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可以重來──安.泰勒虛構筆下的真實人生
安泰勒這個名字對台灣讀者而言可能不是太熟悉,但若提及她改編成電影的小說《意外的旅客》,許多人應該會對這部由威廉赫特、吉娜戴維絲、凱瑟琳透納等知名演員主演的電影,留有一些記憶。
事實上,安.泰勒的小說被譽為女性私小說的極品,除了作品曾被改編成電影,其中一九八八年的《生命課程》更讓她摘下普立茲文學獎。她的小說在台灣的中譯本不多,共記有:《歲月之梯》、《生命課程》、《補綴的星球》、《鄉愁小館的晚餐》、《昨日當我們盛年》。可惜前兩本因包裝與行銷不突出,以至於很快就消失在茫茫書海中,對這位屹立美國文壇近四十年的作家,顯然有點不公平。
安.泰勒的小說並不書寫一些驚天動地的大事件,所寫的幾乎全是些圍繞在我們身邊的平凡小人物,而且小說往往是以她的居住地巴爾的摩為背景,沒有特別高潮起伏的情節,沒有華麗眩目、媚俗的題材,使得她的作品在初讀時非常「安靜」,或許是她的作品一開始並沒有引起台灣讀者太多注意的原因。然而她的作品卻頗有後勁,往往在讀過一陣子後才散發威力,可能是自己長大離家,或其他家庭成員做出重大決定或改變,突然想起安.泰勒的小說,重讀那些細節,才發現自己身處其境,澎湃不已。
安.泰勒擅長處理家庭題材。但這些家庭的成員往往不見得有血緣關係,卻因緣際會地住在一起(《昨日當我們盛年》和這本《聖徒叔叔》都是如此),也因此,家庭成員的關係便顯得若即若離。然而安.泰勒企圖傳達的並非是一種疏離的人際關係,反倒是成員間難以割捨的情感牽絆,彼此努力生活在一起所蘊釀出的酸甜苦辣。
「家庭」是每個人最密切的生活場景,要藉由這麼平淡無奇的場景及平凡人物說故事其實非常不容易,但安.泰勒還是做到了。一次又一次翻出那些表面風平浪靜,但內心波濤洶湧的人生故事。
安.泰勒也喜歡寫「選擇」。唱出一首又一首的機遇之歌,讓我們去思考主角當初如果選擇另一條路,那麼他們的人生風景又將如何?這也是閱讀安.泰勒小說的一大樂趣。
前年,金.愛德華茲的長篇處女作《不存在的女兒》在台大賣,顯示女性作家書寫的家庭題材絕不缺乏讀者,只是缺少引介。如果《不存在的女兒》能夠讓你感動,那麼這位二十三歲就寫出第一部長篇小說,並被評者譽為「若不是有頁底照片,否則以其圓熟、聰慧、睿智的文筆,完全看不出是初試啼聲」,且至今仍維持每二年寫一本小說的資深作家,她這本充滿智慧的成熟作品,你更不應該錯過。
本書譯者宋偉航譯筆頗佳,也為本書增色,現在就請你找一個舒服的位置,泡上一杯好茶,準備好一起進入安.泰勒的世界。
我所遇到的故事
請容我在介紹這本書前,提一件我所遇到的故事。大學剛畢業那年,我在職場上認識了一個年輕女孩,美豔、幹練、咄咄逼人,而且每個人都知道她和老闆有一腿,大概很快就會爬上主管的位置。當時包括我在內,所有的資淺的員工都有點垂頭喪氣,覺得出社會果然就會遇上這種羶腥色的權力遊戲。誰知不到幾個月,女孩就消失無影,因為兩人被老闆娘抓姦在床。
「好戲」很快就落幕,老闆依舊來上班,而所有的人都想知道女孩到哪裡去了?
