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惡與善也許僅在那一念之間
HBO原創劇目,看到這個片頭的LOGO,比看到Netflix原創還要多一點興奮。為什麼。
HBO傾向於少而精,投資大製作,它的劇集通常較為嚴肅,適合成年觀眾,擅長於探討複雜的社會問題,它相對更能代表傳統影視工業的“精英路線”;Netflix則是多而廣,快速產出大量內容,覆蓋各種類型和地區,更多元,既有嚴肅題材也有輕鬆娛樂,適應不同年齡層,它更體現的是流媒體時代“大眾化策略”。如果問我這兩個平台的劇目有什麼大觀感,這兩個平台都算是相當優秀的影視平台,都有口碑炸裂的神劇,但是相對來說Netflix的劇相對會有些參差,不如HBO那般輸出穩定。
這部劇,不正是HBO最拿手的好戲嗎,探討複雜的社會問題。劇情的背景是李曉明在電影院無差別殺人,用自制的槍掃射公眾造成多人傷亡案件發生之後兩年。
李曉明被收監,法律事務在緩緩推進,社會討論一直在進行,李父李母的面店被砸,賣了房子和鋪子去賠償,然後躲到鄉下去,父親終日酗酒,母親艱苦營生,妹妹改名字李大芝去城市裡生活,當了一名電視台的編輯。
失去兒子的電視台總監宋喬安一家同樣岌岌可危,宋喬安覺得兒子的死是因為自己的責任,所以從此走不出陰影,與丈夫爭吵 ,與女兒茅盾,工作上也變得苛刻專制,不論生活還是工作上都變得十分難以相處。
劇集基本上圍繞著這兩個家庭展開,一個是施害者家庭,一個是受害者家庭,並由此向外延伸。王赦為李曉明的政扶律師,於是王赦一家也多有著墨;應思悅則為李大芝的房東,於是李大芝一家同樣重筆;還有就是宋喬安的妹妹宋喬平與林一駿,作為應思聰的醫生和社工也多處著筆。至此,全員基本上就齊整了。
一場槍擊案,改變了多少個家庭,但是所有人,似乎都在沈淪,時間似乎也未能撫平他們的痛苦,所有人都變得那般的脆弱,如同易碎的玻璃,隨時可能破碎。
劇情的推進很慢,氛圍其實很壓抑,十集,每集大概50分鐘,整個過程,頗感焦灼。幾條主線交織纏繞並線往前,它所反映的問題顯得十分沈重且尖銳,並且其實看到了最後,我們都沒有看到這些問題給出了任何答案——無解,且一直都存在,並且還將存在下去——這是看完這部劇之後帶給我們最無力的一聲輕嘆。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前面幾集,我其實想知道的是那個惡在哪,當然那個惡鐵定不是李曉明,因為李曉明本身是有問題的,並且也做了壞事,但是正如王律所說,那不代表他就一定是惡人。王律在劇里一直在爭取的,是這些生病的人應該跟普通人一樣享有的人權,就算是精神病患,就算他們犯下了滔天的大罪過,但是並不代表可以直接就剝奪了他們應有的權利。
看這部劇的時候,第一個被它擊穿的,是無差別殺人案的首犯李曉明做了壞事,這是鐵一般的事實,而我們反而很輕易地接受了,這部劇對於他,同樣也是以一種平視的視角去看待,而不是站在一個高高在上的道德制高點去俯視他,也不是用一種批判角度去直接評判他,雖然這種評判,代表了民俗大眾的普遍觀點。
他是不是殺死了許多無辜的人,是的;他是不是犯了罪,是的;他的罪行是不是罪大滔天,是的;那麼,他是不是應該享有法律賦予他的人權?嗯,來到這裡,大部分的人可能多少就開始要掙扎一下。
李曉明是惡嗎?他是惡。但是李曉明是這部劇集里所要探討的惡嗎?似乎又不是。
