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4 22:18:17幻羽

-起疑情工夫-*幻羽*靜書於末後香+※參禪如何起疑情?一句話頭的來源。 *釋紹雲*法師開示



禪悟道做工夫,貴在起疑情。何謂疑情?如生不知何來,不得不疑來處!死不知何去,不得不疑去處!生死關竅不破,則疑情頓發,結在眉睫上,放亦不下,亦不去。忽朝樸破疑團,生死二字是甚閑傢俱!

古德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參禪是要起疑團,從禪修的角度看,做工夫需要起個疑情,心中要有疑團。

無異元來禪師《參禪警語》,對於如何參禪修行特別談到了起疑情的重要性:做工夫貴在起疑情。什是疑情呢?如果不知道生從何處來,對此要起個疑情,生命是從里來的呢?如果不知道死往何處去,對此也要起個疑情,死了之後,是往里去了呢?如果沒有破生死關,疑情就要在這裏生。

還要如何生疑團呢?他說:要達到抬頭不見天,低頭不見地,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千人萬人之中也不見有一人的境地,這種境地,就是有了疑情,通身內外只是一個疑團。有了疑團,就是破,不破疑團,誓不休心,把這個視作工夫的緊要之處。疑情生後,放也放不下,不走,忽然有一天,就會撲破疑團,於是生死關就破了,原來生是這回事,死是這回事。這種生起疑團的重要性,禪師們常說,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禪悟道路艱,只因宿世陋習深重,我法雙執根深

今得入宗門話頭,實乃善根發香、福德因緣具足

然,話頭→起疑情→參!乃心地大工夫!善知識

從話頭處起疑情的工夫,就行者多少時日的摸索

若能契會話頭處,從自心底湧起話頭之疑情,一滴二滴成片成團,源源而起,則漸漸於行住坐臥日用之中, 身心全然從此如疑團之聚合!

“疑”之如在喉!

“疑”之難以嚥!

“疑”之寢食難安!

“疑”之日夜沸騰!

……………

那要如何“參”──?!且先“疑”著唄!對此“疑”情要如呼吸般自然,能?不能?那就好好提起話頭再“疑”去──!

 

                *幻羽*靜書於末後香 

                 (下回講“參”工夫處)

 

http://mypaper.pchome.com.tw/zou0621/post/1375322980

          高峰古佛指引參話頭疑情處工夫

  

※參禪如何起疑情?一句話頭的來源。 *釋紹雲*法師開示

參禪用功這一法,首先要明白道理,這個道理呢,就是路頭。如果道理不明白,路頭就辨不楚了,一旦走錯了路,就會離開正道越來越遠。所以古人說:“修行無別修,貴在識路頭,路頭識得了,生死一齊休。”那就是路頭明白了,在用功上面,還要注意善調身心 

在用功的時候,坐的姿勢,以自然好,不要故意地把腰挺得很直。應該順其自然,端身正坐,頭靠衣領,兩目微開,然後把身心放下來。這樣一切調整好了,再心平氣和地提起一句話頭來參。 

有的人,坐下來便打昏沉,左搖右擺。昏沉呢,老是打不開,這個事要靠自己來覺察,因昏沉多是來自妄想。有的人坐下來,妄想很重,他總想去除妄想,但老是去不掉,就像兩個人打架一樣,時間一長,就疲倦了,那個昏沉又來到了。所以去除昏沉,首先要注意妄想。 

有人問:那如果妄想去掉了,那個昏沉又樣對治呢?實際上,那個昏沉很多時是裹著妄想的,只是在昏沉中不覺察有妄想罷了,如果把正念一提,就發覺妄想在不停地翻騰。所以這個時候,就要覺察的本參話頭在不在。要是不專心覺察這話頭,老是和妄想對始終不過的。只要不睬它,不隨轉,單單的的地,時時照顧著這個話頭。 

如果在這個時候,還有昏沉呢?可把眼睛開,把兩邊肩膀動一動,腰部挺一挺,這個昏沉呢,自然就會消失了。千萬不能認那個昏沉是修行一個舒服的境界,不然就會執著捨不得放,以致一坐下來,很快就會昏沉,左右搖擺,這個毛病就在這個地方。如果這樣子長期下去,寶貴的時光都會被浪費掉了,就被昏沉給度過去了。 

又有人問,起疑情是什狀態?如何能起疑情呢?這個疑情!不是開始用功就能提起來的。開始用功的人,不要管得力不得力,只要把這一句話頭隨時照顧好,不讓被妄想打失。如果出現妄想,緊覺察,久之,那個妄想心自然減少,照顧話頭就能專一,的心便靜下來了。《楞嚴經》雲:“如澄濁水。貯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沉。水現前。名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永斷很本無明。”這就是譬我們用功的過程。把這一念話頭,照顧得不讓打失,就如同那個濁水,放在那裏長久不動,那濁水裏面得沙土自然便向下沉澱,水就現前了。水現前就比我們的自性淨心!當自性淨心一現前呢,就名初伏客塵妄想。 

