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5 04:00:00天光
【影評、觀影心得、感想、補充】餘燼(The Embers)
【影評、觀影心得、感想、補充】餘燼
[餘燼]這片票房慘的原因,其實就是「太多人看不懂,或無法感受」。
編劇兼導演鍾孟宏,之前拍過一些有名的作品,這讓他增添了自信,挑戰白色恐怖這樣的「高難度」題材。
這類題材的難度較高,主因是:
1.它需要大量的文史知識,以及調查、考究。
2.它註定不是「很討喜」的題材,必然因為其嚴肅感、沉重感,而嚇跑一些觀眾。
3.它不可能獲得中共當局的批准放行,而取得大陸市場票房。在東南亞也不容易打開市場。
4.它必然會引起政治話題,以及正反兩派的爭議口水。無形中會讓劇組人員產生更多心理壓力。
5.台灣的院線片觀眾,絕大多數不太可能完全理解白色恐怖的歷史時空背景下,各種幽微人性的深刻層面。這會造成觀眾的理解程度降低。
5.它需要謹慎拿捏好各種相反意識形態之間的平衡,不只是不同「史觀」(例如,中國史觀vs台灣史觀)之間的平衡,更包括「審美觀」(例如,浪漫vs寫實;主觀感性vs.客觀理性;商業片vs藝術片)、「價值觀」(例如,轉型正義vs和解共生;揭露真相vs保護隱私;藝術表達vs社會教育)、「視角」(例如,加害者觀點vs被害者觀點;微觀vs宏觀)。
6.由於題材的重要性,本片的成果必然在台灣電影史上佔有一定位置,這就會讓劇組必須要對後世負責。無形中也會承擔更多責任壓力。
7.目前台灣的戲院,商業模式並不健全;首輪戲院票價過高且缺乏彈性;戲院的設立往往並非著眼於票房利益,而是為了帶動百貨商場的人潮。這樣的生態先天上不利於「非好萊塢商業大片」的電影類型。
8.由於前7點,諸如白色恐怖題材的這類電影,必然高度仰賴政府補助,很難僅憑商業票房自給自足。然而,政府一旦補助,就必然引起眾多議論。(本片是否值得補助?資源分配是否公平?政府會否過度介入文化社會的自然演化方向?政府補助是否有利於某種政治意識形態以及其相關政治勢力?本片劇組有無政商關係?反對陣營會否趁機打擊政府?...等等)
由於有上述各種難度很高的挑戰,這類題材的電影本就不好拍,而且票房也不容易多好。
而話說話[餘燼]本身的各項技術表現,其實在「藝術水準」上是很不錯的。(金馬給了五項提名)
演員都是知名演員,演技都相當到位,攝影、燈光、道具、美術設計等視覺表現也不差。收音、配樂、主題曲也都還不錯。
本片若要說有什麼技術上的缺點,筆者認為唯一敗筆就是「剪接」。
本片的剪接採取了「跳躍敘事」的手法,讓故事主線與回憶不斷交錯出現。
由於劇本的故事本來就已經寫得很複雜,人物角色很多且各有不同性格特色與內心動機,如果剪接不能讓故事的進行單純化、清晰化、聚焦於主題,則觀眾的理解程度必然嚴重下降,看完之後感覺本片不知所云。
本片在技術層面遭到最多抨擊的就是「太燒腦、看不懂、爛故事」,最大主因正是「剪接」的策略選擇錯誤所致。
(這問題原本在試映會後有機會修正,然而台灣電影圈的試映會往往無法充分發揮「提供劇組修正建議」的功能;淪為虛應故事的大拜拜;如此也導致很多國片為了趕時間參賽、上戲院、或領補助,沒好好修正,造成日後票房或口碑不佳。)
至於許多批評本片的人是質疑類似下面這些理由的:「白色恐怖片怎麼可以拍成推理商業片?」、「被害者怎麼被拍成另一種加害人?」、「既然想要進行歷史教育,怎麼可以拍得如此複雜難懂?」、「怎麼花大錢去拍一部註定慘虧的電影?」、「本片想要宣揚怎樣的史觀?」....等等。
網友的理由各有一套道理,筆者都給予尊重,然而,筆者認為這些問題都不是真正重要的問題,本片的「存在」自然會在台灣電影史上有一定的位置,屬於應該保護的文化資產,沒有問題。
因此,筆者認為所有這類質疑,並不足以推導出「本片不值得政府給予補助」這樣的結論。對於立委用來刪除相關預算的理由,筆者是完全無法認同的。[註]
2025-01-23 撰 01-24 FB
[註]藍白立委大砍預算,包括文化部,以餘燼電影補助高卻低票房為理由。
電影介紹與預告片-
延伸閱讀-
導演自己的創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