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01 22:06:53小文文

兵馬俑ㄉ故事(1.2)

從1974年陜西農民在打井時挖到了陶俑俑頭開始,兵馬俑就一直吸引著全球民眾的目光,至今全球已逾5,000萬民眾參訪過這個世界第八奇蹟。
  當年任考古發掘隊隊長的袁仲一,帶領考古隊員歷一年多的精心勘探和試掘,發現這些約6,000件和真人真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馬,原來是座規模宏偉的大型兵馬俑坑(即一號俑坑),是個「地下軍團」,而這一巨大發現,瞬即在中國大陸和世界各地引起震驚與轟動,袁仲一也因而被尊為「秦俑之父」。
  究竟這是誰的軍隊呢?考古人員從泥土中發現了大量的青銅兵器,在這只矛上刻有「寺工」字樣。史書記載,寺工正是秦始皇主管兵器生產的國家機構。在這只戈上,右邊的文字是「五年相邦呂不韋造」,而呂不韋是秦始皇的丞相,職責之一就是負責秦國的兵器生產。雖然史書中並沒有正式記載,也沒有任何傳說透露過這個兵馬俑的線索,但無可否認,這一列列如真人大小的兵馬俑,應該是秦始皇的陪葬品。
  考古過程發現,有些陶俑的身上刻有當初製造者的名字,目前可知參與兵馬俑製造的工匠至少有87名,每個人的手法各異,譬如一位署名「宮丙」的人作品計45件,所做的陶俑看起來較魁梧有力,頭髮紋路非常逼真,像是用篳狀工具一絲絲刮出來的,但其他人做的陶俑頭髮卻如波浪,或像用手指抓拉出來的髮型。
  秦始皇究竟為什麼要用如此大規模的陶俑陪葬?而這個開創中國第一個帝國的皇帝,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坑道中一具具殘破的頭顱、斷裂的手臂,又是誰將他們毀壞至此?《史記》中曾記載,項羽入關後曾大肆燒毀秦始皇陵中的宮殿建築。如果這一記載屬實,兵馬俑坑也極有可能被毀於項羽的軍隊。
  兩千年後陶俑的修復工作,是極為繁複又困難的。考古隊員每挖掘、修復一個兵馬俑,平均要花上一個月至幾個月的時間不等,甚至還有更多殘破碎片找不到的,加上這些埋於地下2千多年的珍貴文物,突然暴露在空氣中,極易發生變化,如何保護它們的原貌,便成為了發掘隊隊長袁仲一和隊員們面臨的最大問題。
  這又產生另一個謎題:究竟兵馬俑是否全部都是彩繪,只因後來保護不當,讓它們顏色盡失而變成了現在所看到的青灰色?又或者這是一個未完成的工程,因為秦陵工程即將收尾之際,遇上陳勝吳廣揭竿起義,一直打到距離秦陵10公里處,數十萬人只好遵命放棄陵園工程,前往前方作戰,所以來不及全身繪彩就被匆匆埋入地下嗎?
  袁仲一表示,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兵馬俑原來全部是繪彩的,只因為這個地方靠近驪山,山洪暴發以後,大水把坑灌滿了 (挖掘、清理過程裏發現一個浸水線,水痕高約120公分),另有一些跡象顯示,坑內曾經遭遇過一場火劫,特別是一號坑燒得非常嚴重。有人推測是項羽的部隊,也有人認為是修陵園的工人因仇恨而放的火,只不過,俑一經大水泡、大火燒,顏色當然就脫落了。
  陶俑身上的顏色比較特殊,製作時需先打一層生漆層,再在生漆層上繪彩,而這個生漆一直埋在地下2千多年了,本身就已老化,而陶製品本身又是光滑的,一旦暴露在空氣裏,水分馬上蒸發,漆皮就慢慢翹起、脫落了。因此必須在剝出一小塊之後立即進行加固,以黏合劑將它粘住,外邊再用化學溶劑固定,但這一切的動作都得在5分鐘內完成,所以在挖掘的同時還得不斷地噴灑水,保持一定的濕度,這樣翹起的速度就會比較慢,顏色也較能完整保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