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1 01:00:00夢天使

黃淑君:為生活地景調味的負建築——隈研吾

小檔案:黃淑君,天生好動,又想懂文學、思想與歷史,一生努力達到允文允武的生命平衡。喜歡到處巡覽建築物,也喜歡宅在家裡啃小說。試著用文字紀錄觀看地景的小感觸自娛。

      我越來越喜歡台中,不僅冬季的寒冷越不過大安溪南岸,氣候舒適,我還在一次搭乘高鐵時癡迷於從苗栗到台中一路上的地景變化。由於高鐵在這一段的施工工法為高架,往窗外望去,少了在山區過山洞的黑暗感,有的是整一片遼闊的視覺感受。速度感讓窗景變成像電動遊戲麥塊的色塊一樣不斷地堆疊,積累成特殊流動的城市印象。從一整面深淺不一綠色馬賽克,到中間土黃色下層鋪著灰色,到高高低低起伏不定的水泥灰色色塊,這樣明顯的地景變化,不僅看見一個城市開發早晚的水平輪廓,也驚嘆台中這腹地真的很大。難怪很多人對台中餐廳的印象,不僅比美味,好像餐廳的空間也是比其它地區的還要大上許多,而且還更為浮誇,這是台中具有的地理環境優勢。而能為城市注入更多活水的建築師也一定躍躍欲試地想在台中地景裡,撒上讓這城市變得更適合居住的魔法。

      其中,2024年底在台中綠園道、草悟道、美術園道這一條非常適合散步的綠帶中,有一座充滿綠意「未來勤美術館」開幕,是日本建築圈中第四代建築師隈研吾的作品。這個美術館,在勤美洲際酒店與勤美誠品中間,從高空俯瞰類似上引號 ¬ 的圖形,稍稍環抱洲際酒店的一樓大廳。

      從2013年舉牌小人的短期藝術創作季,快閃在這塊基地上,好像關於藝術、美感的相關事物就是適合生長、盤據在這裡,形成一整個文化創意聚落,最時尚與最精緻的生活指標都在這裡出現。

      設計「未來勤美術館」的隈研吾便是調和景觀與增添人文氣息的觀察家。整個結構體設計成地面一層,地下一層的建物,外觀呼應綠園道的綠帶,一樓結構體外觀覆土植栽,設計看台階梯可直接上露台,俯瞰屋頂上以及綠園道的步道連成一整片視野舒服的綠色空間。

      如同一碗湯必須經過鹽調味,才能夠凸顯湯的美味,鹽發揮了作用,卻是以低調、柔和的方式存在在他設計的建築與景觀之間。不過,在他尋找到屬於自己對建築美感的獨特觀點與設計之前,沈潛了一段的時間,並且過得有點心理陰影。

一、大海——充滿生命力與轉折

     1987年隈研吾創立了空間研究所,那時的他33歲,正好是野心勃勃想向世界證明自己是個優秀有能力創作美好的建築師,日本馬自達公司要在東京世田谷設立分公司,需要一棟建築物,便委請隈研吾設計,M2大樓(1991)是他的第一個全權處理的案子。我猜想,他腦袋裡的建築想法一定像大海一樣,裝滿著長期對研究建築的心得以及滿腔的狂熱,並且對當時國外在建築學術圈最新的設計走向得心應手,如果能好好規劃,未來建築圈便能好好生存下去。

      這次,他建築的熱情如大海加上滿滿的風,思維的大浪直直地衝向這個設計案。馬自達業主要求建築外觀要有如歐洲城堡的歷史感、厚重感,才能符合馬自達品牌一直以來想要營造的信任感受。隈研吾便使用很多歐洲傳統的設計語彙或象徵,生猛有生命力直接放在建築裡,並且還要符合現代建築一定要有需求功能。因此,建築有一大片的外觀,設計鮮明的羅馬愛歐尼亞式柱頭符號,內部安排電梯設備在其中,一樓安排城堡式石片堆疊出拱門形式,還有其他西方建築史的形式堆放在這棟大樓。這時的隈研吾或許身心如同大海包容一切的特色,吸收著需求與功能,但反過來說,大海中也有許多過度或並未過濾的有機物質,是這棟建築不需要的,使得突兀的拼接產生奇怪的感受,尤其這個建築物出現在東京街頭,無法與周遭景觀配合,更顯得有點「不好看」!對於是不是一棟建築物是不是好建築的評價,最有資格評論他的,便是他的擁有者。只要業主覺得能夠設計出符合公司的需求、功能,好不好看就成為其次的問題。但是,當1991年M2大樓落成啟用之後,居然引來建築師伊東豊雄的批評,事情的走向就變得複雜了。

