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5-08 18:29:51Д金

讀禾迪三首詩後感

讀禾迪的詩不多。認識禾迪,是透過〈詩潮〉退潮號的專輯,共刊出其詩作四首。初讀,己覺其清新的語言易誦可感。生活中簡單/瑣碎的物事,在詩人淡逸的筆法下,自成一套生活美學/哲學,這些「簡單」如一日三餐的元素/詩意,又似乎是我一真所忽略的,故有了好感。

後來在一次反戰詩朗誦會上遇見禾迪,她演繹了她的兩篇詩作――〈放大鏡〉、〈青紅蘿白〉。我較喜歡〈青紅蘿白〉,那是一段詩人家庭生活與外界事情相涉的片段--「六點半新聞/晚飯時間」,既是私人活動,又難免地/習慣地從電視新聞與外界相涉,遙遠的被拉近身邊。然而外界並不如家中溫暖,在家喝著老火湯,遠方卻有人在戰湯之中滾動,「苦的滋味/哪用人提醒」,對於戰爭,大部分人都痛恨、厭惡,都知道痛苦,但既然沒有力量改變世界,倒不如多喝口湯清清火消消氣,珍惜生活中的一點溫情。詩人把這種溫情與外界的冷酷同置於詩中,也許不能制止一場戰爭,但至少給予人一點溫感,讓人重歸生活的「簡單」。不知開戰者讀到此詩,會否暫時合上咀巴,回家喝口靚湯呢?

在禾迪網頁(http://i.am/Yummie)留了言,意外地獲得她親自製作的書籤,上面有她的詩和畫。〈媽媽是疲倦了〉寫母親疲倦,無瑕陪孩子。那是普遍不過的事情,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庭的父母為兩餐都要出外工作,沒空陪孩子談天、玩耍,母親的承諾通常都如天虹的顏色/清新的空氣,但在這城市裡,有幾多色彩/氣味會對版?父母能跟子女分享的,也許只有夜的顏色/空氣,但「疲倦的人總得休息」是定律,而且「明天還要趕路」,還是爭取時間睡覺實際點。詩人疲倦,但留下了詩和畫,諾言和現實在作品中既混成對生活的無奈,亦滲透出一股微弱而深化的關愛。這是作者1976年寫的,現在看,仍覺共鳴,大概這種無奈與愛也是定律吧。對於這些,孩子是會體味、體諒的。

〈自三合土中〉是一朵花自窗前三合土中發芽到開花的經過。窗前的路燈、冷氣機的水滴為這朵「無根」的花製造了生長的條件,生命就是這樣誕生,在惡劣的環境下吐露美麗的故事,就是這樣打動作者。金融風暴、SARS為香港製造了不佳的生活環境,但我們仍有溫暖的心燈,只要我們堅持,甚至利用這些不利的條件,相信定能繼續開出美麗的故事,定能動人。故事沒有波折,也不算是故事呢!

詩人沒寫詩一段日子,現在再起步,依然不離生活實感,詩中亦滲透著對家人以至外界的關懷,讀後常再現出一份平日被忽略的詩意,這是我讀禾迪詩的最大得著。詩人沿著生活走路,相信定能發現更多詩意的花朵/花朵的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