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12 15:04:24秋思化刃

20080612 竹山09~社寮敬聖亭(武德宮)

社寮敬聖亭及香火田碑

社寮開發極早,住民大多由福建漳州輾轉移入。住民生活安定後為教育子民,特廷聘大陸宿儒黃高輝任西席,其中以張煥文最為傑出,於咸豐四年(1854年)選恩貢生,當時鹿谷文舉人林鳳池正是張煥文入室弟子,由於當時地方文風盛極一時,逐有敬聖亭之建造。
咸豐十二年(1861年)社寮街陳凌雲倡議建社寮「敬聖亭」,由地方集資,亭以沙石材構造,分二級三簷,四面浮雕,並有「內閣中書林鳳池捐銀」等字樣,為地方開拓史之見證。
.
社寮敬聖亭位於社寮里開漳聖王武德宮西側

開漳聖王陳元光,河南省光州人氏,生於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逝於睿宗景雲二年(711年)。陳元光是唐朝歸德將軍陳政之子,自小即博通經史,專精兵法射御,允文允武,深得陳政疼愛。
.
.
高宗時閩廣一帶常有蠻族聚亂,朝廷派陳政南下駐守,當時元光未及二十歲,也隨同父親帶軍南下一起來到泉州與潮州交界,俗稱「南蠻十八峒」的蠻荒之地。後來元光祖母魏太夫人相繼領兵到此,朝廷軍力大增後,土著漸次歸順,朝廷聲威大振。
後來陳政病死任中,朝廷決定讓陳元光接任父職,數年後,元光上表在泉、潮二州間設立新的轄區「漳州郡」,此即漳州設立之始。在元光勵精圖治下,漳州發展一日千里,成為南疆一大行政區。景雲二年,元光出戰蠻夷時陣亡於大畤原,漳州百姓感念元光勤政愛民建廟奉祀。漳州一地由原來瘴氣橫生之地,進而發展成為文化之區,陳政一族之奉獻居功厥偉,因此漳州人尊陳政為「開漳始祖」,尊陳元光為「開漳聖王」。
.
聖王廟門口金色石獅
.
.
敬聖亭後方的香火田碑,記載黃林旺開墾水沙連,劃收地租,施落聖王廟,做為廟祀費用的存樣。碑高89公分,寬36公分,厚12公分,為沙岩陰刻,字跡完整。
.
.
此亭全以本地所產的砂岩為建材,總高235公分,小屋頂為燕尾形脊,造型古典。立面形式,則採分段處理。在竣工時,經台灣府學庠生游鳳鳴撰勒碑記,嵌於亭左,另以捐款提名銜勒於亭右。在正面扇形橫額題:「敬聖亭」三字,下兩旁對聯為:「有能付丙者,便是識丁人。」為巧妙的好文句。
.
.
敬聖亭又名惜字亭,主要是對制字先師倉頡的敬重。敬惜字紙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凡是寫字紙張,都不亂丟踐踏,集中燒毀,並於農曆二月三日文昌帝君生日祭祀後,將所燒的字紙灰燼,迎聖蹟以鼓樂將之恭送至大海或溪流任其物化,代表著對文字的虔誠敬意。因此敬聖亭之建造,昔日雖為文人燒毀字紙,更代表地方文風鼎盛的象徵。
.
.
清代由於敬惜字紙受到官方重視,而民間亦慰為風氣,當時全台各地都建有聖蹟亭、敬聖亭或惜字亭。日治時期惜字風氣一蹶不振,因此很多敬賢亭被廢棄或改為寺廟的「金紙亭」。今尚能保存者,寥寥無幾,而社寮敬聖亭能保留下來,代表此地文風之延續,亦是地方開拓史上最光榮的見證。
.
.
此亭為岩石打造非磚造,故無彩繪剪粘,表現在四週浮雕,刻的「葫蘆」代表「吉祥富貴」,「麒麟」代表「文風鼎盛」,「鹿」代表「福祿壽」,「竹」代表「正直貞節」、「節節高升」,均是吉祥圖案。因係南投全境僅存的一座清代聖蹟亭,更突顯其珍貴。
.
.
民國八十八年九二一大地震,一瞬間「敬聖亭」倒毀,經撥款重修,於民國九十年九月修護完成,歷經二年的滿地滄桑,在大家的期望下,終於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