      隈研吾說在一場與伊東豊雄的對談會時,他「挨打」了。不只如此,2003年馬自達公司將M2大樓出售給MEMOLEAD葬儀社作為葬儀會場,隈研吾建築圖鑑的作者宮澤洋親自去看了這個大樓內部空間,好像還蠻認同大樓外觀與葬儀的功能性是相符的。但不管怎麼說,這棟建築和與之而來的評價,對隈研吾的內心一定是遭遇巨大的心靈海嘯。他回顧這一段辛苦的過程,自我解嘲說,在此之後的十年,不曉得是恰巧日本遭遇經濟大蕭條的期間,大家經濟都不好,過得很辛苦,沒有大型計畫推行,還是因為「挨打」了的緣故,居然十年沒有任何東京的案子!

二、濃縮成鹽建築

      我看著隈研吾建築圖鑑中關於M2大樓的照片,也發出一種「這是隈研吾的作品?」的疑問。雖然東京沒有案子,卻也開啟了他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建築轉機——思考材質尚未開發的可能性。建築概念如同一片什麼都包容的大海,需要透過火烤、蒸煮、去除苦味、雜質,精煉自己對建築重要的核心概念,找到自己最有興趣的建築材質,進行一系列的研究。這時,我覺得隈研吾把自己的建築海,慢慢提煉、濃縮各種有益於使用時的單純成分,並且透過負責其他地區的案子,讓自己想要的建築成形,因此,在這十年裡,他研究過石材、鋼鐵、玻璃一類的建築材料,也請益合作過各類工匠,累積運用材料的獨特觀點,使得他的建築凝聚出「鹽」的意象。這裡的鹽意象為是自己區別不同建築師所用的比喻,覺得他設計的建築能為周遭環境增色,卻不爭寵。思考建築的過程如同煮菜一樣,只是有人,能將一道食物煮得非常好,大家都會請他只煮那道第一名的菜,改動不大﹔而有人先看自己有什麼菜,在下手烹煮。或許隈研吾接下來的改變,便先觀察地理環境的差異以及在地可運用的材質,不再像之前將西方的建築概念橫向移植,也不再用力過猛。 

       2018年我和旅伴參觀長崎縣立美術館(2005),面對大江大海的氣魄,覺得美術館應該要設計出氣勢與之搭配,才能加乘擁有特殊地景上的優勢。

      大面積的玻璃將港口開闊的風景引到室內,也使得美術館非常通透,但乾淨的通透感不像妹島和世的作品透過曲面玻璃製造光影與材質上的輕薄感。並且搭配上他喜歡木頭,用大量的木結構讓視覺有變化,並且用高度很高的木格柵,透過垂直地面的遮擋,創造出朦朧帶點曖昧感的空間,也使得觀看藝術作品時,更有感覺。不過最棒的一點,他開放建築物頂樓,設計出庭園平台,讓大家俯瞰長崎港的全景,同時享受人文藝術與自然天地的美,我和旅伴在沒有穿外套的情況下,站在平台上照了好多相片,對風捲雲飛的長崎港景,有著一絲的動容。 

      如果長崎縣立美術館是隈研吾撒大量的鹽做出的濃厚調味,而2016年在南園的「風檐」作品以及2018年天滿宮星巴克的商業空間設計,便是恬然、單純的調味。

      新竹南園人文客棧THE ONE請建築師在南園一整片的山坡草地上,發揮創意,合作在台灣的短期商業活動。那時秋天,我看見天地開闊一片綠色山坡上有著黃色木結構,每一支木材組合的角度一樣,搭建出如同喇叭形狀的圓穹結構,外圍用半透明波浪板材,包裹著木結構,在風大的新竹,這件作品「風檐」,覆蓋在風的邊緣,這個半室內、半通透的空間,風自由的穿走,除了傳遞風的聲音也傳遞了人應該處在自由、放鬆的狀態,感受大自然所展示的一切。晚上作品打光,更增添幽微的氣氛,那個時候,我著迷他看待木材的眼光,看見平凡材質下能夠使材質自己變美麗的潛能與底色,並且還能實際的透過固定角度連結的方式,組合成一片,然後「塑型」出成品,讓人看見他眼中的美,這是很迷人的事。

