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長到昇華——吳淩雲《磐石系列》攝影展之我見
圖一/吳淩雲《磐石》攝影展,晗光行-WhiteCrow78。
〈前言〉
如果我們懷著看石頭攝影的想法來看展,到了現場會發覺全然不是這麼回事。我們看到的是攝影家藉著石頭的形象和紋理,訴說她內在的生命歷程。對不起,這個說法有點敷衍。其實每個藝術家都是藉著作品傾訴他/她的內心世界。所以,石頭只是她的創作題材,卻非主題。她的主題是什麼呢?我們試著到現場看看。
這是一場很別緻的攝影展。特別之處在於展覽作品和展場在形式和內容上的充分融合。這個展場很明顯可以分成三個部分,或三個空間,甚至和作品一起可以分成三個樂章。是的,這次展出可以看成三個樂章的樂曲,只是不知道是鋼琴奏鳴曲、或小提琴奏鳴曲、或大提琴奏鳴曲,或者是個小交響曲。而如同音樂,每個樂章裡又有不同的主題變化。
〈第一樂章〉
進門第一個空間,雖然我們想順著入口看右邊牆上的一排小作品,但目光馬上會被左邊牆上的大幅攝影吸引(圖二)。起初,你會覺得這件作品奇特卻不知所云。作者在座談會中說,這是她跪在冰封的地(岩?)面拍的。作品從下方的暗色調、經中間的灰色調、到上方近乎白的色調。黑暗部分似乎有模糊不清的什麼,灰色的中間有明顯的岩石肌理和幾道裂痕,亮部的右上有一小灘積雪。慢慢地,觀者會在表象中看到隱喻的意義。這是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傷痕,比喻著內外在生命的艱困經歷。
圖二
接著我們自然轉向對面牆上的一系列小作品,這樂章的第二主題。各個象徵性的紋理圖像,在素雅、虛淡的筆觸下,給人自我撫慰、自我肯定之感。而左邊最後一張遠行的條紋,正是這一樂章結束的尾奏。(圖三~八)
若以對位形式來欣賞這兩個主題,又別有一番滋味!
圖三
圖四
圖五
圖六
圖七
圖八
〈第二樂章〉
於是我們轉向下個空間,馬上被牆面上的一排作品吸引。這四張中幅的畫面,像一排潑墨的山水畫,濺向我們的眼睛(圖九)。我第一個聯想是北宋范寬《谿山行旅圖》(圖十)中鬱鬱蔥蔥的山頭的蒼潤之美。作者說明四幅分別指涉春、夏、秋、冬四季(圖十一~十四)。在畫面中央她還隱約設置了一個小燈作為太陽的暗示,給予作品微妙的溫暖感。這四件是這個樂章的第一主題,也許展現了人生進入隨時光遞嬗而應變、盡情揮灑的階段,其中冷暖如四季的變遷。轉頭到對面牆壁,立刻看到第二主題:小幅四聯作的岩石拼貼(圖十五)。其圓潤結實的造形和曲線的起伏,讓人聯想到滋養萬物的大地之母雕像,是母性包容茁壯的象徵(圖十六)。
在兩個主題間的牆面上,我們看到音樂中的過門,兩件中幅像山巒疊嶂的岩石紋理,訴說如波濤鼓湧中的生命流盪,時有高低起伏 (圖十七)。
圖九
圖十
圖十一,春。
圖十二,夏。
圖十三,秋。
圖十四,冬。
圖十五
圖十六 /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維倫多爾夫的維納斯"
圖十七
看完作品,我們會被中間長型桌面上的陳設所吸引。在這桌面上,作者細心安排了一豎一躺的兩件作品。豎立的是一遠一近的岩石,平放的是岩石紋理的二聯作,作為一旁手工書和實物大小石頭的中介。或者反是。桌上大一點的石頭是個仿真模型的花插。而三顆黑色的小石頭握在手裡特別有份量和質感,給予展場的平面作品有力的襯托。(圖十八、十九、廿、廿一)
圖十八
圖十九 / 手工書
圖廿
圖廿一
〈第三樂章〉
來到下一個空間。第一眼馬上看到轉角斜方向且不在方盒中央位置的中幅作品(圖廿二、廿三)。人形的圖像中有女性的特徵,綜合全圖來看呈現為成聖或聖化的形象。而另有兩件作品同樣斜擺在架子上,正好和這件作品正面相對。一幅展現肉體的超昇,另一幅顯示「我」的消匿(無我)(圖廿四、廿五、廿六)。這三件組成了第三樂章的主題:超脫、昇華、成聖(聖化)。其餘佈置的作品可以說是前二樂章的主題或動機的重現,正如音樂的最後樂章往往會以變奏的方式再現前面樂章的旋律和主題。譬如圖廿七最左(圖廿八),就重現了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的內涵;右邊兩幅重現了第二樂章的第二主題。
圖廿二
圖廿三
圖廿四
圖廿五
圖廿六
圖廿七
圖廿八
這第三個展示空間當中,有一張做為乾燥箱的大桌面。作者巧妙安放了一小堆黑石頭,聯接了前一空間裡的石頭,又間置幾個小蠟燭,位居當中的電線被包覆成仿若上升的白色裊繞的線條。整體光影佈置含有某種宗教的神秘氣氛,十分契合這空間的主題。(圖廿九)
圖廿九
〈結語〉
在房間最後的柱子邊上,作者還放了二聯作的小作品。像聆聽馬勒音樂的終曲,頻頻回首,一再拖沓,給人餘音繞樑、意猶未盡的回味。(圖卅、卅一)
圖卅
圖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