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我聰明嗎?】做孩子生涯的推手
在台灣,有不少的家長對子女懷抱著過高的期許,因此造就出「不要輸在起跑線」的口號。父母為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從孩子小的時候開始悉心培育,像是上雙語幼稚園,期待孩子將來語言不輸人。又或者是讓孩子上各式才藝班,使其能允文允武,十八般武藝皆全。當然,也有的父母為了孩子的聰明,送孩子上全腦開發的課程,無非是希望孩子你不要笨,免得沒前途。
當孩子步入學齡階段,父母更希望兒女讀書好、成績棒,免得參加親師懇談會時,一與其他家長比較起自己的小孩時,恐怕顏面無光。當然,不少學校也樂得配合父母的期望,早自習就讓學生寫測驗卷,下午再上個第八堂課。放學後,家長怕孩子跟不上別人的進度,再送到補習班加強弱勢科目,這樣的話大概就萬無一失了。因為,孩子經由從早到晚的鍛鍊,肯定比其他人聰明。
然而,父母似乎都忘記一件很重要的事,到頭來孩子真正的興趣在哪裡?好像孩子的興趣、性向都比不上讀書來得重要,甚至是父母只要孩子走他們所認為對的路,孩子就可從此一帆風順,邁向康莊大道。不幸地是,事情沒有這麼簡單。在我輔導過的許多當事人,正因為聽從了父母的安排,有的在出社會之後,才驚覺自己入錯行,想要重新定位自己的未來,但此時卻往往深陷生涯泥淖,進退之間不知該如何取捨?
【多元智慧與核心需求】
凱西‧庫克(Kathy Koch)所寫的《我聰明嗎?》一書打破了上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迷思,因為父母不能只單看孩子讀書的好壞與成績的優劣,而是要著重在孩子到底擁有怎樣的智慧,然後從旁協助發展她/他的優勢才能。因此,父母所該扮演的角色是做孩子生涯的推手,而非做生涯的打手。做推手,是父母協助孩子發展她/他獨特的才能;反之,做打手,父母罔顧孩子的意願,強加自己個人過去未完成的夢於孩子身上,於是孩子放棄屬於自己的獨特才能。
在《我聰明嗎?》一書中,作者凱西‧庫克運用湯姆‧阿姆斯壯博士(Thomas Armstrong,曾是多元智能之父霍華德‧嘉納的前同事)對多元智慧的分類,結合核心需求概念,來協助父母們挖掘孩子的優勢才能。多元智慧的分類一共八種:(1)詞彙智慧、(2)邏輯智慧、(3)圖像智慧、(4)音樂智慧、(5)肢體智慧、(6)自然智慧、(7)人際智慧、(8)自我智慧。核心需求則有五種,分別為:(1)安全感、(2)身分認同、(3)歸屬感、(4)目的感、(5)能力。
【以孩子為主】
由於孩子所具備的智慧各有不同,所以做父母的應根據孩子日常的生活表現,用正面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行為。當孩子喜歡趴趴走,或許她/他將來可以當個稱職的領隊或導遊,她/他可能擁有人際智慧,甚至是詞彙智慧。當孩子打架不輸人,可能具有肢體智慧,將來可做摔角選手、武術高手。當孩子喜愛自我省思,可能具有自我智慧,將來可從事心理諮商或輔導的工作。當孩子喜歡敲打鍋碗瓢盆,可能具有音樂智慧,將來或者成為音樂家。當孩子喜歡在家裡牆上塗鴉,可能具有圖像智慧,將來有機會成為印象派畫家。
無論是孩子呈現哪種行為,我們都可以從中找到她/他的興趣或性向,然後做父母的可以從中培育孩子成為在那個領域的佼佼者。而不是一窩蜂都要孩子考醫科、做工程師,或者是期待孩子成為某個特定的人。重點是,父母需以孩子為主,而非從父母想要孩子成為甚麼樣的人為出發點。
我曾遇過一個工程師,他告訴我:「他厭煩在無塵室裡的工作!」他渴望在商的領域裡說服他人購買產品,而且他認為跟人相處是件愉快的事,遠比跟機器相處來得快樂。只是他早年因聽從父母,選擇就讀工科,是因為考量到未來好找工作,所以他只好依著父母的判斷,罔顧自己真正的性向,走上了生涯的不歸路。導致他現今身處知名公司,卻內心始終有著不滿足感,就算現在想離職,卻因為大公司的光環,父母家人的殷殷期盼,始終無法踏出改變的第一步。
父母的一個判斷,對孩子的生涯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未來孩子是否快樂、幸福,往往就在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當父母願以孩子為主,不要小看孩子日常生活中做的事,好比孩子在學校賣東西給同學,然後小賺一筆意外之財。父母先別急著罵孩子,可以先以正面的眼光來看待此件事,孩子可能具有人際智慧、邏輯智慧、詞彙智慧,將來說不定會創業,做一個商人,賺許多顧客的錢。反之,父母不以孩子為主,堅持要做孩子生涯的打手,那就會抹滅了她/他未來發光發熱的才能,使得她/他雖能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但內心卻始終有個悸動,不敢將其釋放出來。因此,父母要做孩子生涯的推手而非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