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27 01:11:55ivymaya

校園霸凌現象

前一陣震驚世界的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發生的校園槍擊事件引發種種對於兇手的探討,其中兇手提到想要報復有錢人,是別人逼使他這麼做的說法,讓我聯想到兇手這麼憎恨那些人是否因為他受到同儕長期的歧視或是排擠而導致兇手心理不健全呢?姑且不論真正原因為何,我想校園霸凌現象是值得大家一起關心的
下面是台長查到的一篇舊報導,還蠻值得找回來看看,因為這種情況可能持續在校園裡發生著----


校園霸凌 六成三兒童被欺負

〔記者周富美╱台北報導〕(轉載自由時報2004/9/01)
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昨天發表調查數據顯示,國內有六成三的學童曾有被欺負的經驗,包括被取綽號、罵人等「言語霸凌」佔五十四點七%,被毆打、關廁所等「肢體霸凌」佔三十六點八%,還有近一成(九點五%)的學童經常被欺負,希望家長和老師多關心孩童的生活。

「學姊把我關在廁所不讓我出來……」國小四年級的君君打電話到「哎唷喂呀兒童專線」哭訴,兒福聯盟說明,有許多學童曾遭受到像君君一樣的「霸凌」(bully)對待,「霸凌」是指孩子們之間的惡意欺負,包括取綽號、嘲笑他人的「語言霸凌」,毆打、關廁所的「肢體霸凌」,排擠同儕、散播不實謠言的「關係霸凌」,以及用身體、性別、性取向取笑他人的「性霸凌」。

兒福聯盟針對兩百四十六名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進行「校園『霸凌』現象」問卷調查發現,有六成六以上的學童曾聽說校園有「霸凌」問題,還有六成三的學童曾有被欺負的親身經驗。此外,兒福聯盟「哎唷喂呀兒童專線」開辦兩年多來,共接到近百通學童抱怨同學惡意欺負的電話,凸顯出校園「霸凌」的嚴重性。

在霸凌形式方面,言語霸凌主要包括:嘲笑、威脅、取綽號、罵人,福齡國小六年級的小倫說,他曾看過同學被取笑是「大奶頭」、「四千噸大恐龍」,也有人因為課業成績不佳、人緣不佳被嘲笑。

在肢體霸凌方面,以學童「被打」或「大欺小」為主,至於關係霸凌則以「被排擠」為主,理由包括「身上有臭味」、「考試考不好」、「胖」或「長得很噁心」。

問卷調查顯示,有四成一的學童被欺負時會「忍耐」,選擇回家告訴家長者佔三成三,願意告訴老師的孩子只有兩成八,還有一成學童會採取報復行動,在此次調查問卷中,一個會偶爾欺負同學,也曾被別人欺負的學童表示,當自己被欺負時,真希望「把他(對方)給打死」。

兒福聯盟表示,當學童們被欺負時,有七成四的同學知道要向大人求助,但卻有一成五的同學選擇「假裝沒看到或聽聽而已」,會主動對受霸凌同儕提供安慰或協助的學童還不到一成。

兒福聯盟呼籲,當家長或老師發現學童藉故推託不願上學時,應適時給予關懷與溝通,政府也應加強學童的生命教育課程,以免孩童長期遭受欺負影響日後的人格發展。
---------------------------------------------------------------------
另一篇報導則是三年後的今天出現的,也是關於校園霸凌的新聞事件

校園小霸王 普遍存在國中小

嚴重干擾校園安寧

〔記者蔡文正、張聰秋/彰化報導〕轉載自由時報2007/4/26
縣內國中小校園出現「校園小霸王」。有讀者向本報爆料,指鹿港鎮某國小有「校園小霸王」,不時欺侮同學、上課搗蛋,嚴重影響同學的學習情緒及校譽。對此,校方表示已積極處理,也說「小霸王」問題普遍存在各國中小校園,因其舉動游走法律邊緣,校方處理困難度高,嚴重干擾校園的安寧。

鹿港鎮某國小家長向本報爆料指出,校內有一名身材中等的學生,結合另二位身材較魁梧的同學,上課調皮搗蛋,影響其他同學上課;吃午餐時,曾把飯盒內的肉品比喻是老師的肉,要把它吃下去;遊戲時,不小心與同學發生碰撞,他會指揮同黨以言語威脅其他同學;也曾要他就讀國中的哥哥到校耀武揚威,行徑囂張,宛如校內小霸王,其他家長曾多次向校方反映未獲解決,有人因而轉校就讀。

對此,這所國小的校長指出,這名被指為「小霸王」的學生本質不錯,只是較缺乏家長關懷,該校已積極介入處理,與學生家長簽訂限期改善切結書,也指派訓導處與輔導室人員專責輔導,希望短期內能獲得改善,希望其他學童的家長能夠給校方多一些時間處理。

其實,類似這種「校園小霸王」事件,在不少國小校園都有發現,和美鎮某國小謝姓家長就指出,他讀二年級的兒子,因身材嬌小,曾遭到高年級學生要求每天代帶早餐,讓他兒子怕得不敢上學。