      在台灣從小件、短暫的活動作品出發,到站在太宰府天滿宮外的星巴克(2011),看到一件完整的商業作品,感受就更不同了。他很會用木構造創造空間流動感,讓空間像是一波波溫暖的浪潮,隨著浪潮的簇擁,要我們的視覺不要停留在一個點上,從外面的木結構開始,連續不斷地順著觀看木條的銜接點,一直看進室內空間來,最好能坐下來喝杯咖啡,仔細研究商業空間的內部構造,那更好,很有趣的視覺經驗。所以在這個空間,隈研吾以借景而且用木組構銜接方式,很自然的打破空間內外之分的界線。 

      而我和旅伴最後真的被吸引,在哪裡待了一個多小時,拍了好多照片,還發現福岡地區的抹茶茶飲或製品,完全不甜膩,打破我們印象中日本對於食物的特有堅持,讓旅行一路都有新事物、新建築、新體驗相伴。

三、調和各種材質與基地限制

      對於木材質的使用,隈研吾運用的很純熟,不過建築物的完成很難從頭到尾都只使用單一材料,而且木材質有使用年限、承重、與維修的考量,建築物的高度一定有所限制,但隈研吾鍾情這個材質的優勢,如何保留木材的優勢又能夠遷就基地面積的客觀限制,因此充分運用堆疊、重複的技法,創造空間的連續感,成為他思考的另一個重點。

      隈研吾以「是木材又不只是木材」的想法,取用木材特有的紋路以及顏色,印在鋼鐵材料外,使其增加承重的強度與高度,並且使用大家都覺得的日本民家的外觀,有的單側屋簷、雙側屋簷或是不同屋簷角度,都有木格柵的形式,垂直堆疊的手法,堆疊出「淺草文化觀光中心」的外觀立面。雖然這個堆疊的手法、很多建築家都會使用, 連隈研吾也在「花蓮貨櫃星巴克」操作這個的手法,但是,這一棟建築坐落在淺草寺附近,外觀選擇黑色、咖啡色色調,讓它不搶淺草寺周圍濃厚的宗教和市集熱鬧氣息,並且也提供在高處俯瞰淺草寺與周圍市集街道的機會,對於認識東京地景有很大助益。

      看過天滿宮星巴克以木構設計作為主視覺的商業作品,花蓮星巴克雖然是以貨櫃作為建築材料,但是使用的方式仍是堆疊手法,只是堆疊的角度是垂直九十度角,並且體積巨大,透過長邊擺放距離前後不同,創造能上下或平移的豐富視角,這也是隈研吾使用堆疊手法高明的地方。

      再回到勤美術館的各種媒材調和堆疊,其實更加靈活地使用與觀照地景。從美術館朵外觀來說,面對四周都是高樓,美術館像一棵樹,讓遊客有一個停留與休憩的暫留場所。在支撐樹冠屋頂的結構上,隈研吾使用鋼鐵格柵但是上了模擬枝幹顏色的黃色,環繞屋簷一圈,作為樹枝的意象,而主幹則是選擇和旁邊的洲際酒店一樣的強化玻璃,作為人工建築共同的樣貌,但也將綠園道的綠意延伸到更多角落,實現自然與人為和諧共處的理想。而美術館的內部,透過天花板安裝黃色格柵、平面也置放片狀曲線木板,營造人走進樹幹中的意象。而勤美術館為了配合建築物啟用,也精心策劃「nendo outlines in between」設計展,讓建築物與展覽相互增色也互相呼應。主要展場設計在地下層,前段以緩坡步道的設計讓視覺停留在牆上和屋頂,不僅看展覽也看到建築物的挑空空間。而後段變銜接設計感強烈的旋轉樓梯,盤旋而下,參觀氣圖系列的展覽。而身在地下層看展的我,眼睛盯著室外空間,有一面台灣常見的紅磚砌成的圓弧牆面,並且預留的空地將陽光引進來,把玻璃照得晶晶亮亮的,不僅隔絕了外界的喧擾,也讓參觀者在明亮、靜謐的空間看展覽也看建築。在這個樹型建築裡,有一瞬間覺得我對建築的了解也像一棵樹一樣,周身圍繞著設計師富含強烈創意的作品,如同養分,養分都從地底而來,是必需得用力和不怕髒,才會有一點收穫,所以得多走走、多看看,才會長得好些。

      走出「勤美術館」除了被這棟建築物以及展覽概念餵養得飽飽,也興起了多認識隈研吾作品的想法!

