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析】 孔子成春秋 而亂臣賊子懼
【孟子解析】 孔子成春秋 而亂臣賊子懼
《孟子》〈滕文公 下〉曰:
「昔者 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孟子 生於周烈王 四年,卒於周赧王 二十六年(西元前372年~西元前289年)名 軻,字 子輿,戰國時 鄒(今 山東 鄒城)人。魯國 貴族 孟孫氏的後裔。
孟子 提倡 王道、重 仁義、輕 功利、創 性善之說,孟子 繼承 並發揚光大 孔子的思想,成為 僅次於 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 與 孔子 合稱 「孔孟」。後世 尊為 「亞聖」。儒家 有所謂:「孔 曰 成仁,孟 曰 取義」。
《孟子》是 記載 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全書 有七篇,每篇 各 分上下,共 十四卷。篇名 依序是:〈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每篇 篇名 取自 首章 開頭的幾個字,沒有 特定的含義。
《孟子》全書,主要 在闡揚 孔子以「仁」為中心 的學說,而 特別強調「義」字,建構了 儒家 仁義道德的完整思想體系。自 漢代起,《孟子》一書 已有很大的影響,到 北宋時 被列入為 儒家的經典。南宋 理學家 朱熹把 《論語、《 孟子》、《大學》、《中庸》合編 為 《四書集註》,更加 提昇《孟子》的地位。
注釋:
1.孔子:孔子(西元前551年9月28日~西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魯(今中國山東曲阜)人,孔子是中華文化中的核心學說儒家的首代宗師,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2.春秋:是我國古代史類文學作品。又稱《春秋經》《麟經》或《麟史》等。
3.亂臣:叛逆的臣子。
4.賊子:不孝的子孫。
5.亂臣賊子:也泛指圖謀不軌,作亂造反的人。
6.懼:害怕。
意譯:
從前夏禹治平洪水而天下太平 ;周公摒絕了夷狄,驅逐了猛獸,百姓才得安寧;孔子作成了春秋,亂臣賊子才知道畏懼。
解析:
《春秋》或許真是孔子所作的書吧,但那樣簡單的備忘錄,在二百四十二年的行事當中記下了「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弒君是批判 亂臣賊子 亡國是批判 無道昏君。與其說 足以使「亂臣賊子懼」,無寧是 足以使 無道昏君、亂臣賊子懼怕。。
孟子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更明確地表達了這一點,認為湯對於桀,武王對於紂,並不是弒君,這只是殺掉了一個獨夫。
《春秋》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它是《春秋》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範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現存版本據傳是由孔子修訂而成。
參考資料:
《春秋》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後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補充、解釋、闡發的書,被稱為「傳」。代表作品是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強化國會 監督制衡
亂臣賊子 懼怕
2024年6月6日
國民黨團 說,行政院 針對國會改革修法提出覆議,其實一點也不意外。
因為 在修法過程中民進黨立法院黨團 一再杯葛議事、阻撓修法、干擾議事進行;害怕 民進黨 過去執政八年的惡行惡狀,被攤在陽光下,包庇貪腐分子 繼續逍遙法外。
台灣淪詐騙王國!
2022年7月27日 據 刑事局統計,今年 光上半年國內就發生1萬3,301件詐騙案,共騙走31億,若以此速度推估,今年全年 台人今年恐遭騙走60億。 2024-06-19 16:3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