伸港鄉某國小六年級學生也指出,從三年級開始,他曾多次遭到「校園小霸王」差遣到合作社購買簿本,如不聽差遣,就會被請到學校角落做「了解」,在班上也會被孤立,因此,他只能採取隨遇而安的心態面對,後來因他的身材逐漸高大,這個問題才未再發生。

除了國小校園,國中校園也有「校園小霸王」存在,像和美鎮某國中就曾發生高年級學生藉外力脅迫新生加入他們的組織,嚇得學生不敢上學,校方得知後透過警方找到該組織背後靠山協調,問題才獲得解決。

鹿港鎮也有某國中學生藉參加神明會聚眾成黨,在校園內仗勢欺人、抽菸、嚼檳榔等行為,恣意妄為,校方得知後,採取緊盯輔導、加強門禁管制方式,斷絕這些學生再與該神明會接觸後,問題才迎刃而解。

彰化市也有某國中一名不愛繳作業的學生,經常延繳或拒繳作業,老師糾正時,該名學生總以老師故意找麻煩、刁難他為由,故意在課堂上跟老師嗆聲,言語挑釁,嚴重損及教師尊嚴,這名「校園小霸王」也是學校輔導室的常客。

行為游走法律邊緣

這種「校園小霸王」的行為模式,可謂形形色色,從受訪學校了解,其中以結合校外勢力,仗勢欺人最多,其次是藉惡勢力借錢不還,另外,利用身材優勢以大欺小、任意差遣他人、以言語羞辱對方等行為,也屢見不鮮,受害學生常會出現不敢上學的逃避行為,或出現學習低落、課業一落千丈、沈默寡言等現象。

受訪學校也多坦承這種「校園小霸王」問題確實難纏,這些「小霸王」行為多數游走在法律邊緣,加上部分家長不願學校介入,尤其國中小屬於義務教育,教育部又嚴格規定不得對學生體罰及退學,讓校方的輔導工作常有無力感,甚至只得要求家長先將學生帶回家自我教育,等其行為恢復正常後再返校上課。


---------------------------------------------------------------------

輔導問題學生 有賴家長配合

〔記者張聰秋/彰化報導〕校園霸凌事件到底有多嚴重?根據縣政府教育局統計,彰化縣九十四學年度國中小學接受輔導的學生有三千五百五十六人次,受輔導原因很多,從打架鬧事、威脅借錢、借東西,到強者欺負弱者等都有,其偏差行為已經嚴重干擾同儕人格成長。

教育局學務管理課課長鄧進權表示,教育局若接獲學校通報,大都已屬情節重大的校園安全事件,會立即請督學到校了解,視情節輕重,決定要不要轉介專業諮商機構,其他一般事件由學校啟動輔導機制,進行輔導與追蹤。

多數學校坦承,訓導處、輔導室經常有行為偏差的問題學生報到,由教師、輔導員進行糾正,通常若行為不致觸犯刑法,及時發現與介入,家長願意配合,都能幫助孩子走回正軌。

學校並表示,時代不同,教育方式也要跟著變,現在處理校園霸凌事件,只能以愛的教育替代鐵的紀律,不記過、不體罰,以寫悔過書、請家長到校、灌輸法治觀念進行行為規範,屢勸不聽者,在跟家長溝通,取得同意後,轉介專業輔導機構進行個案輔導或治療。

不過,學生行為若已嚴重到組織幫派、聚眾滋事打群架,嚴重違反法治教育精神,一律視為重大校園安全事件,由學校在第一時間通報教育局、警察局出面處理。


---------------------------------------------------------------------
加強品格教育 糾正偏差行為

〔記者張聰秋/彰化報導〕霸凌現象長期存在校園中,如何預防事件一再發生,學者專家認為,要從加強品格教育著手,一旦校園已發生霸凌事件,及時以適當的方式介入相當重要,且焦點要平衡放在霸凌兒童、受凌兒童、旁觀者身上,不能一味集中在霸凌兒童身上。

專長心理諮商與家庭治療的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郭麗安指出,一旦小孩人格異常、行為偏差,若家長繼續漠視,只會讓情況更惡化,不會改善,解決之道一定要從家庭諮商著手,從家庭教育規範糾正孩子行為,只針對孩子個人於事無補。

身兼台灣遊戲治療學會理事長的彰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兼系主任高淑貞也說,父母照顧孩子不只有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包括行為的教導約束、價值觀傳遞、倫理態度培養,都要從家庭規範著手,家長忽略甚至完全坐視不管,很容易造成孩子行為偏差。

高淑貞表示,家長如何防範孩子行為偏差,首先,要限制孩子接觸暴力電視節目、卡通、電腦遊戲、網路、漫畫、玩具,因外來刺激環境會混淆孩子價值觀,更要讓孩子了解霸凌行為是不被允許。

高淑貞更認為,學校品格教育養成,班導師透過班級教室規範與灌輸正確觀念,進而糾正學生偏差行為也很重要。

至於受凌兒童與旁觀者方面,高淑貞建議家長,每天至少花五至十分鐘時間跟孩子聊天,從談話中了解孩子是否有難言之隱,也可從觀察孩子行為判斷是否遭遇霸凌行為欺壓,如行為退縮、擔心害怕上學等。

另外,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與正義感,也能避免助長霸凌行為橫行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