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分享《賴桑的千年之約》將公益置於獲利之前的雲道咖啡
長子成立雲道咖啡
他先在一株株數十公尺的肖楠、檜木與牛樟等大樹旁,種下一棵棵十吋的咖啡苗。等待咖啡長成、結果,至少需要三至五年。賴建忠把握這五年空檔,到處去各大連鎖咖啡館打工,充實咖啡知識與沖泡技巧。
五年後,2005年,賴建忠如願在網路上成立了咖啡豆銷售平台,名字就叫「雲道咖啡」。靈感,正來自父親林場裡千變萬化的雲霧山嵐。
決定要創業時,賴建忠苦思公司的商標圖案,試過一座山、一棵樹、一顆地球,總還是覺得不對味,似乎少了什麼。
有天,他突然閃過一個靈感,拿起相機就上林場,在一陣細雨濛濛中,拍下五百多張各式各樣父親的背影。最後,他挑出一張扛著鋤頭的背影,請設計師用深緣色線條與色塊描繪出來。一個戴著牛仔帽、穿著補釘褲、雨鞋,肩上還扛根鋤頭的賴桑背影,重新躍然紙上。
「對了,就這個感覺!」雲道咖啡的商標終於拍板定案。
雲道咖啡標榜每一棵因啡樹都種在台灣國寶樹下,透過地下根系的養分交換,咖啡豆除了有咖啡香,還能有樹木特有的味道。至今已經種出牛樟咖啡、肖楠咖啡、雪松咖啡、櫻花咖啡、檜木咖啡等特色咖啡豆。
賴桑林場的咖啡豆採自然農法,沒有肥料催化,產量更稀少。林場從海拔一千二百公尺到一千五百公尺不等,高度落差大,咖啡不會一起成熟,而是依高度分批成熟:先開出一叢叢白色如小星星、有淡淡茉莉味的花,接著再結出青果。
等到冬春交會之際,生長在林間空隙的咖啡樹,枝條就會如噴泉般向外伸展,不過噴出的不是水,而是一粒粒彷彿紅寶石般的紅色咖啡果。
美則美矣,由咖啡樹不是種在平地,而是分散在林場的陡坡上,更增添採收困難。賴桑友人劉萬崇曾受邀上林場採咖啡豆。七個人花了四個小時,卻只採收到一公斤豆子。
採收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要經過水洗、乾燥、脫殼、烘焙、包裝等一道道工序才能成為一顆香味濃厚的深褐色的咖啡豆。
在苦撐五年之後,雲道咖啡逐漸培養了一群粉絲,網路訂單也穩定下來。經營上軌道後,一心想跟大步趕進度協助父親的賴建忠,再度提出一個更大的計畫___開實體店面。
綠循環的起點:雲道咖啡館
2012年,台中大墩十九街街角的一個三角窗店面,亮起一排溫暖的暈黃色燈光。
雲道咖啡館開幕了!石塊砌成的矮牆、木質的門窗,大大的綠色招牌上,右邊是一棵樹,左邊是賴桑扛鋤頭背影的商標,中間「雲道」二字下面,還有一排小字:Coffee for Tree, 點明這家店的主張是,「你喝咖啡,我種樹」。咖啡是為了賺取利潤,讓種樹事業可以永續。
雲道咖啡是「將公益置於獲利之前」的社會企業,咖啡館裡鼻子聞的、眼睛看的、口裡吃的,全都與賴桑及樹木相關。
走進咖啡館裡,迎面而來的是淡淡的木頭味。靠近深吸一口氣,隱約還能聞到不同的木頭香氣。心靈感受到森林的重要。
再往裡走、穿過走道,便能看見牆上一幀幀黑白照片,見證了賴桑與林場三十年來的轉變。其中1985年這張,畫面是一片黃褐色,稀稀疏疏的樹苗不到半人高,一根根銀色亞管與水管佈滿土坡。再轉到2011年這張,畫面已經一片翠綠,一棵棵枝葉茂密的樹木連成一片,跌宕起伏。更能凸顯賴桑在二十六年間,以一人之力,將荒漠變森林的驚人毅力。
老爸種喬木 兒子種灌木
從網路跨入實體,乍看只是店面與否的差別。事實上,從賣咖啡豆到賣咖啡,在人力、資金、產品開發上的投入,都遠超過賴建忠的想像,「簡直是蠟燭十頭燒!」一開始母親與妻子都不贊成開咖啡館,一方面擔心虧損,造成更大財務壓力,另一方面也怕賴建忠太辛苦。但建卻鐵了心,即使不賺錢,也要透過實體店面把種樹理念宣傳出去。
咖啡館開幕半年內,店面的顧客群尚未養成,營業額有限;幸好在妻子協助之下,解決了人員流動、客服與供應商的問題,賴建忠也得以轉注研發各種特色咖啡,快速拉升實體店面的營業額,半年後,網路和實體的營收就都回穩了。
