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29 16:48:19阿仙

特文轉貼-漢字的科學性和中國根文化基因

中國字的科學性和中國根文化基因

                                    

  中國駐德大使館  中國文化中心講座

 

教席  熊春錦先生

 

中華民族的根文化,她跟漢字的科學性是密切相聯繫的,今天主要討論的是“漢字的科學性和中國的根文化的基因”。

一、紀念老子誕辰2580周年

在偉大的思想家——老子2580年的誕辰日,我們借這個機會來緬懷這位偉大的聖人。

老子,是我們古代的哲學家、思想家和道家學派創始人。這一點,我們要把它確定下來。老子是繼伏羲創造易學文化(也就是易道文化以後)以及黃帝創立法道文化以後,在歷史進程的一個重大關鍵轉折期,把握住“軸心時代”的靈魂,以其無以倫比的大智大慧,承上啟下地創立了中華道

德根文化的德道文化巨系統。漢字的科學性和中國根文化基因

中國駐德大使館  中國文化中心 講座節選

 

熊春錦

 

中華民族的根文化,她跟漢字的科學性是密切相聯繫的,今天主要討論的是“漢字的科學性和中國的根文化的基因”。

一、紀念老子誕辰2580周年

在偉大的思想家——老子2580年的誕辰日,我們借這個機會來緬懷這位偉大的聖人。

老子,是我們古代的哲學家、思想家和道家學派創始人。這一點,我們要把它確定下來。老子是繼伏羲創造易學文化(也就是易道文化以後)以及黃帝創立法道文化以後,在歷史進程的一個重大關鍵轉折期,把握住“軸心時代”的靈魂,以其無以倫比的大智大慧,承上啟下地創立了中華道德根文化的德道文化巨系統。

 

老子的經典著作,主要是他的《德道經》。在帛書裡面,還保留著德篇在前、道篇在後代這種篇序,在漢代的時候才發生了篡改。八十一章五千餘言的特點,作為緬懷先聖,我們在這裡簡要地提示一下:它的特點,是超越時間、空間。裡面不涉及任何國家、任何地域、任何時間、任何民族,都一概不提及,表現了巨大的超越時間、空間性。其它經典,一般都要涉及到具體的人物、時間、社會、地點、空間;但是,老子五千言不具備這些因素,它超越了。第二個特點,是融三才妙道。所謂“三才妙道”,就是天、地、人這三個宇宙基本的大環節所有精華,老子把它們都融匯在五千言之中,彙集了宇宙真理,從宇宙大爆炸產生整個宇宙到人類誕生,以及人體內的DNA細胞結構,包括DNA,現代醫學發現了DNA,但是並沒有找到DNA雙螺旋結構中還有一個中軸,這個中軸是無形的,但老子卻觀察到了,而且給它命名。所以說,的確是彙集了宇宙的全部真理。

《易經》裡面是談的象、數、理、氣,然而在老子五千言中,他卻加又上了“一元”。所謂“一元”,這個“一”,是指的德;“元”,是指的道;然後,再加上象、數、理、氣,他提出了一個“大唯物論”。這個唯物論,比西方的唯物論廣大得多。為什麼呢?老子提出了一個“有物昆成,先天地生”,這就是道。他直接指明:道,也是物質。但是我們有很多的人,特別是前些年,在國內把老子思想當作是非物質的,是唯心的。實際上,他的五千言當中,都肯定:一切都是物質,只是存在有相和無相之分。可以看得到形象的物質,和看不到形象的物質,都應該歸納成一個整體的物。就像我們看電視一樣,能夠接觸到資訊,但是空間傳播著的這些全息資訊碼,是看不到的。看不到的轉換成看得到的,只不過是一個過程而已。

老子提出了“唯德辯證法”,在大唯物主義的框架下,提出了一個唯德辯證法,用德來衡量任何物質的變化、德能的多少、德的品質、德的能量的多少,來鑒別任何物質的演化和分析。所以,在他的五千言當中,始終將“德”放在剖析任何萬事萬物、任何事情的一個最高原則點上來進行分析,而沒有陷在陰陽裡面,也沒有陷在一分為二裡面,來進行討論。

