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重遊》-時空中印象的臺灣 文/斷章
《臺灣重遊》-時空中印象的臺灣 文/斷章
《臺灣重遊》重遊的不只是空間的臺灣亦是時間的臺灣,還有隱約看不見的臺灣…
"這個臺灣,包括五十年代即深烙心中,是為我對「寶島」之具體知解的烏來瀑布、碧潭吊橋、左營春秋閣、新竹青草湖,以及出現於無數月曆圖片的臺中公園水上雙軒、鵝鑾鼻燈塔,還有家中筷子上印烙的「關子嶺留念」、「阿里山紀念」等。"作者印象中的臺灣,經過時間的流轉,當再一次相遇的情景與感受及驚喜。五十年代的臺灣;六十年代的臺灣;七十年代的臺灣;八十年代的臺灣;九十年代的臺灣;至現代的臺灣,每個時間脈絡的臺灣,存留於空間的有形式之建築;無形形式之音樂等等。
"這個臺灣,其實很大;這個臺灣,其實很偏僻,這個臺灣,也其實常令我遺忘;…幾個月前,到了清水,吃了一個筒仔米糕,屈指一算,距第一次到清水已有26年…今春赴花蓮特別一遊太魯閣至天祥,…一算歲月,距上次已隔了23年…"
讀到作者的這段話,心中特別有感觸,常聽人家說:「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因為就在你的身旁,所以反而容易被忽略,亦覺得那很平常,沒什麼特別。這次去過的地方,距離下次再去,恐怕已十幾二十年都過去了,作者提到的烏來瀑布、左營春秋閣、關子嶺留念,小時候六、七歲去過,但長大後就再也沒去過了,臺灣大嗎?小嗎?偏僻嗎?遺忘嗎?,似乎被遺忘的是自己,被風景所遺忘的自己。
帶有些政治語言的幽默之隱喻,讀書來有時候令人會心一笑,而在輕笑的過程之中,不免亦覺得這看不見之一的臺灣,卻深深的影響著臺灣,"不知是不是如此,臺北市以外的所有臺各地,幾乎都可以概念性的被稱做「南部」。永和、新莊、三重、板橋、汐止,與臺北市只隔一條河,然它們實在太可以被稱為「北部的南部」"個人認為是生活方式的不同,所呈現不同的文化與思維方式,若以自己的觀點去看待他人的生活方式,是無法看見他人生活方式之脈絡,通常看到的只是表象而非深層,就無法以較寬容及理解之心看待對方。因此,總存在的南部觀點與北部觀點之隔閡,永遠看不清楚對方,若又扯上政治問題,就變成不清不楚無法調和的各自解讀而沒有交集,加上各自政治利益之需求及操作,一切就變得就像迷霧一般。
《臺灣重遊》是作者印象中的臺灣及認為的臺灣,生活經驗的臺灣,在不同世代、年代出生的臺灣人,亦有不同對臺灣的印象,亦取決其生活經驗的累積,及周遭環境時代的變化,可透過作者的文字認識其所認為及印象中的臺灣,或許有些與您的印象相似,有些並不盡然,但卻都是人們眼中與記憶中的臺灣之一部分。看完之後或許您也想試試提筆重遊自己記憶中的臺灣。
斷章2012/12/2
這本書,我在今年七月間讀過,也寫了篇心得;沒看到妳這篇,我都忘了~如今貼在我的版上,就不在這兒分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