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2 21:56:59圓恩

參與「兒童學習英語迷思」演講心得

我好像是國小六年級左右被丟去英語補習班的。那是很重視互動的活潑課程,一點都不適合害羞慢熟(?)的我;國中時,還一度以為英語就是國語念的比較奇怪而已,興奮地去告訴英文老師我的大發現,只換來老師大發雷霆的唸叨。也記得曾問英文老師為何喜歡英語,她說她喜歡自己唸英文的聲音,不過,這位老師並沒有引起我對英文的興趣,然後一直到後來,我對英文都只是懼怕。

 

出國旅遊回來,就會發奮讀一下英語;帶解說,小鳥隊的外國研究員或是同事的德國老公來山上,完全不敢和對方交談,但看沒有人要和他們說話時似乎也顯得無聊,心裡總是隱隱覺得遺憾。

 

不過後來在山上工作時,我還是曾經認真地聽了一段時間的英文雜誌,覺得英文有趣,但仍舊不敢開口。前陣子沙坑旁有個加拿大阿嬤,我也不敢過去跟她講話,可能就是怕英語不好被嘲笑,R就說,那你就把她拖到角落去講啊!好主意,有天我真的試著跟她聊了,其實沒有想像中可怕。

 

然後身旁的媽媽們也許願想要有和孩子一起學英語的課程,我感受到媽媽們想讓孩子學習英語的焦慮。我也一度萬分焦慮,後來大腳小腳彰化假日共學團領隊姿幼提醒:難道是英文有用?台語沒用就不用學?而回頭檢視了自己的焦慮。雖然感覺其實是自己想學好的成分比較高,但很高興有機會因為陪伴T而能再重新學起。

 

當看到這個講題時,就很想前往。剛好M說周三晚要回家,那我就可以去聽這個不能帶小孩的演講。但是M居然忙到忘記他要週三回家,而週二就跑回家了!媽媽整個覺得他來亂的!但因為主講者籃城書房的嘿媽提到以後還有機會,媽媽也就放下了。週三早上M卻自己打電話回來說可以回家帶小孩,媽媽真是開心。只是,M卻遲到了,打壞了讓我去聽演講的美意。但我還是很感謝他後來和T一起接送我去聽演講。就這樣一波三折的,我還是聽到大部分演講了,真得感謝M「造福鄉里」,不然我就沒辦法寫這篇文章了。而且晚上聽完演講回家的媽媽心情很好,也對父子倆很好,M應該要讓媽媽多多去聽演講的!

 

嘿媽分享必須持續性地接觸到欲學習的語言,「持續性」具體而言為規律和數量,也就是每天都接觸一定分量的語言刺激。也分享了免費的英語學習資源,其中最讓我驚豔的是「台北市圖書館-兒童電子圖書館」。嘿媽說裡頭的資源已有20年了!但大家都不知道,也未曾好好利用。另一段讓我很震驚的分享是「如果交談僅限於日常生活用語,不用在論述上,例如關於各種事件情況的討論與組織,以及敘述事件時需要的來弄去脈的安排和遣詞用字的考量,那就欠缺認知上的挑戰,以及語言內在規則的啟動與固定,也勢必影響到與年紀相關的語言發展。」這段話,我覺得用在任何語言上都是很合適的,需要大家細細思考體會。

 

在學習語言的情意要素方面,主講者提醒我們英語在台灣相較之下是弱勢語言,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造成「排擠效應」,所以要妥當分配及安排持續陪讀英語的時間。

 

另外她問及:「為何要孩子學英語?」我想這個問題最終的根柢就是父母的焦慮,不要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以及互相比較的想法所致。但很高興有聽到嘿媽的理由,是希望未來世代擁有跨領域的能力,能與國際接軌,在研究等各方面取得第一手資料。主講者分享了翻譯文學無法翻出文化的精髓讓異文化者體會,且需要時間。像是她的孩子曾經讀了很有趣的作品,但三年後才在同學之間流傳。成小的校長也分享他到美國中文學校分享,當地家長希望孩子學中文是因為希望以後可以跟孩子討論金庸。所以有些語言的樂趣,例如台語的某些意思,只有你會台語,才能懂得其中的奧妙。

 

而「言傳身教─父母就是孩子的貴人」這句也打到了我!嘿媽提醒,「重要他人」對孩子的學習態度會造成影響。所以她建議我們做到下列幾點:「不要說自己不會英文、不要說自己英文很爛、不要說教、要協助孩子挑選適合孩子的書籍,閱讀不受挫折,才能享受探索的樂趣,得到成就感。」

 

結語為:閱讀能力高低牽涉:詞彙量(海量閱讀的必要)、詞彙難度(隨程度選書的必要)、有效的陪伴(執行力與紀律的必要)。之後我問了幾個問題。嘿媽演講中提及最好不要翻譯,英語就是英語,不要一邊英語一邊國語。但T最近睡前聽英語CD就會問我意思,而嘿媽建議一邊看一邊聽,也許T自己看書或影片時就可以理解意思。這部分也觸及我對T未來即將頻繁使用3P產品的懼怕,但也讓我願意面對,並嘗試讓T定量使用,並理解父母的底線。

 

另外是很多爸媽會擔心自己的腔調、發音不佳,所以不敢教小孩,但嘿媽說這是不必顧慮的。若孩子接觸夠多強度的英語學習媒體,你和孩子說英語的時間是很少的,影響不大,敢用敢講比較重要,各地的人都有各地的腔。所以我覺得把完美主義用在學習語言上,是非常不妥的。

 

這場演講,解答了我許多疑惑,也學到了很棒的學習英語態度。更高興的是可以分享給其他對孩子學習英語感到焦慮的父母!









(悄悄話) 2019-09-18 11:2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