語系皆罕見如此完整之黏著語結構),在我剛學習土耳其語時,引發了非常大的好奇心。
此外,阿爾泰語還有一個語法特色就是:主語在前,謂語在後,賓語在中間,也就是一句話的動詞必位於句子最末端,當時教授曾告訴我們,同步翻譯的方式是無法適用於阿爾泰語系,因為否定、時態、人稱這些訊息都要等到聽完一句話才能確定;比如:一個土耳其男生故意對女生滿面笑容地說:「Seni sevmiyorum」(我不喜歡你),可會讓對方一開始誤解了意思喔(要說到-mi才知道是否定)!
再來要談到世界上唯一分佈於島嶼的南島語系,其分佈範圍幾乎達到半個地球,東到太平洋上的復活島,西至非洲馬達加斯加,主要根據地為東南亞;這個語系對台灣的意義頗為重大,因為語言學者近年發現台灣極有可能是南島語系的發源地(另一廣泛假設是指中國西南)。這個語系之下包括了台灣各平地或高山之原住民族語、菲律賓語、馬來語(係廣義涵蓋了馬來西亞馬來語和印尼馬來語)、爪哇語、太平洋諸島語、馬拉加西語(Malagasy)等,目前推測當初語言傳播的模式,約於四五千年前從台灣先往菲律賓,再往印尼、馬里亞納群島,再往東西方分散,毛利語可謂最晚近形成,直到一千多年前該族人抵達紐西蘭才產生。
南島語系的主要特色之一是「焦點系統」,運用格位的標記來表達一句話的重點,例如:排灣語的Ti A tay B(指「A打過B」)及Ni A ti B(指「B被A打」)這兩句話裡A跟B位置都沒變,差別僅在於前者句首使用了主格,讓A成為重點,而後者句首則放屬格,使B變成重點。另外,南島語系普遍的語法結構是:在一個句子,動詞在前,賓語在中,主語在後(或可謂:被修飾者在前,修飾者在後),例如:mpuw mspat kayan muw la這句是泰雅語的「我十八歲了」,但它的mpuw mspat kayan(即「十八歲」之意)位置在最前面。
南島語系下的部分語言,動詞、名詞變化較單純,比如:馬來語就無時態、格的區別,pergi是「來、去」之意,不管「每天去」、「上週去」、「自己去」、「大家去」,pergi字本身都不加詞綴;但大多數南島語言像:台灣原住民語、夏威夷語、毛利語這些都保留了古代南島語系之特徵,屬黏著語,會以前綴、後綴這些方式來修飾詞彙。
最後來看轄下語言多達一千多種的尼日剛果語系。這個語系分佈於非洲中部和非洲南部,其中的史瓦希里語(Kiswahili)為此語系最大者,有超過五千萬人將之當做主要或次要語言。
尼日剛果語系之最大特色為:廣泛運用以詞首、詞尾等綴詞之元素,使得動詞、名詞鮮少單獨存在,例如:恩達貝拉語(Ndebele,分佈於南非的波扎那一帶)有十六種前綴來修飾名詞,另外還有用以表達親屬關係的名詞組合,如:u-baba(我爸爸)、u-yihlo(你爸爸)、u-yise(他爸爸)等;或如史瓦希里語中,於名詞前加了m-的是單數,m-toto(意為「孩子」),加了wa-的 wa-toto即為複數(表「孩子們」)。另有些尼日剛果語言具有音調之差異,傳達不同的語意,有些三聲或四聲,位於剛果地區的班達語(Banda)的三種音高甚至還能與打擊樂音相互結合,表達信仰意義。這個語系中還有些語言,運用非常豐富的表達方式來描述一種動作或事物,像辛巴威的修納語(Shona)竟有兩百種動詞來表達走路這個動作,包括拿棍子走、長距離走、搖臀部走等都分別有獨特的一個動詞。
在這最後的《聊語言之兩三事》裡,我用了提綱挈領的方式來說明幾個重要語系的獨特之處,還找了實際詞句來輔助各位瞭解,希望每個人都能從中獲得些許的啟發。因為語言學實在浩瀚,部分專有名詞解釋有可能不盡妥當,若有專門語言學人士蒞臨,也請不吝給本人指教。
在前兩篇,本人談論到世界上語言的大致分佈情況、語言構成要素及流傳方式,還有略舉數例來說明不同語言互動下的結果,大家應該能夠體悟到:語言、文字、民族、歷史、地理、風俗等方面,是有極為密切的關連性!
