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19 15:27:24Joe
蘇格拉底對話方法探討
在哲學諮商裡有一個很棒的活動,就是『蘇格拉底咖啡館』。原本起於一群人的閒聊,到後來變為有議題的探討,探討過程中以個人曾有的經歷事件為主,最後不一定有答案,但是在討論的過程或他人分享的事件裡,可能可以找到解決的方法。所以蘇格拉底咖啡館的進行方式是:
1、自願性的
2、願意毫不保留的分享
3、尊重他人的想法與感受
4、理性的探討不做人身攻擊
5、引導者態度中立---串場與維持秩序
6、不一定要找到答案(沒有結論)
在心理諮商裡,認知療法大量的使用蘇氏探問法,此法又叫『產婆術』,蘇格拉底承認每個人都有一個先天的觀念,透過生小孩的方式把它生出來,這個生產的過程個案是主角,諮商師是產婆,小孩是答案。案主與諮商師要一起合作、努力,才可以完成這一個生產的任務。
在哲學諮商裡的蘇格拉底對話法含有助產的功能,重點活動則與蘇格拉底咖啡館類似,他的對話法更嚴僅:
1、組成團體,以5—8人最佳。
2、自願且願意真誠的分享個人經驗,否則請不要參與討論。
3、小組成員設定一個討論的議題,例如:家人、失落、寂寞、第三者……
4、找出一個個人曾有的經驗事件(如寂寞的經驗)與大家分享。
5、小組選出一位具代表性的經驗一起做更深入的探討。
6、找出本質性的定義,可以適用於全體的經驗。
7、找出反證,重新檢視這個定義的不適用性,再一次討論。
8、結論。
我們曾經進行過幾次這樣的對話,我認為,兩個人也可以進行;功力高的(自覺性強),自己與自己也可以進行,但是至少與另一個人互動是最好的方式。
其中,比較有爭議的是「本質性定義」。對於定義這件事各有說法,甚至沒有本質性定義。而我比較採用發生定義來操作,不知道其他的同學是否仔細去思考過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這個定義問題要先釐清楚才有後續的發展。
第二個疑慮是,促進者的功能。雖然我們把促進者定位在串場的位置,他不可以發表個人意見,甚至加入討論,但是一定要有哲學智能,否則找一張蘇格拉底的相片,定上鬧鐘發條,也可以恰如其份的擔任。所以促進者才是靈魂人物。
第三、哲學思考與討論是否隨機進行?在哲學諮商團體活動裡,是否要被設計。我的看法是隨機進行,也因為是隨機進行將牽涉到兩個層面:促進者的功能與對話目地。
第四、目地與效用。俗話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蘇氏對話好比一個醫療團隊(指團體對話)為一個病人找出醫治方法,所以找到一個可行的策略遠比定義重要,因此蘇氏對話的目的與效用值得重視。如果蘇氏對話僅止於價值澄清(本質定義),那是心理諮商的歷程,哲學沒有出來。其實從蘇氏的探問乃至詰問或對話,其主要目的在把小孩生出來。在心理諮商裡有個畫面大家一定不陌生:哭泣。我們承認情緒是難以避免,但若哲學諮商只是讓情緒或還沒哭完的眼淚流盡,仍是不足的。當我擦乾眼淚,該踏上哪一條路途?我需要指引。
我想這第四點比其它都重要,這也是我對哲學諮商重大的期待。
以上是我個人的認知與想法,應該還有討論的空間。
1、自願性的
2、願意毫不保留的分享
3、尊重他人的想法與感受
4、理性的探討不做人身攻擊
5、引導者態度中立---串場與維持秩序
6、不一定要找到答案(沒有結論)
在心理諮商裡,認知療法大量的使用蘇氏探問法,此法又叫『產婆術』,蘇格拉底承認每個人都有一個先天的觀念,透過生小孩的方式把它生出來,這個生產的過程個案是主角,諮商師是產婆,小孩是答案。案主與諮商師要一起合作、努力,才可以完成這一個生產的任務。
在哲學諮商裡的蘇格拉底對話法含有助產的功能,重點活動則與蘇格拉底咖啡館類似,他的對話法更嚴僅:
1、組成團體,以5—8人最佳。
2、自願且願意真誠的分享個人經驗,否則請不要參與討論。
3、小組成員設定一個討論的議題,例如:家人、失落、寂寞、第三者……
4、找出一個個人曾有的經驗事件(如寂寞的經驗)與大家分享。
5、小組選出一位具代表性的經驗一起做更深入的探討。
6、找出本質性的定義,可以適用於全體的經驗。
7、找出反證,重新檢視這個定義的不適用性,再一次討論。
8、結論。
我們曾經進行過幾次這樣的對話,我認為,兩個人也可以進行;功力高的(自覺性強),自己與自己也可以進行,但是至少與另一個人互動是最好的方式。
其中,比較有爭議的是「本質性定義」。對於定義這件事各有說法,甚至沒有本質性定義。而我比較採用發生定義來操作,不知道其他的同學是否仔細去思考過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這個定義問題要先釐清楚才有後續的發展。
第二個疑慮是,促進者的功能。雖然我們把促進者定位在串場的位置,他不可以發表個人意見,甚至加入討論,但是一定要有哲學智能,否則找一張蘇格拉底的相片,定上鬧鐘發條,也可以恰如其份的擔任。所以促進者才是靈魂人物。
第三、哲學思考與討論是否隨機進行?在哲學諮商團體活動裡,是否要被設計。我的看法是隨機進行,也因為是隨機進行將牽涉到兩個層面:促進者的功能與對話目地。
第四、目地與效用。俗話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蘇氏對話好比一個醫療團隊(指團體對話)為一個病人找出醫治方法,所以找到一個可行的策略遠比定義重要,因此蘇氏對話的目的與效用值得重視。如果蘇氏對話僅止於價值澄清(本質定義),那是心理諮商的歷程,哲學沒有出來。其實從蘇氏的探問乃至詰問或對話,其主要目的在把小孩生出來。在心理諮商裡有個畫面大家一定不陌生:哭泣。我們承認情緒是難以避免,但若哲學諮商只是讓情緒或還沒哭完的眼淚流盡,仍是不足的。當我擦乾眼淚,該踏上哪一條路途?我需要指引。
我想這第四點比其它都重要,這也是我對哲學諮商重大的期待。
以上是我個人的認知與想法,應該還有討論的空間。
很不錯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