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雪.庫林《往伊斯坦堡的最後列車》|夢與希望的列車
書名|往伊斯坦堡的最後列車Last Train to Istanbul
作者|艾雪.庫林Ayse Kulin
譯者|梁永安
出版|天下文化
ISBN 9789862165942(平裝)
我愛的作者楊照很愛用歷史書寫呼應現今的政治狀態,每次我總想,這篇文稿拿掉歷史是否就顯得遜色許多?我自己給了否定的答案,反而覺得會更生動。
歷史是用來借鏡用,但我卻覺得大家只看自己想看的方向,依憑自己需求各自解讀。《往伊斯坦堡的列車》以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談得是男女、父母子女、姊妹、種族與國家之愛。
討厭歷史的我,關於世界大戰,印象深刻的只有希特勒、猶太人與集中營,大抵這些殘暴的事件被後人透過文字、影像一再言說,因此怎樣也很能漠視、遺忘。集中營的慘絕人寰的樣貌,我在電影『辛得勒的名單』有了深刻的頓悟,一如透過『超級大國民』看見了白色恐怖的部分剪影。
總是這樣的,透過影像、文字,我看見課堂企圖教導的卻因為考試制度而讓我深惡痛覺的知識(或者該說常識),瞥見了世界的遼闊、綺麗的風景,也許也是這樣淺移默化地一頭栽入目前所處身的行業,一再逃離終究還是回到這個圈圈。
離開校園最美好、快樂的事情,莫過於有機會不帶任何目的去看這個世界去懂得文化與藝術的美好。
圖說|艾雪.庫林Ayse Kulin
說了太多題外話,很喜歡這位作者,故事談不上劇力萬鈞,卻透過一個家庭成員關係,為我們帶出了一個又一個氣勢磅礡的主題──
身為一個外交官,如何努力保有國家的尊嚴和權利、如何在他國威嚇之下依舊照應自己旅居海外的子民。這讓我想起我們薄弱無力的外交政策,不禁感概萬千。
姊妹間的無形角力;向來嫉妒妹妹的姊姊,為了成全自己的愛情(這愛情其實是利益愛情,看重的不是情愛本身而是家世背景與可能的安全、富裕的未來),不惜讓妹妹陷入一場不被家人所認同的愛情(宗教、種族的差異,儘管雙方各是其中佼佼者、望族)。
妹妹為此遠走他鄉,卻因為希特勒對猶太的滅種行動,深陷死亡之境。為了成全自己的愛情,值得拋下深愛自己父母、姊姊?遠走異地離開自己所熟悉的故國?也讓自己的另一半處於同樣的情境,一段不被認可的愛情,真的能夠永生廝守?
他不該愛上上司的夫人,只是情愛從來只是心的操控,工作異動讓他有機會斷了殘念並且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愛情,一場營救國人逃離納粹死亡之手的列車之旅規劃行動,成就了自己的愛情也完成的自己工作責任……這是這本書最美麗的段落。
圖片出處|http://www.flickr.com/photos/johnmueller/2332817920/
那一節車廂匯聚了夢與希望,除了展現土耳其的外交魄力、外交智慧之外,也展現了人性之美,置身車廂中的每一個人不盡然全是土耳其人、彼此互不相識卻沿途相互相互照應,只因都清楚知悉,沒有人應該因為希特勒愚蠢的種族觀念而被剝奪生存的權力,旅途中還有琴音相伴;振奮人心的小提琴,一次又一次伴他們走過低潮,讓我想起電影『鐵達尼號』,臨死之際,無處可逃,於是演奏,那蔓妙的旋律是一種對死的淡然,也是一種希望的鳴響。
儘管人生這麼苦痛、如此煎熬,但慶幸自己身處自由的國度、政治的貪婪險惡教人扼腕但至少沒有戰亂、至少還能溫飽,那天意外在北京聽聞關於生一個孩子的艱辛和險惡,我才恍然清明,儘管兩岸互動已經如此頻繁、儘管中國已然躍升國際舞台,一胎化依然是現在進行式,而我卻以為早已成為過去,是歷史的一部分。
閱讀的樂趣就在此,透過故事看見別人的生命風景、導引自己省思所擁有的幸福與快樂是如此彌足珍貴,當然也看見自己的缺失……
懷著善心與人為伍,也許未必能因此獲致更多的幸福,但卻得以看見幸福的真正樣貌或者幸福可能有的樣貌,這是善與美的華麗之姿,輕盈又無比豐富地滋潤了心海,讓人讀著讀著也跟著變得溫柔了起來。
圖片出處|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Aysekulin.jpg
http://www.tulumba.com/storeItem.asp?ic=zBK958015CJ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