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煙雨江南‧卷六‧太湖寄暢(一)
中午離開濃妝淡抹的蘇州園林,即奔赴靈秀的無錫。
論到無錫的身世,源遠流長一如儒家與道家的身世,商代末年,周太王古公亶父長子太伯、仲雍,為了讓位予據說是才德兼備的三弟季歷,斷髮紋身,從周土歧山,南奔於荊楚蠻荒之地,定居梅里,而這梅里,一說便是今無錫境內的梅村鎮。
於是無錫在三代時,就已註寫了一場仁德溫厚的兄弟之情(雖然陰謀論地看,季歷為老父愛子,二位兄長是被逼退而非自願讓國的),然而太伯被當地居民奉為君,自號勾吳,方有春春晚期吳國的百年霸業。
除了深長的先秦史外,吳錫南倚太湖,西臥錫山、惠山,鍾靈毓秀於山湖煙雲之間,簡短宛若小品文的行程,只容許我們去惠山東麓的寄暢園。這個倚山而建的園林,為明朝嘉靖初年南京兵部尚書秦金所首建,原名「鳳谷山莊」。秦金歿後,園歸族侄秦瀚所有,其拓建園地,疊嶂山景,引泉為池;梁卒,此園又改隸於梁之侄秦燿所有,燿則因得罪張居正而掛冠致仕;其返回鳳谷山莊,構園中景二十,每景題詩一首,取王羲之〈答許椽〉:「取歡仁智樂,寄暢山水陰」之寄暢二字為園名。
(寄暢園門前匾)
寄暢園最清美的景,當屬陸羽《茶經》所評定的天下第二泉。相傳唐代大歷年間,吳錫縣令敬澄著人開鑿此泉,泉分二池,按天圓地方的宇宙理解,上池圓而水一澄見底,下池方但水質不若上者。我原想拍下這二泉水,但因怡君與我的相機雙雙沒電而作罷,我心悵然,怡君倒灑脫,她說沒了拍照之忙,反能靜心賞景,大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朗暢,這磊落的快樂反成惠山泉予我真正的明亮與灑脫。
除了天下第二泉之外,寄暢園還賣一個讓我傾心的小物事:泥人。之前是在《紅樓夢》裏讀到寶釵之兄薛蟠外出經商,帶回家一箱子禮物,別的寶釵倒不理會,唯有捏成哥哥塑像的泥人才放於櫃前。而這小泥人兒的傳統,竟源於惠山,其物起於南朝,盛於明代;傳說之一是紀念一個在太湖濱力大勇猛、為民除害的神童子「沙孩兒」,而有童子的泥塑像。考量旅途負載不便,雖沒有購買,那樸拙渾圓的造型,卻讓我記起生命裏也是渾圓美好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