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途多舛的車站 北門驛
西元1899年(日治時期),日本人在阿里山上找到大片森林,
因此開始準備進行為期80年的伐木計畫而興建阿里山鐵道。
西元1906年,歷時8年的阿里山鐵路全線完工,
而「北門驛」(即「北門車站」)在1910年開始正式啟用。
由於北門驛的腹地非常大,加上林務管理、鐵路維修與製材需要,
所以在車站周圍設置貯木池、營林場和製材廠,
因應列車的調度與保養設置「北門修理工廠」,
該工廠即現今「嘉義阿里山鐵路車廠」。
這些建設也讓嘉義變成全臺最大的木材交易地區,
由於登山者需要,北門驛後來辦理客運服務,
在此時為該車站最興盛的時期。
日治時期結束後,客源不斷增加,導致站體不敷使用,
因此決定新建站體應付當前的需求,即「北門新站」,
木製的「北門舊站」則作為貨運之用。
但是這興盛時期在西元1998年5月開始產生變化,
北門驛木製站房遭祝融吞噬,直到當年11月才完整修復,
這時的北門驛才略為恢復生機。
北門驛的位置在嘉義市的東區,木造站房其實不好找,
該站房隱身在共和路與維和街裡面,
筆者也是到該站整修才清楚確切地點。
進入車站廣場前,看到有面招牌寫「玉山旅社咖啡」,
不禁好奇這間是旅社?還是只有在賣咖啡呢?
但客人似乎不少,應該是休息的地方吧!
旅社咖啡再走進去馬上見到的是車站的廣場,
寬闊的廣場中映入眼簾的是一幢綠色木屋,
一旁還有陳列一節紅色車廂,呈現出非常醒目的對比。
廣場前方有幾個小墩柱,
這些墩柱上面都有刻上「北門驛」字樣,
為維護此地,北門驛的廣場皆被設計成人行道,
因此小墩柱最主要的功能是要防止汽車進入而設置的,
不過擋得了汽車,那機車呢?
廣場東側可以看見幾戶民宅的門口,
靠近維和街旁有三棵樹,每棵樹都有木製椅面與石柱支撐,
非常適合長輩們到此聊天、泡茶或是下棋。
廣場東側緊鄰維和街,
發現靠近旅社咖啡旁有個標語,
上方寫道「不要再拆郡役所了」八個紅字,
被噴漆在控制路燈的裝置側面,
正面又貼著佛教的圓滿咒,
不曉得交通處有沒有人來關切一下,
否則下次被貼滿廣告,筆者也覺得不稀奇了。
按:郡役所指的是日治時期嘉義郡的政府廳舍(當時又稱嘉義郡役所),也就是前嘉義市政府的所在地。後來市政府打算新建兩座政府大廈,分北棟與南棟,而北棟即嘉義郡役所。由於具有歷史背景,因此曾被暫列古蹟,不過因為某些因素讓郡役所喪失了古蹟的保護傘,所以現在郡役所已被拆除。
旅社咖啡旁的小草坪有防空洞,
防空洞上方已經被旅社拿去種小草,
雖然看起來有點凌亂,但仍不至於到破壞景觀的程度。
除了綠化的防空洞,旅社咖啡也設置了公佈欄,
該公佈欄的造型呼應北門驛的檜木建材,也以木頭建造。
再把焦點轉回廣場吧!
西側廣場相較於東側廣場要稍微狹窄,
加上西側廣場是共和路243巷的主要通道,
因此僅有幾棵樹坐鎮在人行道上,
椅子也就很理所當然的往旁邊靠。
再往前走可以看到隱身在北門驛旁的檢車庫,
該檢車庫與車站相同,都是用檜木建成。
而檢車庫旁邊有一座與旅社咖啡相同的防空洞,
由這點可知以前這裡的人交流非常頻繁,
短短不到100公尺的距離就設置了兩處避難所,
也見證了當時曾經繁華的一面。
在車站遭到大火吞噬之後,檢車庫連帶車站主體重新翻修,
為了讓人了解其古蹟的地位,特地在門前掛了一個紅色信箱,
上面寫著「北門檢車庫」、「信箱」與地址等字樣,
更添復古氛圍,加上紅色與綠色的配置,對比又更強烈。
檢車庫對面可以看到一展特殊造型的街燈,
頂端以蒸汽火車頭上的煙囪為藍圖,隨然顏色略有不同,
不過下面寫著26(即美國LIMA公司生產的SL-26),
代表是以停在嘉義機廠的燒煤炭蒸汽機車頭作為藍本,
也充分表現出該段鐵路的精神。
文章前面有提到,西側廣場與共和路243巷「黏」在一起,
所以可以看到木柵欄上面有掛路牌,
而這段路就是市政府規劃的最大敗筆。
因為西側景觀道並沒有使用小墩柱或車阻防止私家車進入,
也讓行人的步行空間變的較不友善,
只能說政府有做,但只「做了一半」。
在共和路243巷旁有一座木造建築,
該建築是《嘉林故事屋》,側面緊鄰的是平面的石板道,
石板道旁有類似神社石燈的造景,
而故事屋前方又蓋了一座農業精品店。
北側有一排倒梯形的石板公共藝術名為《時光之廊》,
石板上方刻畫了許多阿里山森林鐵路的歷史,
值得大家去欣賞。
由筆者繪製的地圖得知,北門驛緊鄰忠孝路,
忠孝路有快車道與機慢車優先道的分隔島,
所以形成了一條路、兩座平交道的奇景。
18▲忠孝路的機慢車優先道平交(綠色路牌應改成共和路243巷)
平交道旁邊也立了警示牌,
告知所有用路人:「鈴響時,千萬不能闖越平交道!」
這點真的非常重要(不論是林鐵或臺鐵)。
有鑑於前陣子發生的太魯閣號司機殉職一事,
用路人必須更遵守「平交道淨空原則」,
才不會帶來更多遺憾、為社會製造更多外部成本。
警示牌的對面可以看到小小的鐵皮屋,
該鐵皮屋筆者猜想是行車室,
行車室上方還有號誌燈,
以便控制列車行進與平交道運作。
除了行車室之外,另外一邊還有木造的站牌名,
木頭做的「北門驛」也別有一番風格,
這讓北門火車站更加使人知道它的歷史代表性。
看到這裡,各位有沒有想過為何標題寫「命途多舛」?