叫初伏呢?因那個沙土沉在低下,如果一攪動呢,那個沙土又翻起來了。就比我們這個妄想心,雖然暫時因看話頭而伏住了,但是我們這個妄想心還沒有斷根,這只能說是初伏客塵妄想。要把這個妄想心全部斷根,這才叫永斷根本無明,才能叫了生脫死 

參禪用功的人,出現了淨境界,身心出現無盡輕安的時候,千萬不能得少足,認這個就是禪定境界,有的甚至把當作三禪、四禪,那便會生起增上慢了。這時,如果不得加功進步,就會倒退,或是走到歧路上去了。所以用功的人要具金剛眼睛來觀察,簡單來說就是要有正知見!有了正知見呢,就不會走瞎路了。 

有的人又問禪堂裏面香,是不是得愈快愈好?這個不能一而論的,古來祖師是明眼人,過來人,他們制定這個規矩當然是有其道理的。因為跑香作用就是調和身心,我們這個色身,如果長坐不動,身體血液就不能暢通;因此下座走一走,就使血液能恢復運行暢通。那應該得快還是慢呢?那個也是不一定的。因過去得修行人工夫用得好,能利用香這個動作來鍛煉自己的工夫。光是在靜中能有工夫用,動中沒有也不行!要了生死,一定要把工夫用到動、靜一如,所以就要在動中來鍛煉。在動中鍛煉工夫起來,有的得很快,因他的心念已沒有妄想了,他只是光照顧著這一句話頭;他起來,身體都是輕飄飄的,甚至於不感覺到自己在。所以那些老參師傅起香來非常快,但是一聲站板打下來,他一下子便站住,如同死人一樣,沒有粗氣呼出!如果是一般的人,工夫沒有用到那一個地步,快了一會兒後,停下來就喘粗氣了。工夫純熟了的人,起來和坐下來都是一樣,站在他身邊,聽不到半點呼吸聲。 

古人說:“靜中工夫十分,動中繞有一分;動中工夫十分,睡夢中只有一分;睡夢中工夫有十分,八苦交煎,生死臨頭,又只有一分。”因此,動中有十分的工夫,在病中就只能有兩三分;病中有十分的工夫,到生死關頭,就只能作得了一半的主。所以,若想了生脫死,定要楚知道自己是否已到了那一步。 

首先要從靜中做起,當打坐時,是否沒有一念妄想,明明了了,歷歷明明,沒有昏沉,沒有無記。靜中就是有了這個工夫,動中也不一定有。動中不單指香,出坡幹活都是動!出坡幹活有十分工夫的話,病中只能有幾分工夫。病中能夠真正有十分工夫的話,到生死關頭,像活龜脫殼一般的痛苦才能止得住,在生死關頭才能做得主。所以用功的人,要自己考驗自己,不能得少足,不能有後退的心,要勇猛精進,一直用功下去,不達到目的,不能退失信心。如是十年、二十年的堅持下去,總會有成就的。 

疑情又是樣生起來的呢?當把話頭照顧到沒有妄想的時候,那個心就靜下來了。那時,再反問這個念佛的究竟是誰?就好像有一樣很貴重的東西遺失了,不知道丟到里去,那心裏面就老是在思維這件事,當下就自然地生了疑情。但是必須要注意,這個疑情只是一念,就是一個念頭;並不是要思量蔔度的、東想西想的思維念佛是誰、究竟是誰,那樣就不是在做工夫了,也不是起疑情!那時根本就在打妄想了。只能在的妄想心沒有了,在不明白處生起這個疑情,當疑情一起,那外面就沒有世界了,對自己來說,也不知道身心了,就只是這一念疑情在!好比那個冷火抽煙,一線綿延不斷,在這個時候才叫疑情現前。如果空空洞洞,清清淨淨,非常舒服,也沒有話頭疑情在,那個只是無記境界,不是疑情,也不是工夫,這是用功的人要特別注意的。 

一旦疑現前,就會不分晝夜,不分閑忙,也不分病時,只是單單注意疑念,二六時中,不間不斷,久而久之,若到因緣,就的一聲開悟了,到那個時候,就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了。最低限度,就是證到見道位了,在宗門下就是破了本參,生死了了一大半,的道眼也就打開了。所以說宗門下這一法,要是實行持,當生就能了脫生死! 