四、鹽意象的負建築

      2016年台灣出版了隈研吾的建築理論書奔跑的負建築家。其中「負」的概念,取失敗、反向的意思,應對著「勝」——建築有著強烈的建築家個人風格,或者必須再在某方面突出,比如高度要最高、面積要最大、科技感最強……等等達到極端要求建築。

      因此,一開始理解隈研吾的建築概念,常常處在撲朔迷離的疑問。或許我也一直著迷在不斷仰望著卓越建築的概念裡,以至於在記憶裡有著「喔!我知道這個建築師!」但隈研吾的作品哪裡好,也說不上來,僅止於此﹔或是安排旅行的景點裡隈研吾的建築總是隨緣選項,不斷地錯過停下來了解他的瞬間。還好的是,「勤美術館」作品的地下層設計——紅磚材質砌來的圓弧牆面如花盆似的意象,象徵著第一層人需要保護著自然界的樹以及大自然的一切﹔第二層,人也一定保護著文化與創意,身處在這樣的建築裡,超級浪漫。

      在我的眼中,他的建築早已超越了二元對立框架中,能獨立存在每一個無法複製的城市地景中,並且更有共好的意涵。而「鹽」意象便是自己在文字的理解裡,試著讓自己多區分建築美感的一種符號。鹽建築是獨立存在,並且將其他的建築包容在一起,為那個區域、街廓增加美感的好建築。

      能蓋出浪漫建築的建築師,本身也應該具有一點浪漫特質。2022年,台灣角川出版社出版隈研吾 東京論,生長於東京的隈研吾親自在眾多作品中,揀選了23個在東京的建築作品,為自己的建築理論做一個整理和記錄。對於書本的企劃要求必須得是蓋在東京的建築作品,想必,東京是他建築生涯裡具有重大意義的地方,並且有著複雜的情感牽扯。而書本自序裡,他感性的述說,一件件存在在東京區的建築作品,是他寫給這塊蘊孕他生命並且給他滋養的情書。

      但是在23件作品中,並沒有收錄最開始的作品M2大樓。或許對照自序的內容來看,可能剛開始的M2是一封引經據典卻沒有自我句子的失敗情書,是剛懷抱滿腔熱情的年輕人,不知道如何如何掌握自己的技巧,剛好手上有一本集結瑰麗的名言佳句,能夠傳達愛意的情書大全,便生猛的全部都抄下,表達他心裡對建築的美、對東京的愛。雖然結果被「打槍」,下場甚至有點慘烈,但一想到隈研吾也有這樣樸拙的青春時期,不覺得特別可愛嗎?

      海明威曾經說過:「真正的作家,必須努力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表達出別人想要表達卻又失敗過的內涵。」在建築的領域裡也一樣,非得尋找只屬於自己的建築語言,才有辦法創造美好的影響力,並且永留下來。還好的是,隈研吾那段青春時期的打擊沒有打倒他,反而讓他像大海一樣多的愛與建築知識,慢慢地精煉、熬煮,蛻變為以鹽意象的建築風格,也同如傑克倫敦的句子:「得到智慧的唯一方法,就是用青春去買。」他用他的青春買到了更具美感、更能傳達共同美好的建築,並且累積了具有故事性又有美感的人生。

      接下來,隈研吾的建築團隊與台灣的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合作的「台中大巨蛋」計畫,已在2024年底開工,預計2030年完工。屆時又要在台中留下怎麼樣的地景呢?我隱隱好奇地期盼著。

黎明 2025-04-02 14:16:43

壯陽藥推薦請認準:http://www.hamercandy.tw

秋芳 2025-04-01 10:20:35

好精采啊!
讓我們對建築師用獨特的語言在土地上寫的詩,多讀了一些些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