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07 14:27:17Joe

我的哲學諮商路

個人從來沒有想過,會以哲學諮商做為個人研究的重心,此機緣很難以想象與連結。

 

原本個人對哲學並不熱衷,甚至在高中時期老師們勸學生少接觸哲學為妙,讓我斬斷對哲學喜好的念頭,原來那一個年代是「荒謬主義」、「虛無主義」盛行的年代,然而,不接觸哲學並不表示對人生沒有疑惑,追問生命的意義幾乎是每個人要面臨到的問題。原本好思考的年紀從此被中國文學佔領,生命的探索盡在風花雪月與三生石記上打轉,深刻的思路總在最關鍵處嘎然而止。歷經數十載的流金歲月,總覺得有些人生問題還懸著,總是有些疑惑無法開朗,豐富的人生閱歷總是散落的篇章,於是我向專業的輔導諮商領域邁進,自己也在這個領域中得到自我療癒。然而,還是有些東西無法被填滿,人生的意義感到底是什麼?婚姻的本質是什麼?工作的意義在哪裡?接著我又向生命教育叩門,總要把人生弄清楚吧。

 

在政治大學修教育哲學時,蔣興儀老師開啟我對哲學的興趣;接觸孫效智教授開辦的生命教育種籽教師培訓,是打開我哲學之門的鑰匙,認識黎建球教授讓我得到智慧的解答,此時很篤定的知道自己的方向,於是毫不猶豫的向哲學諮商之路邁進。

 

從民國91年開始,在參與生命教育哲學組的工作結束後,我們小組團體延伸到生命教育讀書會,原本等著報名輔仁大學哲學系碩專班,卻等不急的先報考華梵大學哲學碩專班,很幸運的我得以在華梵大學修業一年,後又轉考輔仁大學,最後終於完成自己將哲學與諮商做一連結的心願,因著這樣的學習,改變了自己輔導諮商模式,發現哲學系統的效益果真不同凡響。

 

在這一段求學的過程中,第一屆碩專班的好友相伴是對我最好的思考激勵,老師的耐心引領讓原本是哲學文盲的我體會到智性之美好,系主任潘小慧教授對我們第一屆的同學照顧有加,我們如師亦如友;陳福濱教授在中國哲學的博深讓我景仰;黎建球教授更是「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般的欣賞與照護我們,這一切讓我感動。

 

寫論文的這一年裡,個人的生活起了急遽的改變,好似天老爺有意的考驗,讓哲學落到實際的人生中,去面對動蕩下如何堅守正向的高層級價值;面對失意如何喚起人我的互愛與關懷;在懷疑一切的意義時,如何重返哲學之道、體會孔子所言的自我超越義。孔子說,仁者必是「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這一年裡個人已有深刻的體會,如果我在顛沛造次中沒有經神分裂、憂鬱自殺,那是我已得到孔子思想的精髓,學到互為主體的精神與價值抉擇的堅持。當然,所有好朋友給我的溫暖在此時有如甘霖一般,滋養著我,助教虹蓉、同學麗娟對我的論文協助甚多。孔子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若我在哲學諮商中有所體悟,絕大多數是來自同好的討論與激盪,例如同窗好友蕭道弘,時常與我討論中國哲學諮商方法論的可行性,以及如何發展適當的諮商流程,這一部份我得自於他的啟發良多。

 

今日的成果,都是因為我有擁有享用無盡的「愛」,我要感謝我的母親,沒有她就沒有這個學習成果,如果這是一頂華麗的桂冠,理應戴在她那皤皤白髮之上;我要感謝我的兒子與我並桌苦讀,他常說「媽咪,你一定要拿到博士學位,我以後要和你一樣。」身教就在這裡,而他是我一生的最愛與希望;還有我的知己之友,謝謝你無數日子的哲學陪伴。哲學諮商處處可以發生,我的經驗告訴我,愛是成就一切的最大力量,不管對象是人、事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