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藤周作的《沉默》
作者:【日】遠藤周作
譯者:林水福
出版社:遠流出版社
近年來,越來越少有機會將一本小說讀完了。新的小說不是太晦澀,要不就充斥著太多奇特的生命經驗,難以引起共鳴,常常看到書名就放下了,所以腦中對於小說只有舊的存量,難有新的活水。事實上,我開始文學產生一些懷疑,以往對於文學純粹的喜好與信賴,在多年的研究生涯後,竟有些磨損了。這樣的想法,出自夢想從事文學研究的人口中,大概是對自我最大的嘲諷。然而,這樣的想法也不完全不對。畢竟,人生是需要常常自我檢討的。而且,文學的面向本是相當寬廣,如何從一己之喜好轉化成更深刻的影響,或許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幾年前,在一位宗教師建議下,開始接觸遠藤周作的小說。遠藤周作是日本近代著名小說家,尤其擅長天主教小說。天主教在日本算是小眾,遠藤可說是一個異數。遠藤的代表作《深河》一書,藉由大津和許多人物的生命故事,展現小說如何呈現一個宗教的真諦,以及人的一生如何體現上帝的存在議題,更重要的是,讓我們體會天主教背後的博愛精神。我想,如果上帝真的存在,他應該真的會像《深河》中的大津那樣,自願在象徵重生與死滅的恆河邊,日復一日地為著窮苦的異教徒服務吧。一直以來,我經常被這種宗教的精神所震懾與感動,大學時代去參加教會活動,也是出自這種心情吧。不過,如果神真的存在,人的生命也可以體現神本身,為什麼這個世界仍舊存在許多不公與不義呢?
這樣的提問,在遠藤周作的另一部小說《沉默》中得到回答。《沉默》這本小說的背景為幕府時期的日本,從德川幕府進行鎖國,江戶幕府實行禁教後,眾多天主教徒遭受迫害,流放,甚至被迫放棄內心的信仰。《沉默》談的就是這群遭受迫害的天主教徒的故事。這部被視為遠藤代表作的作品,主要是由一位葡萄牙神父特洛里哥的視角敘寫而成。特洛里哥為了找尋一位謠傳已經棄教,同時也是他在神學院時期的老師──費雷拉神父來到日本,一方面尋找恩師的下落,一方面前來瞭解日本教徒的情況。特洛里哥迫切地想知道恩師費雷拉是否真的背棄信仰,因而不避危險地前往日出之國。這部小說便是以書信體的角度,藉由神父特洛里哥之眼,道出他在日本所見天主教徒所遭受的迫害,當然也包括他自己。特洛里哥神父面對遍地哀號的天主教徒,內心的信仰開始動搖,開始質疑神的存在:
「為什麼主要賜給我這麼大的痛苦呢?」他回過頭來以怨恨的眼光對我說,「神父!我們並沒有做壞事呀!」
連我自己也不清楚,我到底想說什麼呢?只是,我對茂吉和一藏為了主的榮光呻吟痛苦,以至於死亡的今日,海仍然發出陰沉而單調的聲音啃蝕著海灘,我無法忍受。我在海可怕的寂靜背後,感受到神的沉默──神對人們的悲嘆聲仍然無動於衷……
這就是遠藤周作想討論的問題:神的沉默與歷史的沉默。神的沉默,真是一個亙古的疑問,跟探討神的存在息息相關。這是哲學的問題,卻用小說進行探問,反而更可以深切地傳達出來。為了解救遭受穴刑的天主教徒,唯有神父棄教才能拯救──這是這部小說最令人感傷的部份了。因為,要信仰虔誠的人用腳踩過聖像,等同是否定自己的存在。特洛里哥神父最終也面對同樣的抉擇,他的老師費雷拉對他說:
「基督會棄教吧!為了愛,即使犧牲了自己的一切。」
「不要再折磨我,去吧!去得遠遠地!」
司祭大聲哭泣,門栓發出低沉的聲音,掉落地上,門開了。白色的晨曦從打開的門瀉入。
「哪!」費雷拉溫柔地把手放在司祭肩上說。「去做至今沒人做過的最痛苦的愛德行為。」
這些棄教的神父,被視為天主教史上的污點,也為世人所遺棄。然而,遠藤周作卻認為,這些不忍信徒受苦而被迫棄教的神父,可能才是神的化身。因為他們不忍信徒受苦,不願沉默,即便踏上最羞辱的棄教之路,也必須這麼做。事實上,這些棄教的神父,仍然暗地裡執行神父的職務。那麼,神又在哪裡?神為什麼沉默?小說透過被踩踏的聖像進行陳說:
那張臉,現在,在這黑暗中就在他眼前,默默地;但卻以溫柔的眼神凝視著自己(你痛苦的時候),那張臉似乎在訴說著。(我也在旁邊跟著痛苦,我會陪伴你直到最後)。
我想,這就是小說家遠藤周作所提供的答案。至於歷史的沉默,就是這部小說存在的目的,藉由書寫讓這群神父的愛德行為得以彰顯。閱讀這本小說,讓我想起臺灣近年來一些以天主教為主題的文學作品,例如范毅舜的《海岸山脈的瑞士人》,也是以天主教的會士為主題,敘述他們在臺灣不為人知的感人故事。閱讀這些人的故事,會讓人感到自身的渺小,信念之偉大,往往可以遠渡重洋,翻山越嶺,克服一切,創造神蹟。就像《沉默》中的最末一句所示:
而,那個人並非沉默著。縱使那個人是沉默著,到今天為止,我的人生本身就在訴說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