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24 19:27:31寶兒(芳瑜)

哀慟比想像還深──我讀《奇想之年》

在睡夢中死去、猝死,曾經,我以為這是最優雅、美好的死亡姿態。死者所受的痛苦最少,親人理應也是。讀了瓊.蒂蒂安的《奇想之年》才發現,面對至親的死亡,死神不管以何種姿勢降臨,都讓人無法承受。

會有之前的假想,或許是出於自身的幸運。我的祖母、外祖父母,都在我出生或是開始有記憶之前離開人世。祖父意外身亡時,我望向棺木那刻,面對死者,恐懼其實多過哀傷。

我自己也曾生過一場具有死亡危險的病,那時剛留學回國,無夫無子,亦無頭路,推想世上掛念我的人也少,若真的這麼莫名其妙死掉了,我也以為這大概是比較接近「幸福」的死亡狀態吧?

閱讀《奇想之年》時,我不斷回頭檢視自己對死亡的看法,發現自己過去不僅無知,而且無情。

瓊.蒂蒂安在書中記錄自己在丈夫死後的一年,時刻思念夫君的情景,仔細追索過往的細節,這一年,時間不僅往前,同時倒退,仿如漩渦,令人沉溺其中,原來這才是面對至親死亡的真相,難以自拔,如此哀慟。

閤上這本薄薄的小書,最大的啟發是──怕死(我曾經看不起怕死之人,總以為這些人大概全是自私自利,踐踏別人身軀以求生存的膽小鬼)。開始怕死,以一種正面的思維出發,原是出於對親人的不捨與不忍。原來,過去那個自以為灑脫的我,才是真正的自私。

至於那些有過相同經驗的讀者,我其實不確知本書是否有療傷止痛的功效,而他們最大的「收獲」又是什麼?因為事情已經發生了,傷痛也已經在那裡了。但物傷其類,至少有所共鳴,甚或是,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