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的房間》:每個人都是隔壁房間的房客
「這個世界很荒謬又不近人情,但我想短時間內無法改善。」
終於有空補上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導演的《隔壁的房間》,這是一部畫面看起來寧靜,大半時間都只有兩個女性:瑪莎和英格麗的對話。但內裡很躁動的作品。
(通篇都有雷,請斟酌閱讀)
躁動來自於劇中人物的生命經歷和愛恨情仇。瑪莎年輕時生下女兒,愛人佛瑞德罹患戰後創傷而離去,瑪莎獨自撫養女兒長大,女兒渴望知道父親的消息,但年輕的瑪莎不知道該如何跟女兒解釋佛瑞德的狀況,一方面又對生活有著偌大的熱情,覺得自己的人生被女兒牽制住。瑪莎的女兒長得與她如出一徹,瑪莎卻因彼此感情的不睦,覺得女兒是在醫院裡抱錯的孩子。瑪莎自認不是個好母親,覺得女兒不只失去父親,也失去母親。女兒長年對母親感到失望,對母親內心的糾結渾然未知。
瑪莎的愛人想要逃離戰爭,但腦中的想像把他緊緊困在戰場上。瑪莎後來成了戰地記者,每天凝視著近在身邊的死亡。佛瑞德為了「生」而逃離戰場。瑪莎卻在戰場上體驗到活著的感覺。瑪莎有一篇從未發表的文章(但她跟英格麗說了故事,就某方面來說,這個故事也就透過述說被「發表」出來):關於戰地同志戀人,在相對安全的社會中受到約束,在戰火中反而得以陪伴彼此的特殊狀況。
英格麗的健身教練說他現在不能與學員有肢體接觸,不然會惹上官司。世界變得越來越懂得用不同的方法保護踰矩越界的騷擾,但另一方面,規範也限制住其他的可能性。瑪莎罹患癌症,決定以安樂死結束生命,想要擁有決定死亡的權利。佛瑞德有次經過失火的房子,他覺得自己聽到有人呼救而衝入屋內救人,最後一命嗚呼。後來消防員證實起火的房子裡沒有他人,佛瑞德的「英勇」行為顯得如此虛幻。
瑪莎曾經與達米安是伴侶,兩人分手後,達米安與英格麗成了一對。達米安認為瑪莎與他在一起的時光,只是貪圖性愛,瑪莎卻認為達米安是個好情人。瑪莎看見紐約公寓外下起粉紅色的大雪,她開玩笑地說氣候變遷也不是全然的惡。達米安高度關注氣候變遷問題,並對生活感到悲觀。
「我先戰勝自己,癌症就戰勝不了我。」
瑪莎害怕自己一個人孤單死去,請求英格麗能陪她出遊,待在隔壁房間,這樣她才有勇氣面對死亡(安樂死)。英格麗出了本書,講的是自己對死亡的恐懼,但出於對好友的疼惜,即使對死亡的態度與瑪莎不同,也決定陪對方走完最後一哩路。
如果整個世界是一個房子,那麼每個人都是住在隔壁房間的房客,人們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只要高聲呼喊,就能聽見隔壁房間的聲音,然而,房間與房間之間的牆,終究隔開了彼此,隔開了每一種不同的選擇,帶來一種近似親密又疏遠的關係,而這樣的狀態,成了我們生活的樣貌。
《隔壁的房間》劇本最打動我的點,是呈現出生活中的每一道規則,以及在某些時刻,無論是來自群體或自我,這些規則被打破的可能性,一如瑪莎說房間的門被打開,代表她仍活著,關起來代表死去,但瑪莎最後選擇離世的地點,卻是在一個寬闊的空間,象徵死亡之於她,不是封閉的結果,而是另一種可能性,而在這些極其稀有的時刻,或許,人與人的相處將不再是隔壁的房間,而可能存在於同一個房間裡。
最後,我沒有太喜歡《隔壁的房間》的配樂,有時候很(太)搶戲。阿莫多瓦的敘事很穩,但我還是更喜歡導演以往的作品,如《悄悄告訴他》或《玩美女人》。演員表現突出,Julianne Moore 和 Tilda Swinton 的表演不太會讓人失望,由於片中有提到吳爾芙,所以片尾看到 Tilda Swinton 除了飾演瑪莎,也扮演瑪莎的女兒蜜雪兒,忽然想起《美麗佳人奧蘭朵》,像是一個人的兩樣生命,既不同又相似。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
下一篇:《暴戾夜》:有錢人家的聖誕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