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0 23:52:13是喜歡耍白癡的樂樂~

音樂的黃金比例

這是剛剛去找資料時發現的,覺得蠻有趣的,跟大家一起分享唷^^

 ''2500年前的一天,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外出散步,經過一家鐵匠鋪,發現裡面傳出的打鐵聲響,要比別的鐵匠鋪更加協調、悅耳。他走進鋪子,量了又量鐵錘和鐵砧的大小,發現了一個規律,音響的和諧與發聲體體積的一定比例有關。爾後,他又在琴弦上做試驗,進一步發現只要按比例劃分一根振動著的弦,就可以產生悅耳的音程:如1:2產生八度,2:3產生五度,3:4產生四度等等。就這樣,畢達哥拉斯在世界上第一次發現了音樂和數學的聯繫。他繼而發現聲音的質的差別(如長短、高低、輕重等)都是由發音體數量方面的差別決定的。千百年來,研究音樂和數學的關係在西方一直是一個熱門的課題,從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到現代的宇宙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都或多或少受到「整個宇宙即是和聲和數」的觀念的影響,開普勒、伽利略、歐拉、傅立葉、哈代等人都潛心研究過音樂與數學的關係。數學幾何與哲學相契攜行,滲進西方人的全部精神生活,透入到一切藝術領域而成為西方藝術的一大特色。聖奧古斯汀更留下「數還可以把世界轉化為和我們心靈相通的音樂」的名言。現代作曲家巴托克、勳伯格、凱奇等人都對音樂與數學的結合進行大膽的實驗。希臘作曲家克賽納基斯(1933~)創立「算法音樂」,以數學方法代替音樂思維,創作過程也即演算過程,作品名稱類乎數學公式,如《 S+/10-1.080262 》為10件樂器而作,是196228日算出來的。馬卡黑爾發展了施托克豪森的「圖表音樂」(讀和看的音樂)的思想,以幾何圖形的輪轉方式作出「幾何音樂」。

從自然界到日常生活處處都存在菲波那齊數列,存在黃金比率。某些花的花瓣數是菲波那齊數:水仙花3瓣,金鳳花5瓣,翠雀花8瓣,金盞花13瓣,紫苑花21瓣,雛菊花345589瓣...等。

菲波那齊數列在音樂中得到普遍的應用,如常見的曲式類型與菲波那齊數列頭幾個數字相符,它們是簡單的一段式、二段式、三段式和五段迴旋曲式。大型奏鳴曲式也是三部性結構,如再增加前奏及尾聲則又從三發展到五部結構。黃金分割比例與音樂中高潮的位置有密切關係。我們分析許多著名的音樂作品,發覺其中高潮的出現多和黃金分割點相接近,位於結構中點偏後的位置:小型曲式中8小節一段式,高潮點約在第5小節左右(見本教程曲44,第一個8小節樂段);16小節二段式,高潮點約在第10小節左右;24小節帶再現三段式,高潮點在第15小節左右。一般來說,曲式規模越大,黃金分割點的位置在中部或發展部越靠後,甚至推遲到再現部的開端,這樣可獲得更強烈的藝術效果。

據美國數學家喬·巴茲統計,莫扎特的所有鋼琴奏鳴曲中有94%符合黃金分割比例,這個結果令人驚歎。我們未必就能弄清,莫扎特是有意識地使自己的樂曲符合黃金分割呢,抑或只是一種純直覺的巧合現象。然而美國的另一位音樂家認為。「我們應當知道,創作這些不朽作品的莫扎特,也是一位喜歡數字遊戲的天才。莫扎特是懂得黃金分割,並有意識地運用它的。」

貝多芬《悲愴奏鳴曲》Op.13第二樂章是如歌的慢板,迴旋曲式,全曲共73小節。理論計算黃金分割點應在45小節,在43小節處形成全曲激越的高潮,並伴隨著調式、調性的轉換,高潮與黃金分割區基本吻合。

肖邦的《降D大調夜曲》是三部性曲式。全曲不計前奏共76小節,理論計算黃金分割點應在46小節,再現部恰恰位於46小節,是全曲力度最強的高潮所在,真是巧奪天工。

赫曼尼諾夫的《第二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是奏鳴曲式,這是一首宏偉的史詩。第一部分呈示部悠長、剛毅的主部與明朗、抒情的副部形成鮮明對比。第二部分為發展部,結構緊湊,主部、副部與引子的材料不斷地交織,形成巨大的音流,音樂爆發高潮的地方恰恰在第三部分再現部的開端,是整個樂章的黃金分割點,不愧是體現黃金分割規律的典範。此外這首協奏曲的局部在許多地方也符合黃金比例。

我們再舉一首大型交響音樂的範例,俄國偉大作曲家裡姆斯-柯薩科夫在他的《天方夜譚》交響組曲的第四樂章中,寫至辛巴達的航船在洶湧滔天的狂濤惡浪裡,無可挽回地猛撞在有青銅騎士像的峭壁上的一剎那,在整個樂隊震耳欲聾的音浪中,樂隊敲出一記強有力的鑼聲,鑼聲延長了六小節,隨著它的音響逐漸消失,整個樂隊力度迅速下降,象徵著那艘支離破碎的航船沉入到海底深淵。在全曲最高潮也就是「黃金點」上,大鑼致命的一擊所造成的悲劇性效果懾人心魂。

黃金律歷來被染上瑰麗詭秘的色彩,被人們稱為「天然合理」的最美妙的形式比例。世界上到處都存在數的美,對於我們的眼睛,尤其是對我們學習音樂的人的耳朵來說,「美是到處都有的,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發現」(羅丹語)。

資料來源 : http://www.myscore.org/tyty/h3_no12f.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