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載道《改變世界文化的13本書》
「You are What You Eat 人如其食」這個有名的實驗向我們展示了吃進去的東西對我們身體的影響,同樣地,我也相信「We are What We Read 人如其讀」我們讀過的東西對我們的思想也會有深遠的影響。書一直被視為人類知識傳承的象徵,它是文化的產物,也是形成文化的元素。《改變世界文化的13本書》從遠到近挑選了見證美國從建國到強大的十三本暢銷工具書,探討「美國人」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是如何建立起來的。題外話一下,這裏又再次見到中文翻譯的欺騙性,雖說美國的發展的確對世界有著不能忽視的影響,但這本書的內容其實是「改變美國文化的13本書」。而這本書的英文書名就是《Americano: An Unexpected U.S. History in Thirteen Bestselling Books》,所以明明作者的原意是探討美國的,中譯卻完全「去美國化」,實在有點匪夷所思。
回到正題,作者潔絲.麥克休所挑選的十三本書分別是《老農民曆》﹑《韋氏字典》﹑《富蘭克林自傳》﹑《麥加菲讀本》﹑《家政論》﹑《美國女性之家》﹑《禮儀》﹑《人性的弱點》﹑《貝蒂.克羅克圖片食譜》﹑《性愛寶典》﹑《創造生命的奇蹟》及《與成功有約》這些書的出版年份橫跨1792年至1989年,由最久遠的《老農民曆》開始,通過介紹這些書的出版背景和作者生平,潔絲將美國人如何變成美國人的歷史進程展示在我們眼前。這些書的內容包括了曆法,語言,公民教育,家務事,社交禮儀,性知識等內容,日常生活所涉及到的資訊幾乎全部被囊括。當大部人都根據同樣的準則待人處事,這些準則就會成為一種習俗。習俗構成了一個地方人民的基本面貎,人民又會把習俗發展成傳統。從傳統中形成的身份認同和意識形態結合起來,就變成一種文化。所以,這些看似「閒話家常」的書,其實從潛移默化中帶動著一個文化的形成。
看著作者的分析,你會深深感受到「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這個雞與蛋的循環。上述的書之所以成為暢銷書,跟當時的時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美國在獨立戰爭中獲勝不久,新的身份認同正在蓬勃發展,語言作為區分不同地區人民的一大特徵,很多人都認同美國也需要一個獨立語言。《韋氏字典》的作者韋伯斯特在編制這本字典前所編寫的「藍皮拼字書」,將美式英文和英式英文區分開來,使美國擁有自己的語言。二戰時期,因為物資短缺和食品價格上漲,男人在外為自由而戰,為了提供一個安穩的後方,確保家庭穩定的女性也任重道遠。《貝蒂.克羅克圖片食譜》除了為這些深受壓力的家庭主婦提供各種有用的訊息外,也擔當她們的朋友,滿足她們的心理需求。《貝蒂.克羅克圖片食譜》的編輯部每天都會收到大量讀者來信,除了關於烹飪的問題外,關於財政困難和經濟疑慮的內容也為數不少。貝蒂.克羅克漸漸成為這些家庭女性的心靈支柱,為她們提供情感價值。由這兩本書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因為時局的需求,它們吸引了大眾的眼球。同時隨著這些書越為人所熟知,當中所傳遞的理念也越為人所接受。
雖然這些書都是美國的暢銷書,但作者所選的第一本《老農民曆》某程度上也能延伸至對世界的影響。美國有《老農民曆》,中國有《黃曆》,不同的國家也有屬於自己的曆法。因為農業是人類社會攸關生死存亡的一環,而天氣主宰著農業。曆法的存在就是為了識農民知道播種收成等各種農務的適當時段。隨著時間的發展,農民人數持續減少,但讀者群並沒有變少,因為這些「曆」早已不是單純的務農時間表。「從工作﹑宗教﹑政府到休閒娯樂,《老農民曆》收錄的內容廣及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發展到後期《老農民曆》已經不單只把四時變化收錄在內,連各種生活小知識也包羅萬有。記得小時候,每逢有甚麼大事,家中的長輩都要去查一下「通勝」(也就是黃曆)。以前每家每戶都有一本厚得跟字典一樣的「通勝」,現在雖然已經式微,但它的內容卻融合到日曆之中。家裏那種撕紙式的掛曆,上面也寫滿了各種宜忌,這些宜忌也就是華人文化傳統的一種面貎。
數位化的進程不斷加快,資訊的主要流通渠道也不僅限於書了,但書作為文化傳承的象徵意義,依然深入民心。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不同的書也像應運而生的偉人一樣,推動著世界的文化。從岩石到竹簡,從木片到紙張,材質雖然一直在變化,但「書」早已變成一個廣義的概念,繼續隨著我們的文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