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2 13:51:56伊人

別讓孩子在恐懼中成長

諮詢師的困境?

:「根本不需要什麼家庭諮詢!你只要聽我的話,符合我的期望,就什麼問題都沒有了!你叫個外人能解決什麼問題!難道小孩就不該聽父母的話嗎?!難道小孩不必討好父母嗎?!」

當母親單方面地一再用親情倫理與道德責任來規範我符合她的期望時,不正與父親用拳頭逼人就犯的立意,根本同出一轍嗎?

轉載自與京都的買身契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ovekyoto/3/1265489953/20060301175312

--------------------------------------------------------------------

最近媒體"專門挑選"家暴事件置放入新聞時段中,

並將社會事件的剪影作為經濟不景氣、失業率提高,為"貧賤夫妻百事哀"背書。

以上引自京都子2006年的書寫,

也反應台灣社會普遍在"家庭事務"的處理上

仍是"自家的事關別人什麼事"的心態。

當我們現在攻擊撻伐台灣的社福體制不健全,導致悲劇發生時

我們自問,是否時時檢視與在意家庭關係的經營嗎?

或者是為了朝九晚五、為了一紙結婚的契約、為了小孩、為了不讓別人看笑話

為了家醜不外揚、為了家和萬事興等"藉口",

構成了家庭互動中相敬如兵/冰的對待關係。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立的個體,無論是五歲、二十歲、八十歲都在學習生命的智慧。

每一樁悲劇都從小小的誤會、不信任感、憤怒等負面情緒中累積。

但是,可否鬆懈一些對"社會都是冷漠與猜忌"的猜想

可否相信有人可以幫忙妳,試著讓妳多一點想法與技巧處理你家的事。

每一樁悲劇之前,都隱含著各種有可能扭轉局勢的機會。

在社福體制應該要更積極的伸出援手之外

希望每個人從自家做起

尊重家中每一個成員,將孩子當作上天的禮物

夫妻的兩人世界需要智慧的經營

(因為你們兩個是怎麼相識、怎麼相愛、怎麼結婚、怎麼看不順眼對方,

    孩子從呱呱落地起,概括承受。)

但是別讓孩子成為兩人婚姻生活中的犧牲者。

讓孩子在不受恐懼(無論是肢體暴力或精神暴力)的環境下生長,

孩子,需要的是愛的環境。

若爸爸媽媽一天到晚吵吵鬧鬧,維持著僅僅是婚姻的契約關係。

日以繼夜將"我是為了孩子"、"我的努力是為了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的麻藥

敷在自己婚姻生活不夠幸福美滿、老公不瞭解我、老婆不體貼我的缺憾上

對孩子而言,那真的是愛嗎?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