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21 09:45:13ines

活在恐懼裡, 孩子學會了憂慮(上)

孩子喜歡跟恐懼的念頭《玩》;像聽鬼故事,看恐怖片,假想一些恐怖的怪獸.  然而,真正活在恐懼中則是另外一回事,不管是身體上的暴力對待,或精神虐待,還是可怕的疾病.  小則是被鄰居小孩欺負或是床舖下有鬼等等.  如果每天活在恐懼中,會損害孩子的自信心和最基本的安全感.  恐懼感如果持續的侵蝕一個孩子的成長,使得他持續的感覺不安,焦慮,如此一來則徹底的破壞了他與別人的關係及面對新狀況的應變能力.

 

很多造成孩子害怕的原因,大多會讓爸媽意外.  孩子很可能被嚇到,但在大人的眼裡卻習以為常,沒什麼好怕的,就好比鄰居新養的狗,死掉的樹.  有時他們甚至會被慣常用的隻字片語嚇到.  一個三歲的孩子問他媽媽,”媽妳真的會死嗎? 我聽你跟阿姨說《我死了!”,有時,一個孩子會把我們的比喻當真.  這種時候,這個孩子就需要媽媽耐心的解釋,還需外加一個溫暖及保證的擁抱.

 

不管是什麼原因,如果你的孩子害怕,你都必須認真的處理看待.  恐懼感是因人而異,我們必需站在孩子的立場來看待恐懼.  不要說別傻了”,”又沒什麼”,”該長大了吧!”,”別像個女孩子一樣的這類話,如此只會讓他們更覺難堪而把他們的恐懼壓抑著長大.  有人問怎麼分辨一個孩子是真的害怕,還是他只想要引你的注意,而答案是~《你無法分辨》.  做爸媽的不該過度擔心自己是不是被孩子耍了,而是如果你的孩子需要你的關心,注意,這就像,你必需給他吃供他住一樣的合情合理,所以,有時候,孩子可能是真的害怕同時需要你的注意.  三歲的亞當就 是個好例子,他們剛搬了新家,他也開始上托兒所,而他也正好有個妹妹,這對全家來說都是個好的開始,但對亞當來說,就好像他所熟悉的生活已經結束,他覺得他的世界大亂.   一天晚上,當他媽媽不在,亞當去找他爸爸,還有個不尋常的要求,”我很害怕,你保護我”,他哭著說,他爸爸可以說保護你,為什麼?你已經是大哥哥了,  不該動不動就害怕了然後打發亞當回床睡覺~.  然而,他爸爸確了解他的感受,”保護你,當然沒問題”,他爸爸回答他,”,擠在我旁邊,我們在一起就安全了”.  他爸爸体貼的話及兩人肢體上的親近給了亞當當時所需要的安全感,幫助他渡過他覺得困難的時刻. 

 

做爸媽的能輕而易舉的趕走孩子們的恐懼,就算對大孩子來說也是一樣的.  這六歲及八歲的兩兄弟,經常性的被閣樓有鬼這事嚇到,他們的媽則把一支破舊的掃帚藏在衣櫃裡,每當兩兄弟哭著跑進她房裡,兩眼圓睜一付被嚇到的表情時,她就會冷靜的把這掃帚從衣櫃裡拿出來,整個屋子跑遍,邊跑還邊揮舞著掃帚,好像這是把驅魔刀一樣,兩兄弟跟著媽後頭跑,不一會也會笑了,因為他們相信,他媽已經把可怕的妖魔趕出門了.

 

當然,也會有沒辦法讓我們的孩子不恐懼及害怕的時候,特別是當一個家庭真的發生危機的時候.  對孩子而言,最遭糕的情況莫過於日常的規律生活或家庭組織被根本摧毀.  孩子是靠穩定的家庭生活長大,當一個危機產生,有時對他們而言就像他們的世界被拆毀一樣.  除了失喪雙親,離婚對一個孩子的的生活可能是最叫他們害怕面對的,藏在對父母離婚這事的恐懼感之下的,是孩子害怕被離棄,孩子相信如果爸媽之一離家,他們也會離開他/她的.  在父母離婚的過程中,孩子好像覺得對自己的世界失去控制.  對離婚的父母來說最大的挑戰無怪乎是以他們孩子最大的權益做考量,不管他們有多憤怒,沮喪或受傷.  孩子總是不能避免的夾在其中,所以,這就要看父母雙方為了孩子是否願意休戰.   當然,說比做容易,特別是父母雙方在憤怒及口角中,但也正是這種時候,你們的孩子需要你們讓他知道,不管發生什麼事,你們仍是他的爸媽,你們仍會照顧他們的. 

 

不管家裡發生了什麼危機,孩子總能感受的到,儘管他們不是很清楚或了解內情.  不經意的聽到她爸爸沒工作,六歲的小琳開始害怕他們會餓肚子,而且變成無家可歸.  她爸爸跟她解釋 我們會想辦法渡過,現在開始,我們可能要省一點,但我們不會有事的”.  藉此,給了小琳一個變的勇敢的機會,同時,也給了她盡同是家中一份子力量的機會;  “我不是真得買一雙新球鞋,至少現在還不需要....”,小琳對她爸爸說.   

 

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憂慮,往往做父母的都不知道.  從今開始留意,是否我們常把這些話掛嘴邊上~恐怕我…” “可能行不通…”我擔心…”, 如果孩子經常性的,聽到這些帶著害怕擔心的話,他們很可能,就因此產生這種害怕擔憂的心態,重覆多了自然就定了型;負面的想法也就很快的擴散.   我們都知道有些人,是被這種負面想法所支配, ”我做最壞的打算,然而最壞的情形總叫我遇上”.   今天的爸媽,所耽心的比起以往,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 所面臨的挑戰,是保護及訓練我們的孩子,如何保護他們自己,而不會灌輸給他們不必要的焦慮. 

 

比如,我們要孩子對陌生人提高警覺,但並非告訴他們,或讓他們誤以為,所有的陌生人都是壞人,都想傷害他們.   我們要他們出門,就跟緊在爸媽身邊,但不是,如果我們不在他們身邊,他們就會有危險.  要教養一個有自信心的孩子是個挑戰外,在同時,我們還要盡全力保護他們遠離傷害.   這不是件簡單的事,做父母的就自行衡量,他們該怎麼回答他們孩子的問題,該給他們多少的獨立性?及因年齡的不同,而有著合適的對待等....   當四歲的愛莉問她媽,她可否去公園玩時,正因考慮到,那裡會有陌生人,她媽媽回答她, ”可以,我跟妳一起去,我會看著妳   而當十歲的小強,宣佈他要 自己走路上學時,他的父母就要在自己的不安中找到平衡,而鼓勵他兒子學習獨立.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