古來這一法,了生死的人很多很多!祖師們說的話不是騙人的,就是我們信心不足,如果信心具足呢,一定能辦得到的。 

又有人問,山祖師他人的用功方法是怎麼樣?他的宗旨又如何呢?好!我就在這裏和大家談一談 

山祖師又叫靈佑禪師,他是唐朝的人,是百丈懷海禪師門下的弟子。但是有一位異僧,人稱司馬頭陀,本是三國司馬懿的後裔。他雖出生名門,卻不幕世榮,年少便於南嶽衡山出家了,後來住於江西黃龍山永安寺,持頭陀行。他認識典座,負責掌櫃大寮炊煮食諸事。每次當他汲水時,都見到一隻靈龜出現,咄食他簸箕出來的米飯餘粒。因此,他每次汲水,總把余飯放置于水邊石上,留待那靈龜食用。如是過了很久,一,他忽然在夢中見到那靈龜對他說,由於長久以來受其施食供養飯粒,心中感恩殊深,現在快要離開別去了,因知道他有厄難,故特來相報。他在夢中便追問究竟有何厄難?靈龜說他將會患上非常嚴重的目疾,他便請求靈龜解救免難的方法。靈龜告訴他,報他施飯之恩,會將其唾液流放在他所知道的水邊石上,只要把塗抹在眼目之上,病患即可痊癒。次日早晨,他醒來即覺雙目非常疼痛,幾至不可支持。他便依夢中靈龜所示,摸索到那水邊石上,將唾液塗抹雙目。須臾之間,不但劇痛消失了,而且目力超勝過昔日萬倍,以致能上察天文,下知地理,勘與風水通達精微,時人皆稱神眼頭陀仙。 

司馬頭陀來探訪百丈禪師,對他說在湖南的山,找到一處會出一千五百人的善知識的地方,並要求百丈禪師揀選一個人去主持,百丈禪師就派靈佑禪師去了。靈佑禪師到山開闢道場的時候,得到當時的裴休宰相護法幫助。裴休宰相給他在那裏蓋了五千四百零八間的房子,又開了五千四百多畝田,還請了一部大藏經。辦妥這些事情後,他問靈佑禪師還有什需要幫忙?靈佑禪師說:“應辦的都已經辦了,但欠一件事沒辦!就是我還沒有徒弟呀,就請的兒子送到我這裏來當和尚吧!”裴休宰相說:“這件事情,我現在不能立刻答應,因我只有這個兒子,他現在已經是翰林官階了,我要回去請示皇上,還要和夫人商量。”回去以後,皇上也同意,夫人也同意,裴休宰相就把兒子送去山出家了。 

他這個兒子,就是後來的法海禪師,就是開闢揚州江金山寺的第一代祖師,而白蛇傳裏面講的那位法海禪師,只是章回小說中的虛構人物,是杜撰出來的。這位法海師到山后,雖然他以前是當官的,可是靈佑禪師對他要求很嚴格,命他每天都要負責挑擔一千多人吃、用的水。一天,他擔水擔得很是勞累疼痛,他坐下來休息時不禁埋怨地說:“和吃水翰林挑,縱使吃了也難消。”此話說過以後,當時那裏的僧人的肚子竟然都發脹了,大眾僧便把這件事情稟告靈佑禪師,禪師就召法海來問:“究竟說了什話?”法海就把這番話復述了一遍。靈佑禪師就說:“老僧打一坐,能消萬擔糧,挑一點水,算得了什?”從此以後,大眾僧的肚子便不脹了。後來靈佑禪師又准許法海閉了三年關,閉了三年關以後,才叫他去金山開道場。

當時山祖師有一位師弟叫香嚴禪師,他本來跟山祖師一樣,都是在百丈禪師門下的。香嚴禪師文化很好,辯才很高,當時他還沒有開悟,他只是文學辯才了得。他在百丈會下呢,問一答十,問十答百,聰明伶俐。百丈禪師年,知道自己快要圓寂,他就對香嚴禪師說:“我圓寂之後,就到大師兄那裏,依止他去。”兩年後,百丈禪師圓寂了,香嚴禪師就遵師命,到山依止靈佑禪師了。 

當時山門下有一位傑出的弟子,名叫仰山慧寂禪師,師徒倆加起來就成立了仰宗。那位仰山禪師已是徹悟了的人,他聽說香嚴禪師來到,就跟山禪師說:“這個人,辯才大得很,他在先師公門下問一答十,問十答百。”山禪師就說:“明天上堂,叫他來,我來問他。” 

第二天上堂,就把香嚴禪師請來了,山禪師問:“聽說在先師門下問一答十,問十答百,是不是的呀?”香嚴禪師答:“不敢!”山禪師說:“我現在不問生平所學所解,及經卷冊子上所記得的言句,只問本分事上一句話,要是道得出來,就行了。”香嚴禪師說:“請大師兄先問。”山禪師就問:“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的本來面目?”就要香嚴禪師回答,香嚴禪師懵懵然答不出話來,窘迫得面紅耳赤。沉吟很久後,嘗試盡其所知解者酬答山老人說問,都他所不肯。香嚴便說:“請和尚為某甲說破!”山禪師說:“我若是現在給說破,將來反會遭埋怨責的。況且我就是說出來,也只不過是我的見解,于有何相干,有何益處呢?” 