雲道是唯一從生產、處理到零售店面,供應鏈一條鞭整合的品牌,正是日本倡導的「六級產業」(一級生產+二級製造+三級銷售服務)。加上賴桑的種樹理念加持,便成為令人印象深刻的品牌故事。
「老爸種喬木,兒子種灌木,兒子在老爸餘蔭下,生生不息循環。父子同心,很有味道!」一名咖啡達人韓懷宗肯定這種作法。
事實上,賴桑的種樹理念,雖然是雲道咖啡的行銷助力,卻也是限制。全世界好喝的咖啡很多,但將收入用來種樹的,雲道咖啡可能是絕無僅有;但若咖啡館行銷操作失當,不小心跨過了商業與公益的界線,便可能引來反感。
賴建忠說;「樹木減少的速度遠超過增加的速度,我們沒時間等待。」「只要多種一棵樹,這塊土地上就確確實實多了一棵樹。」
「賣咖啡賺的錢,根本補不了種樹的錢。」賴建忠苦笑。
從賣咖啡豆第一天起,他就決定將百分之九十五的利潤回歸山林,但賴桑種樹一年花好幾千萬,賣咖啡的利潤根本是杯水車薪。
分享森林的味道
翻閱雲道咖啡館的菜單,彷彿欣賞一本以「森林」為題畫冊。
菜單繼續往下翻,會發現,雲道咖啡沒有其他咖啡必備的口味如「焦糖瑪奇朵」、「摩卡」,而是「大地」、「秋意」、「秘拿鐵」、「桂花拿鐵、「肉桂拿鐵」等特殊口味。為了讓食物能傳遞森林的意象與味道,他研發出各種以樹葉入味的創新飲料與餐點:先在腦中畫出不同季節的森林景象,如春天的翠綠、秋天的橙黃色、畫面出來後,再結合味道。
研發產品那段時間,賴建忠經常在林場到處走動,只要看到可以入菜的植物,就拔起來聞一聞,或放入口中嚼一嚼,看味道是否清香,會不會太過濃重刺激。這個過程,使賴建忠意外發現自己的餐飲天分。
咖啡與森林的完美結合
「大地」的底層是深褐色的咖啡,上層疊著爭綠色的五葉松汁。鮮明的對比,使人想起春雨過後,被雨水沁濕的松樹幹與懸著雨珠的點點松針。
「秘拿鐵」同樣使用五葉松。將洗淨、切斷的五葉松針,與咖啡粉一同放入沖煮把手,用填壓器用力壓緊後一起沖泡,再加入蜂蜜與奶泡,就是一杯清爽順口的拿鐵。
「肉桂拿鐵」是將四片肉桂葉撕碎後杯中,沖入咖啡與奶泡,咖啡的口感就會變得十分濃稠而綿密。特別的是,這杯肉桂拿鐵的攪拌棒不是湯匙,而是一根細細的肉桂枝,正是摘下樹葉後的枝條廢物利用。
咖啡館剛開幕時,有位五十來歲的中年男子點了杯肉桂咖啡,喝著喝著,竟然啜泣了起來。原來,肉桂枝使他想起小時候,雜貨店會把肉桂枝一束束綁起來賣,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只要用臼齒輕輕地咀嚼,就能嘗到甘甘甜甜的味道,這就是最便宜的零嘴。這杯咖啡,使他想起了單純而快樂的童年。
之外,有消毒作用的牛樟葉可用來沖泡「森茶」、能補氣的五葉松葉能做成「綠餅」,把曬乾的桂花灑在奶泡上,便是一杯清香的桂花拿鐵。
充滿森林味的創意餐點,不勝枚舉,每隔幾天,賴建忠就會上林場把父親剛從樹上修枝下的肉桂葉、牛樟葉、五葉松枝等「食材」,一袋袋拖回咖啡館。一片一片摘下、洗淨後,裝在保鮮盒中冷藏,料理時直接取用,林場便成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大自然超市」。
許多客人來過雲道後才驚覺,原來,健康食材俯拾即是,回去後便開始種桂花、肉桂、五葉松、咖啡館也達了鼓勵種樹的使命。
雲道咖啡原先只供應飲料與輕食,半年後才在客人頻頻要求下,開始考慮供餐。賴桑鼓勵嘗試,唯一的條件是只能賣素食,「『雲道』二字帶有使命,不是一般咖啡廳。」
儘管賴家不吃素,但建忠認為父親說得有道理,「一個鼓勵種樹的咖啡館,卻賣牛排、炸雞,增加碳排放量,不是自相矛盾嗎?」
「不要用使腸胃有負擔的食材。能用天然、有機的,就儘量用。」素食料理,要做得好吃,得札札實實靠食材搭配。「成本很高,但真的比較好吃,也更健康。」
雲道咖啡開始供餐後,還引來一群意料之外的客人。首先是小學生。許多老師把賴桑種樹的故事當成教材,有些孩子便指名要來雲道咖啡,還告訴父母親:「我們來種樹!」
賴建忠希望,每位客人走出店門後,都能感受到森林的美好,甚至意猶未盡地想種樹!