有朋友好奇:我是在何種機緣下,對語言產生熱烈興趣?這必須歸因於我曾經讀過土耳其語,也只有在台灣人鮮少聽到並普遍認為不具市場性、但在世界上排名第十七大、至少有七千五百萬人使用的這麼一種語言的學習過程中,使我真正見識到「語言」學問的廣闊深邃之處。
回想剛考上了土耳其語這個科系的暑假,我內心徬徨不已(因並非原本立志要讀的科系),但周遭情勢至此,只能說服自己接受這樣的事實;在這樣詭異、混亂的心理狀態下,某一天突然收到土耳其系(即當時之東語系土語組)學會的學長姐寄來了薄薄幾頁概述土耳其語言字母的講義資料。
記得我是一邊苦笑、一邊隨手翻了翻這本我完全陌生的內容,然而,不經意地看到它的abc拉丁字母,我腦子突然清醒了,聯想起高中歷史課本提到的凱末爾,他建立土耳其共和國時,重大改革之一就是廢除阿拉伯字母、使用拉丁字母,而我是直到看了講義才意會,原來這abc就是所謂「拉丁字母」,也才確切建立起一個概念──即使不是英文(英語),也能用abc,而且世界上使用abc這樣的拉丁拼音文字來書寫其語言的國家還多著呢!雖然這概念不難,甚至在語言學領域來說是個再簡單也不過的概念,但真的讓當時還只學過英文、日文的我思考良久!於此,我發現語言和文字之間,是有著非常奧妙的關係。
接著,另外一個使我對語言興趣濃度大為提升的關鍵點,是在大一剛開學的時候,從教授口中聽到:「土耳其語,和日語、韓語,是被歸類為同樣的阿爾泰語系。」的那一刻,這使得我的腦中迅速帶出之前所有學過的歷史地理知識,舉凡邊疆民族、塞外風光、張騫通西域、卑彌呼女王、大化革新、……名詞全都浮了出來,我開始想像:日本和土耳其,這麼遙遠的兩個民族說的話竟然屬於同一語系,其中必定有著某種共通點,而這所謂的共通點,正必須由我原本就非常喜愛的歷史地理來予以連結。至此我開始對語言、歷史、文化這些方面有了無止盡的探索。
我至今非常清楚,當初若沒有藉由和日本共通語系的此種面向來切入,我是不太容易對土耳其語產生特殊的感覺。因此,「語系」就是我想要在這一篇對各位簡單介紹的主題,希望藉由短短概論,不敢說大家看完之後都跑來修語言學(這樣想必教室也會爆掉),但至少是希望勾起大家對語言的小小認識。
依據語言權威機構SIL之分類,世界上的語系可分為一百零八種(其中包含一些人工、難以歸類的語言);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尼日剛果語系,有超過一千五百種語言,而規模最少的語系甚至只有兩種語言。
而在「KryssTal」網站中,則針對幾大語系做簡要介紹,這些重點語系有:印歐語系(Indo-European)、烏拉語系(Uralic)、阿爾泰語系(Altaic)、漢藏語系(Sino-Tibetan)、南島語系(Malayo-Polynesian)、非亞語系(閃含語系)(Afro-Asiatic)、高加索語系(Caucasian)、達羅毗荼語系(Dravidian)、澳亞語系(南亞語系)(Austroasiatic)、尼日剛果語系(Niger-Congo)等。