香嚴禪師回去以後,翻了自己收藏的所有經書,都找不到答案,他不禁歎息說:“畫不可充饑!”於是將所有經書都焚掉了,並說:“此生不學佛法文字了,但作個長行粥飯僧,免役心神。” 

於是便離開了山,息止於南陽慧忠國師遺跡之處,在那裏住茅棚了。 

住茅棚要自己弄飯種菜,所以他又了一片地種菜。過了兩年之後,一天在地種菜的時候,到了一塊瓦礫,他便拾起瓦礫向外面丟去,湊巧丟在竹子上,“”的一聲,就在這一瞬間,他豁然開悟了。他便沐浴更衣,焚香遙向山方向,禮拜贊曰:“和大慈大悲,于我之恩猶過父母,假使當時就我說破,我又如何會有今日之事!”他就說了一首偈子:“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這個偈子後來就傳到山祖師那裏去了,山就對仰山慧寂禪師說:“香嚴開悟了!”仰山禪師就說:“這個人聰明會講,我要親自去勘試過他。”於是仰山就去到香嚴那裏,對他說:“和說師弟開悟了,是不是?”香嚴禪師就把偈子再說了一遍。仰山禪師說:“這是往昔習記持而成,若是證悟了,且再別說一偈試試看。”那香嚴禪師又說:“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仰山禪師說:“這是如來禪!祖師禪,還沒有夢著!”香嚴禪師又說:“我有一機,瞬目視伊,若人不會,別喚沙彌。”仰山禪師就說了:“且喜師弟,開悟了,會祖師禪了。” 

所以說,參話頭這一法,在唐朝山靈佑禪師的時候,就已經有了。他說“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本來面目”這是不是話頭呢? 

其實話頭的起源可追溯至六祖時代。在《六祖壇經》中記載:惠能大師密接五祖弘忍大師衣後,便向南潛逃,被數百人所追逐,命如懸絲。至大瘐嶺,被一位名叫惠明的僧人所追及,惠能將衣放在石上,說:“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跟著便藏身於草莽之中。惠明喚:“行者,行者,我法來,不衣來。”惠能大師便出來盤坐于石上。惠明作理說:“望行者我說法。”惠能大師說:“汝既為法而來,可息諸緣,勿生一念,吾汝說明。”良久之後,惠能大師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即於言下大悟。這個壇經上的公案可說是看話頭一法的苗頭了。 

一直到南宋時期,大慧宗杲禪師在雲居山如寺任住持。當時住了五百多人,只有兩百人參禪,其他人都是念佛。呢?因江西九江的廬山靠近雲居山,而廬山東林寺是有名的念佛道場,受到的感染,念佛的人就多了。 

大慧宗杲禪師看到這個情況,他便上堂對大眾說法:“們只知道念佛,念佛的究竟是誰?若說是我自己念,是口念還是心念呢?如果口念,睡著了口還在怎麼不念?剛死了口還在怎麼不念呢?如果是心念,心又是怎麼樣子?如果是肉團心在念,睡著了肉團心還在,怎麼又不念呢?”所以就在這不明白處,他要大家來參。 

當時由於參究這個“念佛是誰”的話頭,開悟了幾十個人,就把禪宗又振興起來了,原來念佛的人也轉過來參禪了。 這便是一句話頭的來源。

 

釋紹雲法師,俗名黃德泉,安徽省巢湖市含山縣張公人,193810月出生,於1955年在江西雲居山如寺出家受戒。是虛雲老和的關門弟子,曾任江西雲居山如寺首座,其著作有《虛雲老和在雲居山》、《雲居儀規》、《紹雲法師開示錄》等,現任安徽省含山褒禪寺住持、含山縣佛慧寺住持、嶽西縣司空山二祖禪寺住持、雲居山如寺禪堂以及少林寺禪堂首座,巢湖市佛協會副會長,市政協第二屆委員。20066月,紹雲法師還受河南省嵩山少林寺釋永信方丈禮請,接待俄羅斯總統普京,並主持了少林寺問禪辯論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