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秘辛】 唐後期科舉 允許開後門
【科舉秘辛】 唐後期科舉 允許開後門
唐 吳武陵向 崔郾 推薦杜牧:
《唐摭言》卷六〈公薦〉載:
大和二年(西元828年),崔郾侍郎 既拜命於東都,試舉人。時 朝廷公卿 在長樂傳舍 宴送。 冠蓋之盛,罕有加也。
時 吳武陵 任太學博士,策蹇而至。郾聞其來,微訝之。及離席與言,謂郾曰:「君方為 天子求奇才,敢獻所益。」因出袖中書搢笏,郾讀之,乃杜牧所賦「阿房宮」,贊賞有加,杜牧於是登第。
註釋:
1. 吳武陵(西元?~西元835年),本名侃。信州(今江西上饒)人。唐元和二年(西元807年)進士,授官翰林院學士。杜牧二十三歲作阿房宮賦,獲太學博士吳武陵 贊賞推崇。禮部侍郎崔郾在東都主持考試,吳武陵力薦杜牧,並出示《阿房宮賦》。郾讀之,也贊賞有加,杜牧於是登第。
2. 崔郾(西元768~西元836年),字廣略。資質秀偉,神情重雅,人望而愛之,進士及第,授集賢殿校書郎,三升諫議大夫。唐敬宗即位,進 中書舍人,遷 禮部侍郎,出為虢州觀察使。歷鄂岳、浙西觀察,終檢校禮部尚書。
3. 杜牧(西元803年~西元852年),字牧之,號樊川,京兆萬年人(今陝西西安),生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卒於宣宗大中六年,享年五十歲。在家中排行十三,也被稱為杜十三,詩情豪邁,有類杜甫,亦稱「小杜」。杜牧和李商隱齊名,被後人稱之為「小李杜」。(李杜是指李白、杜甫。)
意譯:
唐文宗 大和二年,進士殿試 在 東都洛陽 舉行,皇上 諭令禮部侍郎 崔郾為主考官,考試 之前,當 崔郾 由 長安啟程 前往洛陽之時,朝廷公卿 在 長樂傳舍 宴送,參加的達官貴人很多,場面盛況空前。
此時 太學博士 吳武陵匆匆趕到。崔郾 聞吳武陵來,有些驚訝。到了離席時,吳武陵向崔郾說:「您正在 為 君王覓求人才,我向您推薦一位人才。」 即向崔郾推薦太學生杜牧及其所作《阿房宮賦》。崔郾看了杜牧的《阿房宮賦》也非常贊賞,杜牧於是登第。
評析:
唐代大詩人 杜牧,曾找名流 吳武陵推薦,武陵對主考官 崔郾說:「此人能當狀元」,主考官崔郾 看了杜牧的文章,也非常贊賞,但 表示前幾名 都已經內定。武陵說:「您如果不把杜牧列入前五名之內,您就不是我的朋友!」後來 杜牧 果然中了第五名。
唐代科舉考試,考慮到有些人,平常很有才氣,但臨場發揮不好,有的人考試考分雖高,但實際學問平凡的情況,允許應試士人,考試前將自己平時的文章,送給達官貴人或社會名流,以求他們的賞識。達官貴人,看到文章好的,就向考官打聲招呼,考官錄取時,便心裡有數,當時試卷 是 不糊名的。
這種寬鬆的制度 有利也有弊,推薦的人 多了,主考官 沒辦法,有時只好 根據推薦人的來頭,來決定 是否錄取和錄取名次了。
參考資料:
唐後期有個主考官 裴坦,他的兩個兒子,完全根據 送禮多少,來代 父親確定錄取名單。有一位和尚與裴坦是故交,看到這種情形很不滿。恰好和尚有個同鄉翁彥樞來應考,和尚問他希望考第幾名,彥樞說第八名就足夠了。和尚直奔裴府,對裴坦的兩個兒子教訓了一翻,然後說他有個老鄉翁彥樞,出身貧寒,但學問好,應給他第八名,果然翁彥樞中了第八名。
唐後期科舉,允許開後門,其初衷本是好意,後來出現不正當現象,只能說明任何一種制度,都很難盡善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