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力推全民閱讀 台取消購書補助
陸力推全民閱讀 台取消購書補助
「大力推動全民閱讀」這句話出現在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全民閱讀」的表述從過去3年的「倡導」正級為「大力推動」,可以看出政策主導和帶動閱讀的決心;反觀台灣,近日卻因教育部今年取消了鄉鎮圖書館的購書補助,許多偏鄉圖書館哀鴻遍野,認為台灣的閱讀推廣更雪上加霜。
大陸兩會期間,政策強調將大力推動全民閱讀,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鄔書林認為:「這不只是字面上的變化,而是整個國家對全民閱讀認識上的昇華。」韜奮基金會理事長聶震寧更解讀:「對於政府來說,『推動』就是必須要做。」各級政府也得到明確指令,做出具體安排。
保障各階層資源相近
從「倡導」到「大力推動」,中國出版集團黨組書記王濤指出,可望加快《全民閱讀促進條例》的立法進程,他並強調許多發達國家都將閱讀立法當作推動閱讀的手段,規範政府的責任和義務,如美國的《卓越閱讀法》、日本的《關於推進兒童讀書活動的法律》等,藉著立法,可望由法律規範作為指標。
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副主席朱永新,在推動閱讀的前提下提案設立「國家全民閱讀基金」,一如英國設有圖書信託基金會,藉以用來保障來自不同階層、群體的青少年,得以有相近的閱讀資源。朱永新並指出,基金的運作,一種方式是由政府主辦,吸納民間資金進入,按照基金會方式管理;另一種是以民辦為主,由民間機構籌資管理,政府負責資金配套並監督。
相較於大陸致力推動全民閱讀,台灣由於教育部今年取消了鄉鎮圖書館每館10萬元的購書經費補助,多位鄉鎮圖書館的館長均表示,鄉鎮公所每年編列的購書預算很有限,新書挹注少,過去已面臨人均借書率低迷的問題;而今教育部的預算取消,偏鄉要添新書就更難,要提升借書率和閱讀率將更難。
台閱讀推廣雪上加霜
而台灣的國家圖書館日前才公布了「105年台灣圖書出版趨勢報告」,並指出台灣新書出版處於持續下滑的趨勢,業界多以「寒冬」、「冰河期」來形容出版業目前困境。文化部紓困方案雖包括全面創造閱讀風氣等面向,圖書館界也欲就加強圖書採購等面向,協助出版產業發展;然而現今看來十分諷刺,全民閱讀推動令業內人士有「雪上加霜」之嘆。
建立認同感 陸文化教育向下扎根
讓傳統文化盡早在「國家幼苗」的養成中建立認同感,兩會期間,多位大陸文教界政協委員提出由國家統一制定學前教育文化課程,以及加強中小學「立德樹人」的傳統文化教學方案。
海峽出版發行集團副總經理吳志明認為,隨著網路媒體的快速發展,大陸青少年出現哈日、哈韓、啃老等一系列「三觀不正」、民族意識淡漠問題,雖然去年開始由國家統編的中小學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科教材裡,中國傳統文化內容已大幅增加,但他認為仍有教學目的性不夠明確、德育類課本傳統文化內容不足等問題。
吳志明指出,以2016年新版七年級上學期道德與法治教材為例,鼓勵少年有夢的第一課,目前選編的是何其芬的《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和6歲加拿大小男孩「瑞恩的井」故事,他認為若以諸葛亮勸學的《誡子書》為教材會更有意義;又如談生活難免有挫折的第九課,教材選編的是愛迪生用了1000多種材料做燈絲的例子,但吳志明認為孟子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更見中華文化與價值。
中國作協副主席、兒童文學委員會主任高洪波則主張,「文化味蕾」應從童年期開始養成,需由國家組織幼教專家、兒童文學作家共同編寫一套啟蒙教育教材,納入適合的傳統文化內涵。華人首位獲安徒生獎的北大教授、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也曾強調,替孩子選擇優質讀物,是相關單位勢在必行的責任,也是提升全民閱讀、審美能力的必要作法。
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 文化部拚6月提出
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首場公聽會今天登場,文化部次長丁曉菁說,共辦6場公聽會,廣徵各界意見、凝聚共識,希望今年6月底前草案報請行政院,再送請立法院審查。
由文化部主辦、台中教育大學承辦的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公聽會在台灣師範大學舉行,現場湧入來自產、官、學、民各界人士超過200人參與,發言踴躍,關注國家語言整體發展。
丁曉菁表示,歷經數十年間台灣社會變化,面對多元語言開放、弱勢語言資源競合與強勢語言的政治影響,對本土語言相關法令及政策,有必要重新檢討使其完備。
她說,文化部正積極推動國家語言發展法立法,希望擬定國家語言發展基本方針,尊重語言多樣性、多元文化性,創造友善語言環境,重建本土語言平等溝通基礎。
為求法案周延,公聽會也將到澎湖、台南、彰化、台東及台中舉辦,丁曉菁表示,希望透過公聽會廣徵各界意見、凝聚共識,產、官、學、民協力,共同研擬最適合台灣語言發展政策的草案內容。並透過立法及政策推動,使各族群語言獲多元尊重及平等尊嚴。
陸重拾古文 台倡從閱讀學表達力
大陸春節期間熱爆微博與微信朋友圈的《中國詩詞大會》,讓「傳統文化」成為兩會中備受關注的議題,陸教育部長陳寶生也在受訪時強調要讓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反觀一直在「去傳統文化」的台灣,作家、教育工作者雖不談傳統文化,但從增進「表達力」而言,仍強調閱讀的重要。
作家張大春的《文章自在》近年在兩岸受到多方迴響,他指出萬事萬物都散在經、史、子書中,不過讀要有方法,即是「意」,也就是除了大量地閱讀經典圖書,也要訓練自我對一件事情有主張、有看法、有感受,那麼以寫作的角度來看,更能從各種材料裡找到自己要用的東西。
先讀很多書才能有主張?還是先有主張才能夠從閱讀裡找到自己要的?張大春認為其實沒有先後問題,重點是讓學子立志寫文章而不是寫作文,否則我們的文化只是被用來把人變成訓練有素的AI(人工智慧)而已。
曾任台灣清華大學校長的劉炯朗,近年將自己的讀書筆記整理推出《國文課沒教的事》系列書,以他讀《三字經》而言,就指出從中既可看到古人的故事,也有五常的道理,更能以史為鑑,精讀對於觸類旁通有大用。系列新書《語文力向上》則進一步從閱讀中學習表達力。
劉炯明以代表中國參加1919年巴黎和會而聲譽鵲起的外交家顧維鈞為例,他在演講裡提到:「中國人不能夠放棄山東,正如基督教不能夠放棄耶路撒冷一樣。」打動了各國代表的心;又如另一名外交家王寵惠,一次宴會上被西方人挖苦中國婚姻,王寵惠笑著回:「你們是先把水燒開了再結婚,結婚之後水就冷下來了;我們是先結婚再把水燒開,所以夫妻感情在婚後會不斷地增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