一如各種學術領域的情況,不同的語言學者也會提出不同的語言歸類方式,例如:跨紐幾內亞語系,在SIL之分類下列為第三大語系,但在「KryssTal」裡竟無提及,因仍有學者把它當成假設性的語系;或者,日語、韓語,有人主張是阿爾泰語系,但有人覺得應予獨立分類;另又如,壯侗語系本屬漢藏語系裡的壯侗語族,近年逐漸被當成獨立出來的語系,但兩語系之間仍有不少的語言歸屬爭議。不過,大多主要語言的分類上並沒有明顯爭議,例如:梵語、波斯語、英語皆屬印歐語系,芬蘭語、匈牙利語位於歐洲卻屬於烏拉語系;或越南語為澳亞語系而菲律賓語屬於南島語系;阿拉伯語和希伯來語均為閃含語系且相似程度非常高,諸此定論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另外有個觀念頗為重要,那就是:同語系的語言,必然有共通點,但光憑語序、音節型態的相同,是無法證明系出同源,而要經過母音結構、詞彙型態、用詞異同的詳加比較,才能下定論。像:華語和英語的語法結構都是主詞在最前面,再來是動詞、受詞,但我們可不能推斷華語和英語本為一家。
先從我們身邊所熟悉的華語,所歸屬的漢藏語系來談論吧!漢藏語系大概包括四百種語言,主要分佈於中國北方、越南、泰國、緬甸、西藏、尼泊爾、印度、孟加拉等地;此外在西方學者基於東南亞地區民族自古密切交流下而與漢藏語系產生區別,認為應該分出去的壯侗語系,其中包含了壯語、泰語等,約七十餘種;不過,傳統上認為是漢藏語系方言的閩南語(或台語)、廣東語等,也有少數說法將之牽連至古早的百越民族語言,然後推論其跟壯侗語系「有密切關聯」。我想,明眼人應該看得出:這其中論點差異,非常容易引發帶有政治味的學術衝突。
在這裡,我們且不管某些具爭議性的比較依據。光就類型學來看,漢藏語系之一大特徵,就是單音節,例如:我、愛、吃,它們讀(或寫)出來都是單一的字音,也都有其各自意義。此外,漢藏語系下諸語一種普遍的現象就是:同樣發音但音調不同,即指不同的字義,例如:花、畫的聲韻母完全一樣,僅音調有異,但意義就完全不同了,華語有四種音調之別,而壯侗語的部分語言還分成更多音調,像大家熟知的閩南語有八種音調、廣東話有九種,而泰語族下的侗水語(Kam-sui)甚至有十五種!還有一點,就是漢藏語系通常屬於孤立語,也就是藉由虛詞和語序來表達語法意義,而非改變詞的本身,例如:「我畫」可當一個句子,但我們看不出它的時態、語調、動機或地點等訊息,直到加了幾個字才能更明確──「我畫吧」、「我曾畫」、「讓我畫」、「我會畫」這幾句的「畫」這個字本身都沒變(音或形方面並未換成「壞」、「劃」之類),但經過句中加某些字或改變字的順序後,各種含意就出來了!
再來講到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印歐語系。打開世界地圖,從南亞一路往西北方延伸,西亞、北亞、東歐、南歐、西歐,也擴及北美、南美、紐澳等處,如此廣大範圍裡合計超過三十億人們的語言,幾乎都屬於印歐語系──台灣人們常聽到的主流外語,如:英語、西班牙語、法語、德語、俄語等,皆是印歐語系下不同語族或語支的語言;此外,在國際上舉足輕重的地區或領域,包括西方文明發源地希臘的語言,醫藥生物界公認通行的古拉丁語,或印度半島上極為多樣的官話、方言,或各位在歷史課本上(甚至神話)讀過的西台、利底亞(Lydia)等古國的語言,或巴爾幹半島相互衝突的不同種族語言,還有伊朗、庫德、奧賽梯(俄羅斯聯邦下車臣的鄰國)等迭有亂事的地區人們的語言,也全為印歐語系下的各語族。
