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9 11:03:37蔡蟳

中華民國之璽---不是在蓋的

「中華民國之璽」為緬甸翠玉(獻玉人馬登高氏稱之為:翠點梅花玉)製成,璽紐頂刻青天白日國徽,乂字型的橋紐上雕十二章並繫藍色絲穗授帶

 

 

 

「榮典之璽」為新疆和闐玉製成,覆斗紐頂同國璽刻國徽,四周雕十二章裝飾,並繫藍色穗授帶。

 

  曾深得陳水扁信任的陳哲男氏,於陳總統剛上任時擔任中華民國總統府副秘書長,隨同他巡視總統府各單位曾親睹此兩方國之重寶,陳哲男亦曾撰文如下:

 

  據中央月刊與聯合報記載,民國十七年十一月二日,國民政府第五次國務會議,曾決議製造一方中華民國之璽,第八次國務會議,核定璽文和尺寸,但因上乘玉材得之不易,一時之間無法完成。

  

 直到民國十八年,陳濟棠將軍到廣州接任第八軍總指揮時,趁國民政府文官長古應芬前往接洽公務之便,以九千五百元購得緬甸翠玉一顆,請古應芬獻贈國府,刻製國民政治玉璽國民黨中央黨部印。國民政府印鑄局接獲此玉,於民國十八年七月一日開始琢製,同年國慶前一日告成,國慶日正式啟用,此為中華民國之璽

 

  榮典之璽則於民國二十年七月一日啟用。據國史館所藏總統府移交檔案資料,榮典之璽璽材為新疆省政府主席金樹仁所呈自民間徵獻之羊脂玉,於民國十九年七月委由時任新疆駐南京代表廣祿晉京獻玉,經過一番長途跋涉,始於翌年元旦上午八時,獲國府主席蔣介石接見,並親手接下裝在烏木鏡框裡的玉石。

  上述史料,曾見於兩璽圖說初稿,但為避免予人國璽璽材出自國外之印象,以及呈獻榮典之璽璽材的金樹仁後來因案去職,而原獻人陳發祥呈文國府,聲稱獻玉未獲補償,經國府交行政院轉飭新疆省政府核復,新省府未能滿足所求,至事隔十六年終戰後獻玉人已死,其妹尚曾為索償一事上書北京行營轉呈國府申訴,國府再予駁斥,是以兩璽璽材獲得之經過,在編印圖說時均遭全數刪除。

 

  匆匆蒐羅此段史料,或有訛誤疏漏之處,尚待各方先進匡正,但歷史就是歷史,不論掌權者有意篡修或無心荒疏,真相永遠只有一個。兩璽璽材之來源已如上述,但究竟是何人篆刻,由於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猶待史學家考證,本文即不再贅述。

 

 至於兩璽現今保管何處?則有明確答案。民國八十五年一月二十四日總統府組織法修正以前,總統府設有典璽官,由第一局局長兼任,承秘書長之命,典守國璽。為確保安全,兩璽歷存警備總部防空堡壘之保險鐵箱,各項文件需蓋璽時,由監印人員隨時前往作業。

 

 總統府組織法修正後,國璽之典守改由第二局負責,不再設典璽官,改由監印官保管,也不再藏於防空堡壘,而改存於總統府內向國外特別訂製的保險箱裡。(作者陳哲男∕總統府副秘書長)

 

  按上述記事說明,兩方國璽之一的「中華民國之璽」歷史事跡顯然有著貓膩!,

 

延伸閱讀:

https://mypaper.pchome.com.tw/carawayseed711/post/1381794989

雲南馬登高氏敬獻「中華民國之璽」之原委

 

  至於「十二章」到底是什麼,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筆者自己也如此?科普一下的結果,報告如下:十二章又稱「十二文章」,是漢字文化圈古代貴族禮服上的十二種紋樣的統稱。十二章文必須得有「日(太陽)、月(月亮)、星辰(星宿)、山(群山之象)、龍(龍形)、華蟲(鳥形)、宗彝(酒器)、藻(水藻)、火(火焰)、粉米(白米)、黼(ㄈㄨˇ,斧形)、黻(ㄈㄨˊ,弓形相背的圖案)」這十二種樣子的圖案,缺一不可,但至於怎麼設計和排列則無硬性規定。

 

  日、月、星辰,取其照臨之意;山,取其穩重、鎮定之意;龍,取其神異、變幻之意;華蟲,羽毛五色,甚美,取其有文彩之意;宗彝,取供奉、孝養之意;藻,取其潔淨之意;火,取其明亮之意;粉米,取有所養之意;黼,取割斷、果斷之意;黻,取其辨別、明察、背惡向善之意。

 

  十二章內涵的意義可真是豐富啊!

 

  自「亦成記」馬登高氏的玉石庫房中所取出的緬甸翠玉料石,除雕刻「中華民國之璽」之外,另治琢出「中國國民黨之璽」來呢!都出於同一捐獻人的同一塊翡翠玉料這兩方玉璽,那…費用呢?陳濟堂將軍都敢白紙黑字冒名頂替了,阿伯數字的「黨庫通國庫」會是烏魯木齊(oo-lóo-bo̍k-tsè)倒也不意外。

 

  以前「人之奸,不足以與造化者同工」您要姑妄聽之,也可!以後「人之巧,乃可以與造化者同工」吾想以正視聽,能可

 

  這玉璽的璽面較通常的印信為大, 蓋用之時若要保持印色均勻再者避免璽身受損,故採以拓印之方式,先是往璽面敷上印色,將文件再貼覆其上,文件的背面均勻施壓即可完成蓋璽。所以說「中華民國之璽」---不是在蓋的啦!

 

(周老師除對林嵩暉理事長與蔡蟳說起那被移花接木的國璽故事外又向我們提及當年他與師母往緬甸尋玉挖玉以及,後來全家跋山涉水搬遷來台所走過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