很多小夥伴其實不喜歡王赦這個角色,甚至說完全無法理解這個角色。劇集里其實有一段他是做過自我剖白的,他講過他小時候的故事,他早早就是孤兒,所以小時候他是在孤兒院裡長大的,孤兒院裡有關係最好的兄弟,那天,他們本來應該一起坐上車去找人拼殺,但是那天他因為肚子疼拉肚子錯過了那班車,最終他最要好的兩個兄弟,一個死了,另一個被判了無期……試想一下,如果當天他沒有拉肚子,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
人生,可以選擇的方向,也許不多,有時候都不知道什麼緣故,他就朝另一個方向走去了。所以王赦選擇了這樣的一條路,為那些也許不應該發聲的人發聲,生而為人,本該是人人平等。如同他自己所說,這些人是不是該死,有法律給他們的行為去做評判,他也從來沒有想過去幫他們逃過死刑,而僅僅是希望他們也能享有法律賦予他們應當有的權利。他也掙扎過,當老婆在路上被嚇倒摔了一跤讓胎中孩子早產最終失去了孩子,他也放棄過他自己曾經想要爭取的那個理想回歸了家庭去做一個普世定義里的好老公好父親好女婿,但是最終,他依舊回到自己的那條路上去。
王赦的老婆丁美媚,在支持丈夫方面,絕對讓人傾佩,雖然她也同樣掙扎過。這劇集里他們兩人坦誠相對的那一幕,丁美媚鼓勵王赦去追求自己想的理想的時候,是這部劇里最讓人感嘆的一幕,雖然其實,對於王赦的那種不顧一切的追求,從普世價值的觀點來看,他對他的家庭確實是虧欠多多,然而這世界也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人存在,才會讓人世界變得不那麼面目可憎。看這部劇的時候其實一直有一種擔心,因為這部劇的名字叫《我們與惡的距離》,而我們其實一直沒有看到它所定義的惡在那裡,所以其實一直擔心的一件事是王赦所代表的這部劇的積極力量白月光,最終會不會屈服於現實而滑向了另一邊呢。
宋喬安,她在這部劇里的定義是一個被害者的母親,在她發現李大芝就是李曉明的妹妹的時候,她與李大芝的那場對話,感覺更像是這總劇所要討論的惡。一直到劇集里的另一對母子出現,孩子因為在學校受到了霸凌而出了心理問題,但是卻一直沒有得到妥善的安置,最終母親強烈地譴責了媒體對於她們的傷害,並且最終帶著小孩自殺了,這一段劇情過後,劇集所要討論的所謂的惡,開始變得清晰了。
李曉明被槍決里的那種雷厲風行帶來的錯愕直接讓王赦崩潰,這裡的惡,也許指向的是民眾的憤怒與輿論的導向,讓本來帶有強烈的正義感的裹脅變成了一整個社會的惡,不是嗎。
看著李大芝和李父李母這樣一直被網暴,一直被媒體暴,他們一直在誠懇地道歉,但是這種道歉有什麼用呢,站在他們對立面的,是整個社會的公義,是媒體的良知,以及整個司法系統為了平息民怨沸騰而專案特辦的雷厲風行。看著他們跪著哭著求著說李曉明被槍決,他們也對不起民眾,但是李曉明的妹妹是無辜的,求給她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的時候,什麼是善,什麼又是惡。
受害者的家人去找李大芝,她說妹妹的孩子死去了,自己的孩子殘疾了,他們再也不會有新的開始和再來一次的機會了,我們其實沒有辦法苛責,因為受害者的家屬的這番話,你同樣找不到任何從情理法理上去反駁,但是任憑他們去遷怒到李家全家,遷怒到完全無辜的李大芝,又是否是對的呢。李家人對於李曉明的作為並不認同,並且也心懷愧疚,但是這僅僅只是因為他們善良,但是當善良無法被良善地對待,這又是否是另一種惡呢。
這部劇帶給我一種挺大的衝擊,因為善與惡的邊界是如此模糊。