印歐語的最大特色是屈折語,意指某個詞綴隨著一句話裡的一個名詞或動詞出現時,它的意義是多元化的,依據維基百科之例證:拉丁語的amo(「我愛」之意)一字,句尾的-o這個字(動詞後綴)同時表示了直陳語氣、主動語態、第一人稱單數、現在式,無論更改上列的任何一種特徵,都要把-o予以替換;這種屈折語,跟土耳其語這種阿爾泰語系之語言所屬的黏著語,差異就在於後者的每個詞綴只有一個意思,例如:土耳其語的severim(「我愛」之意),句尾的-er是表示現在式,而-im是表示第一人稱單數,若把這個-im換成了-in,意思就會變成「你愛」了。另外,印歐語還有一種特色,就是每種語言都有重音,這種重音是相對性的,音調有高低是基於表達語氣或順口上的考量,而不具意義的區別。
接下來,談談當初激發了我語言興趣的阿爾泰語系吧!阿爾泰語系雖稱「阿爾泰」,但這不表示它只通行於阿爾泰山,而是西界擴及小亞細亞半島,東界到日本,舉凡日語、韓語、滿州語、蒙古語、維吾爾語、哈薩克語、烏茲別克語、亞塞拜然語、土耳其語等,及處於遙遠西伯利亞或烏拉山的雅庫特語、楚瓦士語(Chuvash),還有失傳的女真語、契丹語,都屬於阿爾泰語系之下。
在瞭解阿爾泰語系的過程中,我慢慢發現一個有趣的議題,就是:使用此語系的民族幾乎也就是我們歷史課本上所謂的邊疆民族,輒以游牧方式來擴散活動範圍;有學者歸納這種語系的產生與風行,往往伴隨著民族征戰侵略之過程,也就是假設:在古早之前這些地區的某些民族所使用的本來不屬於用阿爾泰語,但被他族征服、統治或威脅下,語言大致遭受同化,但在文化上隱約仍可顯現原語言特色之端倪。因此,部分阿爾泰語的歸屬是有爭議性的,像:日語,韓語即因自古受漢藏語系或南島語系影響,造成它們不少獨特的語言使用方式;還有楚瓦士語,基本上與突厥語族相近,但也有人指其為突厥化後之芬烏語族(烏拉語系下一語族,包括芬蘭語、匈牙利語),有待詳考。至於在中國北方分佈的許多阿爾泰語言,學者也仍未發現顯著之同源性,這些語言會被歸屬至同一語系,是根據它們的語法結構極為相似,且有非常多的共通詞彙;基本上,學者已發現到:日語接近韓語,韓語接近滿語,滿語接近蒙古語,蒙古語接近維吾爾語,這種連鎖的關係。
阿爾泰語系所共通之語法結構就是黏著語,指的是:藉著在名詞、動詞等的詞尾黏上不同的詞尾來表達語法,例如:日語的taberu(「吃」之意),tabesaseru表示「要求(某人)吃」(詞綴-sase表使役語氣),tabesaserareru則變成了「被要求吃」(-rare表被動語態),tabesaserarenai表示「不被要求吃」(-nai表示否定);土耳其語的doymak(「飽、滿」之意)加了及物詞綴-ur的doyurmak是「使(某人)飽」,再加被動詞綴-ul而成為doyurulmak則為「被要求飽」之意,若再加上第一人稱過去式詞綴-dum成為doyuruldum,整句話就是「我被餵飽了」;或者,土耳其語bir是數字的「一」,加了順序詞綴-inci的birinci變成「第一」,再加上名詞詞綴-lik的birincilik則是「冠軍賽」之意。這有如積木一個個黏起來的奇特方式(世界上其他語系皆罕見如此完整之黏著語結構),在我剛學習土耳其語時,引發了非常大的好奇心。
此外,阿爾泰語還有一個語法特色就是:主語在前,謂語在後,賓語在中間,也就是一句話的動詞必位於句子最末端,當時教授曾告訴我們,同步翻譯的方式是無法適用於阿爾泰語系,因為否定、時態、人稱這些訊息都要等到聽完一句話才能確定;比如:一個土耳其男生故意對女生滿面笑容地說:「Seni sevmiyorum」(我不喜歡你),可會讓對方一開始誤解了意思喔(要說到-mi才知道是否定)!
