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7 09:00:00.ira

談餐桌上味道的「 統一」

談餐桌上味道的「 統一」

 

多年前寫過一篇文章「美味的定義」,內容是羅列我認為一道好吃的料理,「至少」應該具備的條件。

請先不要提一些每個人感官不同的問題,這我都知道,只是因為人類是個「極大的母群體」,不管對於美味要求的統計結果是哪種機率分配,總還是有個公約數存在,這個數值,若以最普遍的鐘形分配(常態分佈)來看,大約就是平均值往左右各推個兩個標準差(Variation),也就是 95% 的會認同的觀點。

再不濟,標準差只左右各抓一(2.5%),所列出的數據可以含蓋整體的 90 %,那也是很不錯的數值。

畢竟,九成人會認為是美食,這樣的滿意程度,已經相當可以信賴。

更白話一點來說,倘若一間餐廳在料理方面能夠達到九成顧客都會滿意的程度,想倒都很困難。

.

當然,上面所說的都只是單純論「料理」本身而已,食材成本、房租、人事等其他有的沒的,並沒有考慮在內。

只是,做為一間餐廳,所謂外食的供應者,想辦法烹調出美味的菜餚,是充要條件,不好吃的東西,再便宜也只是一時(若長久如此,社會必然病了)。

.

這幾十年來常在一些新開的餐廳遇到的狀況是:食物端來,品嚐幾口,再試試兩道菜後,大概就知道「它」有沒有達到至少90%美味的充要標準。很遺憾的,「大多數沒有」,即使有,一陣子再過去品嚐,風味產生「往下」變化的情況,所在多有。職人精神無法普及,對自己的工作/職業不夠尊重,甚至根本不用心.....,這是「民族性」的問題嗎?

.

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前兩年「行銷」吵得沸沸揚揚的「台北米其林」,恕我直言,可信度有多高?匿名品嚐跟後來出版後得獎的餐館運作,有一樣嗎?背後是否有商業操作呢?(我都是用問句)

.

前幾週跟家人去某間相熟餐廳吃飯,它也是米其林評審的愛好店。然而,這間我已經吃了至少20年的店,在當天的表現,簡直糟透了,明顯(很)難吃且不夠用心的菜餚,卻能在書中上榜,且依然有眾多食客捧場。

百思不解。

.

年紀漸長後,益發懷念以往那些好吃、用心、道地、誠懇、實在的餐廳及當時師傅的手藝。

這個世界是越來越不有趣了。

.

.

***

.

.

有點頭重腳輕,其實我本來是想加些補充在原本「美味的定義」文章裡。結果前面的抱怨已經超過七百字。

.

拉回來直接講重點:

美味的料理,除了先前文章所提的五個主要項目:溫度、複雜度、平衡感、濃厚及獨特性外,海恩也略微解釋很多人認為重要的美味項目「擺盤」,雖然我是把它歸在非嗅覺及味覺的「視覺感官部分」。

擺盤美,不一定好吃;擺盤差,即使味道不錯,但因為第一印象差了,結果總會降分。

.

.

近日,或說其實這幾年來,我在冰箱裡總會準備一些「輔料」—- 輔助調味料,來幫助/提昇/改善/加強從外面買回來的料理。

包含:沒喝完的清酒,超過十種口味的辣椒醬,純天然發酵釀造的醬油,或更簡單一點市場上那種小瓶的「民生牌」蔭油,石川縣的辣椒燒酎,天然黃醋(氧化過的白醋而非烏醋),此外就是天然海鹽。

這些輔料其實可以一項一項來寫使用的時機及方法,不過那得花很多時間。我先講最簡單的「純天然發酵釀造的醬油」。

.

.

等一下,超過 一千字了。

待續吧

飲酒過量

有礙健康

禁止酒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