比如寶島的司法系統,一個對著公眾開槍的公民,不管他是出於什麼樣的原因,證據確鑿事實充分,沒有任何理由能對其有任何憐憫,按法律規定對其執行死刑,這本身沒有任何問題,問題在於,是不是特案特辦呢,還是真的按照正常的法律程序在走。李曉明的槍決,這是沒有任何疑問的,但是是不是真的如王赦所說的,排在他前面有50多個死囚犯,為什麼要跳過所有的死囚犯特案特辦呢,作為他的代理律師都沒有接到任何通知,反而所有的媒體都收到內部消息說要處死李曉明,這中間是不是真的存在著以司法公正的名行平息民怨之實呢,這種所謂的善,究竟是真善,還是惡呢。李曉明該死,但是是不是真該這樣死去,是不是應該享用其應有的權利呢。
又或者,所有的媒體不休不止地追逐著李家父母和李大芝,當然說媒體有報道權,公眾有知情權,但是犯罪的是李曉明而不是李家父母和李大芝,前文我也說,他們感覺到對公眾有愧疚,僅僅只是因為他們善良,他們覺得沒有教育好兒子,她覺得沒有更好地關心哥哥,所以才導致李曉明犯了罪因此而愧疚,但是從法理上,他們有什麼罪過嗎?李曉明伏法,李家人為什麼卻要一輩子依舊去替這本不是他們犯的過錯去贖罪呢?媒體追逐著他們,僅僅是因為他們能夠替媒體帶來更高的收視率更多的點擊量以及更好的收入,以良善之名,對本非惡的李家人窮追猛打,僅僅只是為了供給民眾歡娛,甚至帶起民眾憤怒,這一場追逐,獲利的其實只有媒體,連民眾其實也不會感知到任何快樂,不是嗎。這種所謂的報道權和知情權,又是否是在為惡呢。
如同帶著孩子自殺的母親,如同自殺母子的丈夫的怒吼,如同李大芝對宋喬安的那一句怒吼,他們為惡,比李曉明又如何呢,他們殺的人,比李曉明更多,更徹底。
這世間,有太多這種以善之名的惡舉,不僅不輕易為人察覺,甚至還會引導著民眾當他們的幫凶,跟著他們去一起作惡,這種以善之名的惡,才是最可怕的,因為它裹脅了民眾,站在了法理的制高點,綁架了人情,然後對著本是良善的人們,進行了一場體無完膚的批判與譴責,窮追猛打至窮巷,屠之殺之而後快。更可怕的是,當民眾參與其中的時候,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至善的俠客,是在替天行道做善舉行俠事,但是他們全然不知,不為人知甚至不為自己所知的惡,才是最可怕的惡。
李曉明的惡是肉眼可見的惡,是可以消滅的惡;但是,這種看不到的惡,這種以善之名的惡,它與整個社會同在,與人類社群同在,永遠都在,看不到,摸不著,無法消滅。《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也許,僅有那一念之間——半念羅剎,半念觀音。
末了,如應思悅和李大芝的座右銘所說,只要多笑,好運氣就會降臨,所以時時要對著虛空大笑三聲:哈——哈——哈——,縱然似乎有點尬,但是至少有這種盲目的相信,也許最悲苦的生活里,多少也還能找到些許快樂。
願你多念良善,少點惡念,《我們與惡的距離》近得超乎我們的想象,這部劇讓我頗感衝擊,這個劇名佔了很大一部分作用,它如同一個疑問句,從這部劇開始到結束,它就一直在追著我不停地追問,所以,永遠不要忘卻你心中的那點良善,否則可能一不小心,就會徹底地滑向了惡的那邊,惡與善,也許僅只是一念之間。
以上,2025-03-28 19:36:29,農歷乙巳蛇年己卯二月丙申廿九日。山下火,白虎執日,猴日衝虎庚寅煞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