賴桑的千年之約
「雖然我很努力,但我還沒有克服煩惱的智慧,唯一處理壓力的方法,就是記得初衷。」賴建忠說,「這樣,才能心無罣礙、無所畏懼,生出無窮盡的力量!」而他的初衷就是,一切,都是為了種樹。
根據賴桑的計畫,未來將成立「賴倍元森林文教基金會」,林場、市區土地與雲道咖啡等資產,都將納入基金會下,將收用來支持林場的運作開支。這個組織架構,正好與一般企業將基金會納入營利單位之下的作法相反,也確立基金會「公益為主、營利為輔」的定位。
一群人的堅持 將成為文化
剛開始,賴桑也計劃種下五十萬森大軍;在妻子、兒子、媳婦、好友全都伸出援手後,他大膽宣示,種樹的目標是「無限」!
「只要還有生命、只要還有體力、只要上天允許,我一定繼續走下去。」他露出招牌笑容,「老天說,我要負債十億才能『回去』,現在還不到!」
三十年過去了,雪山林道從石子路變成柏油路,路旁甜柿綠了又紅、紅了又綠,只有賴桑還是老樣子,清晨五點開車上山,挖洞、種樹,傍晚五點再開車下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種樹」已與賴桑的生命盤根錯節,不再是樹不能沒有賴桑,而是賴桑不能沒有樹了。
不只是賴桑,台灣、世界都不能沒有樹。一個人的堅持,叫作執著;一群人的堅持,便成文化。當全台灣、全世界的人一起種樹,便會形成一個與自然共存的文化。地球與其上萬物,便得救了。
「我常祈求上天,有一世,可以投胎回來這片林場。希望到時候,這一片已經都是神木了!」賴桑拿起茶杯,敬向天空。
願他這一生種樹,永續千年。
人人都能當「小賴桑」◎陳芳毓 (截錄引用)
在這速度為要的世界,一間經營三十年仍穩坐龍頭的公司,即屬難得;若有CEO能設定十年後的願景,則有遠見。被輾壓而過的落後者,則被寫成商學院case study,提醒後人別犯同樣錯誤。這是個強調效率的世界:今天研發的產品,三個月後顧客就膩了;今年訂出的目標,明年對手就跟上了。產品與策略的生命週期愈來愈短,人與組織被「競爭」和「不安全感」推擠著向前狂奔。
但歷史卻從未赦免任何人。絕大多數的企業,無論規模再大、歷史再久,仍難免走向衰敗,就像賴桑那些大客戶一樣。
管理學中的「永續經營」真的存在嗎?我在林場裡看到一絲可能。
三十年前,賴桑種下第一棵樹;三十年後,每年上千人次訪客、孕育千百種生物、還有汨汨湧出的泉水,證明了樹的價值。樹木壽命動輒千百年,三十年只是人間一瞬;如同法國名著「種樹的男人」一書描述,未來,巨木成林、人們安居、更多生機循著森林而來。但這些畫面,兒孫三代之後以能顯現。
能為地球奉獻金錢與體力三十年,是賴桑最大的成就感。
企業與個人追逐成功的過程,難免對環境造成破壞。賴桑認為,賴家從事高汙染的貨運業,將利潤拿去種樹彌補地球,天經地養。
用商業語言來說,賴桑做的是「個人式的企業社會責任」。
不要看一個人奉獻多少,要看他奉獻口袋剩下多少。企業將盈餘做公益,賴桑卻把每一分錢都投入種樹。儘管,他仍是家族中沒錢沒勢的「屘仔」,卻走出了一條被社會尊敬、傳誦的路。可以說,這是一個被商業啟蒙、卻突破商業極限的故事。
陽台迷你生態圈
為了體驗賴桑所說「免罷工、免勞保」、「天天漲停板」「雨天賺五十元」的種樹魔力,我從建國花市搬回數株一、兩呎高的黃檜、牛樟、雪松、肖楠與紅豆杉幼苗,擺在陽台上。不到半年,水泥叢林就起了變化。起先,屋頂上出現了一個直徑五公分的小蜂巢;接著,早上的「天然鬧鐘」從聲換成了鳥兒啁啾;最近的「驚喜」是,床上竟出現兩隻貓兒輪番送來的斑蝶、蚱蜢等「禮物」!
陽台的迷你生態圈成型了!
不是人人都有能力買地種樹,但人人都能當個「小賴桑」,從自家陽台、窗台開始,打造低碳家園,邀請生物一同分享自然的美好。
這一刻起,你我便在時間長河裡,標註了一個改變的起點。
一起來種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