直到有一天,我都已經忘了這個人,好友才跟我說起:「妳記得當年和我們一起進公司的女孩嗎?聽說她信了上帝,完全變了一個人,只不過......」我的朋友意味深長地笑了笑:「她現在動不動就跟人傳教。」
我突然愣了一下,很想知道當年那女孩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並且知道,她那樣的轉變,是一個我還不能理解的神秘世界。
《聖徒叔叔》和我這個故事有一點點類似。做為一個小說家,安.泰勒也對這類犯錯而懺悔之人的內心世界深感好奇,並且下足功夫,帶我們一探究竟。所不同的,《聖徒叔叔》筆下主角的性格沒有那麼勁爆,但遭遇更加震撼,也因此更貼近一般人的生活,讓讀者覺得這樣的故事隨時都會降臨在我們身邊。
「聖徒叔叔」的「奇幻」之旅
事情發生的那晚,伊恩正準備前往女朋友家幽會,卻被迫幫嫂嫂帶孩子。當他的哥哥丹尼送他回家時,伊恩因為自己「合理的懷疑」加上一時的怒氣,在車上口無遮攔地告訴丹尼:他的老婆有外遇!
結果丹尼受不了刺激,腦筋一片空白,就在伊恩下車之後,加足馬力,當場開車撞牆而死。
過不久,伊恩那帶著一群孩子,生活陷入困境的嫂嫂,也因服藥過量,結束了生命。
一連串的災難就這麼殘酷地降臨在一個十八歲青年的眼前,伊恩的生活就像那晚撞得稀巴爛的車子。不幸的是,他是那個「生還者」。接下來,他該如何收拾殘局,讓生活重新上軌道?
這是所有人都可能遇到的問題,關於救贖以及原諒,如何在一個人一生中,一點一點的展開以及頓悟。
而安.泰勒以舉重若輕的細膩筆法,有頭有尾、一氣呵成地處理這麼一個平凡卻深刻的題目,在在顯露她過人的小說功力。
安.泰勒並不是一個一開場就架勢十足、石破天驚的小說家,她先是架設一個平靜小鎮甜美的場景,接著聚焦在一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沒有任何衝突的和樂家庭。然而安.泰勒並沒有浪費太多篇幅,毫不拖泥帶水地加足力道,很快將讀者帶到一個連環死亡意外的現場。
所有合理的難題如土石流般滾滾而來,天啊!接下來,主角伊恩該怎麼辦?
而就在讀者屏息以待的同時,安.泰勒也善盡職守地為我們解開事實的真相,並沒有遺漏任何一個小細節,帶給讀者一點點讀推理小說的趣味。
非教徒的觀點
故事的轉折就在伊恩無意間走入一間「自新教會」開始,他「突然」產生一種依靠,轉身就成為了一名聖徒。
這個「自新教會」頗有意思,當伊恩向牧師說出自己的壓抑已久的秘密,請求上帝原諒時,牧師告訴他:「你並沒有得到原諒。」
「沒有?」
「你不可以光是說:『對不起,上帝。』你必須去彌補才行。」
你不能光是懺悔,必須去彌補才行──就是這句合乎天理、國法、人情但卻超出主角預期的話,引發我強烈閱讀的興味,同時也改變了伊恩的一生。
然而這個教會也有些奇怪的規定,像是禁止糖、咖啡因等刺激物,可能會讓讀者(比如我)覺得頭痛萬分。
接下來,泰勒開始著重在教會活動的描述、基督徒子女對信仰的反叛、不同教會教友間的言語衝突,寫得栩栩如生,想必頗能讓基督教徒感同身受。
「等一下!安.泰勒是不是想跟讀者傳教?」如果你和我一樣是個異教徒或是無神論者,讀到這些章節時,請稍安勿燥,先急著露出質疑、抗拒的態度。因為安.泰勒也非重生教派的基督徒,她之所以寫這本小說,完全只是出於對身為重生基督徒的好奇。
可貴的是,泰勒並沒有施加任何美化或醜化重生教徒的主觀描述,她只以非常客觀、細膩的態度與筆觸讓自己進入小說的角色裡,使得牧師、伊恩、伊恩的父母、三個孩子……每一個角色都有獨立的思考,顯得有血有肉、性格分明。
故事到後來,安.泰勒對牧師這個角色有更多生活化的描寫,令人莞爾。而且讀到最後,讀者將發現,這不是一個單一宗教的故事,改過與原諒──真正救贖的意義,其實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困難,也是所有宗教或哲學的核心命題。
(本文為《聖徒叔叔》之推薦文)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文學創作」
上一篇:既無性交也無戀愛的幾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