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紀念的青年節-回頭看當年戰局
【桃園市政府民政局】網站>孔廟忠烈祠暨神社>忠烈祠暨神社文化園區
第123號記載,【123】張文華烈士事蹟,移錄如下:
======
張烈士文華,雲南省鎮康縣明德鄉人,世務農兼經營商,家道小康,烈士幼時就讀私塾六年,隨後留居家中,繼承祖業,民國三十八年共匪竊據大陸之後,清算鬥爭,有如人間地獄,烈士毅然率領其子健生、健才,媳董小三、尹蓮弟及同鄉多人,逃奔滇緬邊區,參加雲南反共救國軍,任第十八支隊上尉,負責後勤軍需補給,對軍費支出及財物調度,耗費苦心,控制得宜,民國四十六年六月十二日,烈士參與紅石岩與匪戰鬥之役陣亡。
======
看樣子,這是當年的文字敘述,省略了他的軍校出身,以及在果敢擔任軍訓教官這一段。
果敢軍訓教官,這話得從37年元月4日,緬甸獨立說起,緬北一帶,從明、清以來,有很多土司。緬甸國父為拉攏邊境各少數民族,允許自治作為加入聯邦建國的條件。當時果敢土司楊振材有個妹妹叫楊金秀(1927-2017),自幼喜歡玩槍,人稱楊二小姐。嫁給大猛穩土司之子段朝文(字桃園)。段朝文遠祖段伍,是雲南人,乾隆十七年,跟隨緬王甕籍牙出征暹羅有功,賜名吳吞伍,封為大猛穩土司,地點大約在今天緬北貴概範圍,十三傳至段朝文[1]。
緬甸宣布獨立,楊金秀剛滿21歲,帶著兒子回到果敢,第二年(1949)3月,聘請張文華、白應真、李光耀、趙國柱、張凱、張漢6人,舉辦﹝新城進修班﹞實施軍訓,要建立果敢自衛隊,總共辦了3期。第1期收22人,只有18人結訓,其中就有2個響噹噹的人物,一個是彭家聲,有「結訓」,後來的果敢王。另一個是後來的緬甸首富羅星漢,當時因為年紀較小,列為「未結訓」。
﹝新城進修班﹞教官6人,是根據《彭家聲自述》,我循線只查到張文華烈士生平,就是上引網頁那一段。其他5人,大略是:趙國柱,兩廣人。張凱,南京大學畢業。張漢,土司蓮幕,餘二人不詳。照此推論,張文華烈士,似乎不是民國38年才進入緬北,而是先前就具備軍官身分,才會應果敢土司之聘,作軍訓教官。網站又說:“民國46年6月12日,在紅石岩陣亡。”紅石岩就在果敢,46年是柳元麟將軍統帥緬北國軍時期。
網站說38年攜眷進入緬北,時間可能是年底,李彌部隊潰入緬北時。網站又說:「參加雲南反共救國軍,任第十八支隊上尉。」所以,張文華烈士原本不是李彌部下。而李彌當時是就投靠各部的人數多寡,編為縱隊或支隊,支隊比較小。有說果敢自衛隊是編為第4縱隊,也有說是第34支隊,還說楊金秀嫌太小。但是,這兩個番號,都不會是第18支隊寫錯了,其中又有什變化,有知道內情,敬請不吝 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