其實北門驛除了日治時期的繁盛,之後便開始逐漸走下坡,
在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期更是降至冰點。
國民政府接手後增蓋新站體,但客流量卻逐漸下降,
歷經回祿之災後的重建,北門驛逐漸轉型成觀光功能。
之後經歷了宏都的BOT案違約,
導致北門驛至今都是閒置狀態;
而宏都也拆除新建的站體,蓋了麗星大飯店,
但現在卻淪落成蚊子館,也讓北門驛再度矇上一層陰影。
宏都的麗星大飯店旁邊寫著「北門車站」,
而飯店南側與北門新站的月台聯開,
這也是嘉義地區的車站與其他建築物聯開共構的首例。
新站月台是由原本新建的月台再重新翻修,
在月台旁有一輛非常老舊的貨列停靠。
其實月台的基本設備除了照明外,其他都已經到位,
但因為宏都在經營森鐵時管理不善,
也就讓林務局有充分的理由收回經營權,
而這三合一的BOT也就無疾而終......。
稍早有提到麗星飯店與北門驛的第一月台是有通廊的,
這通廊的設計其實還算貼心,
完全使用無階梯的設計,
不僅照顧了身障者;也照顧了老人、小孩,
但這些設備目前是停用狀態......。
看完閒置的新站月台後,回到老車站本身吧!
筆者從共和路243巷回頭,
在最靠近南邊的軌道看到僅有三節的貨列,
該貨列所在的股道末端已被彎曲,並且塗上白色漆料,
此股道的功能正是北門驛的(待避)側線。
既然有側線,那一定要有道岔囉!
筆者也在鐵軌合併點找到手動道岔,
不過鐵軌不能亂闖,因此筆者躲在樹蔭底下捕捉其身影。
回到站前廣場,相信各位還記得筆者剛到北門驛時,
有看到一輛紅色的小火車,該輛車為林鐵的光復號。
小時候的記憶中,
光復號與阿里山號曾經「放」在北門驛的軌道給人拍照,
直到宏都接手之後,此景象已成追憶。
在廣場展示的單節光復號,曾經「落漆」又斑駁,
後來經當地人反映之後,已經重新粉刷;
但不管再披上多麼光鮮亮麗的外衣,
永遠止不住車內留下歲月的痕跡。
廣場東邊有一個名為《阿里山火車碰壁》的公共藝術,
不過筆者當時看到裡面有人在曬衣服,
因此不敢貿然去拍,
關於這個公共藝術可能就要請高人提供連結了。
公共藝術旁邊的《時光之廊》倒是令人頗感好奇,
再加上前面有類似噴水池的造景,
讓筆者更想一探究竟。
倒梯形上的石牌仔細一看,
原來是森林鐵路的點點滴滴回劑都記錄在上面,
用《時光之廊》之名真的當之無愧。
回頭來看看這座檜木蓋成的車站吧!
北門驛的門面其實有點凌亂,
可能是因為貼了幾張告示和地址所造成的。
北門驛的站體旁邊有兩座站名牌,
一座標示海拔高度、另一座則是標示前一站與下一站,
前者是鐵製的、後者則是木頭做的。
北門驛雖然現在沒有載客服務,
不過外面的時刻表與票價資訊仍有保留,
只不過被貼上了一張「暫停載客」的告示單。
來到北門驛的大廳,一眼望去的候車木椅,
窗戶上方還掛著三幅畫。
雖然是一座車站,不過多了一些藝術氣息,
也讓等車的人心情更加沉澱。
售票區仍有保留,和臺鐵的車站一樣都是售票窗口,
不過北門驛是木製的,臺鐵則是透明玻璃。
由於北門驛現在是停止載客(已於2012年12月23日復駛)的狀態,
所以付費區是進不去的,
好在月台層是採用半開放的狀態,
因此月台層的部分設備仍可收錄在筆者的鏡頭中。
月台層也是木製的,不過是不是使用檜木就不得而知了。
月台上方有黃色的警戒線,而這警戒線非常有趣,
是雙語的警戒線,上面有「請勿超越黃線」的紅色字樣,
旁邊也用紅色的英文寫"No Crossing Yellow Line",
雖然因為許久時間未使用而顯得破舊,不過這也讓人知道,
阿里山森林鐵路在國際上的知名度也是數一數二的。
41▲警戒線上的"No Crossing Yellow Line"
行筆至此,北門驛之行告一段落,
雖然這間命途多舛的車站歷經許多災變,
不論是人災、天災,北門驛依舊靜靜地佇立在這裡,
這間老車站不僅是嘉義重要的資產,
也是曾經風華過的見證。
上一篇:連接高鐵與臺鐵的轉乘站 中洲車站
下一篇:鳳山人的藝術區 大東站
我看了好感動T_T最近幾年我迷上老車站,也是因為要找北門驛的資料才逛到阪主您這裡~感謝您如此用心整理<(_:_)>台灣不論是一等站還是無人招呼站,老車站的建築就是有種淒楚的美感,我好慚愧到嘉義多次就是沒到過東區挖寶(哭)北門驛真的不能再使用了嗎T^T
感謝分享
可以更深入了解
保存古蹟 台灣真是不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