再來要談到世界上唯一分佈於島嶼的南島語系,其分佈範圍幾乎達到半個地球,東到太平洋上的復活島,西至非洲馬達加斯加,主要根據地為東南亞;這個語系對台灣的意義頗為重大,因為語言學者近年發現台灣極有可能是南島語系的發源地(另一廣泛假設是指中國西南)。這個語系之下包括了台灣各平地或高山之原住民族語、菲律賓語、馬來語(係廣義涵蓋了馬來西亞馬來語和印尼馬來語)、爪哇語、太平洋諸島語、馬拉加西語(Malagasy)等,目前推測當初語言傳播的模式,約於四五千年前從台灣先往菲律賓,再往印尼、馬里亞納群島,再往東西方分散,毛利語可謂最晚近形成,直到一千多年前該族人抵達紐西蘭才產生。
南島語系的主要特色之一是「焦點系統」,運用格位的標記來表達一句話的重點,例如:排灣語的Ti A tay B(指「A打過B」)及Ni A ti B(指「B被A打」)這兩句話裡A跟B位置都沒變,差別僅在於前者句首使用了主格,讓A成為重點,而後者句首則放屬格,使B變成重點。另外,南島語系普遍的語法結構是:在一個句子,動詞在前,賓語在中,主語在後(或可謂:被修飾者在前,修飾者在後),例如:mpuw mspat kayan muw la這句是泰雅語的「我十八歲了」,但它的mpuw mspat kayan(即「十八歲」之意)位置在最前面。
南島語系下的部分語言,動詞、名詞變化較單純,比如:馬來語就無時態、格的區別,pergi是「來、去」之意,不管「每天去」、「上週去」、「自己去」、「大家去」,pergi字本身都不加詞綴;但大多數南島語言像:台灣原住民語、夏威夷語、毛利語這些都保留了古代南島語系之特徵,屬黏著語,會以前綴、後綴這些方式來修飾詞彙。
最後來看轄下語言多達一千多種的尼日剛果語系。這個語系分佈於非洲中部和非洲南部,其中的史瓦希里語(Kiswahili)為此語系最大者,有超過五千萬人將之當做主要或次要語言。
尼日剛果語系之最大特色為:廣泛運用以詞首、詞尾等綴詞之元素,使得動詞、名詞鮮少單獨存在,例如:恩達貝拉語(Ndebele,分佈於南非的波扎那一帶)有十六種前綴來修飾名詞,另外還有用以表達親屬關係的名詞組合,如:u-baba(我爸爸)、u-yihlo(你爸爸)、u-yise(他爸爸)等;或如史瓦希里語中,於名詞前加了m-的是單數,m-toto(意為「孩子」),加了wa-的 wa-toto即為複數(表「孩子們」)。另有些尼日剛果語言具有音調之差異,傳達不同的語意,有些三聲或四聲,位於剛果地區的班達語(Banda)的三種音高甚至還能與打擊樂音相互結合,表達信仰意義。這個語系中還有些語言,運用非常豐富的表達方式來描述一種動作或事物,像辛巴威的修納語(Shona)竟有兩百種動詞來表達走路這個動作,包括拿棍子走、長距離走、搖臀部走等都分別有獨特的一個動詞。
在這最後的《聊語言之兩三事》裡,我用了提綱挈領的方式來說明幾個重要語系的獨特之處,還找了實際詞句來輔助各位瞭解,希望每個人都能從中獲得些許的啟發。因為語言學實在浩瀚,部分專有名詞解釋有可能不盡妥當,若有專門語言學人士蒞臨,也請不吝給本人指教。
cord
2010-08-25 00:02:51
當然也認為南部漢語諸方言是漢藏語系,
但是你要注意:
這個世界上就是有人會提出一些特殊「證據」
想要把它們歸進去侗台。
但還是要感謝你的細心,
我已經把那些歸屬有誤的文字修改掉,
還是應該回歸學術主流才是。 2010-08-25 09:00:44
胡說,壯侗語系什麼時候包含台語和粵語了,西方主流意見全是認為它們都是漢藏語系漢語族的成員。
版主回應
我從很早以前接受的種種訊息當然也認為南部漢語諸方言是漢藏語系,
但是你要注意:
這個世界上就是有人會提出一些特殊「證據」
想要把它們歸進去侗台。
但還是要感謝你的細心,
我已經把那些歸屬有誤的文字修改掉,
還是應該回歸學術主流才是。 2010-08-25 09:00:44
洋墨水
2009-04-22 11:20:21
難怪…很多人說所謂的八國語言,
常常是提到那幾個歐洲國家,應該也都是同一語系吧?
不會,我也對語言學有興趣,雖然我不是學這個的,以後可以多交流
我覺得有興趣就是最重要的源頭了! 2010-08-27 22: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