而且,五千言還有個特點,就是老子自己命筆,親自書寫。我們知道,西方的《聖經》是由耶穌的徒弟們後來説明記錄的。因為在那個時代所有講經的人,都是講經說法,從來不自己寫,唯獨老子是親自動筆,寫下了自己的五千言。東方的佛陀也是這樣,那麼多的佛經,沒有一篇是佛陀自己動手寫的。唯獨中國的老子這位聖人,在函谷關親自命筆寫下了這洋洋灑灑、資訊高度濃縮的五千言。

這五千言,的確就是一種大智大慧的密集型的一種結晶。那就是高壓縮性的,就像我們電腦裡的檔一樣,打成一個壓縮包,只要會解碼,就能夠打開這個壓縮包,就可以從裡面解析出人類所有的知識,因為他論到了聖道妙語,也就是說聖人之治的方法。用聖人之治的方法論,對待自己的體內,使其產生生理的變化;對待自己的家庭,對待自己的工作,對待自己的單位,對待自己的國家、民族,老子運用了他的聖道妙語,來闡述了一個人類最佳的結晶。所以,其內涵是極其豐富,博大而精深。

近代有很多人討論到,老子的五千言《德道經》,是屬於萬經之王、百科全書;老子,也被稱為世界的哲學第一人,是中國哲學之父。因為五千言,按照西方分佈很細的目錄樹研究的情況來看,的確是涵蓋了天文、地理、人文、社會、自然、科技、軍事、倫理等各個學科,是一部哲理精微、意韻深遠、含天覆地、震爍古今的偉大經典。老子的思想,不但對我國古代根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兩千多年的文化思想發展承傳也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更對中華民族的再次復興,以及重新和平崛起,具有極其重大的現實意義。

所以,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裡,讓我們去共同緬懷這位偉大的古聖,去誦讀五千言,並且去實踐他在五千言裡面所隱藏的聖人之治的方法論。達到和實現“與聖人居,與聖人謀”的精神境界,共同去開創和諧、美好的世界,以道德共建地球新村的家園。所以,在正式講課前,我提議,大家還是集體誦讀一下雙一章。用我們的心聲,去紀念偉大的老子誕辰2580周年。

為了提高大家的興趣,我在這裡,請一個德國的家庭,由父母和他們的孩子,一起來帶著我們,共同誦讀一下雙一章,看一看老子的思想在德國這個哲學家的搖籃是如何受到民眾的歡迎。

這位小朋友五周歲,實際上他從三歲就開始會背誦了。他誦讀經典以後,就表現出來那種很文靜、很有文化素養的氣質。的確,中國的傳統道德文化很容易陶冶情操的,不僅對中國人有作用,同樣對西方所有人也具有這種作用的。

德國有個新聞機構調查了一下,在德國平均四個家庭就收藏了一本老子《德道經》。這個比例,我在國內強調過:一個西方的國家,這麼高度重視中國老子的書;而在中國,恐怕一千個家庭裡面也難找到一本老子《德道經》。這是一個很大的文化反差現象,我們自己認識自己的老子,還不如西方民眾對老子思想這麼重視,所以需要更好地提高我們本身對老子的認識,提高我們對老子根文化的認識。但是,要想學習老子五千言,首先要掌握一個方法論。所以,我們在研究中國的文字基因之前,先來討論一下老子告訴我們的方法。

二、老子唯德思想學習方式(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

老子唯德思想的兩種學習方式——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我們討論一下老子唯德思想的兩種學習方式。請大家參看下面的大腦圖,這樣比較形象一點。

老子在德篇第十章“知天下”當中,提出了一個聖人的境界,那就是:“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規於牖,以知天道”。那就是,足不出戶能知道天下之事,眼睛不看窗戶也能知天道。“其出也彌遠,其知也彌少”,他們的後天知識並不是太豐富,並沒有博覽群書,但他們的心胸當中卻裝著天下的知識。他們沒步行,兩條腿並沒有到天下各地走,但是卻能夠體會到世界各地各種資訊的各種反應。這就是一種聖人的境界、聖人的一種精神狀態。緊接著,在第11章“無為”當中,又提到了如何去實踐這個境界。他在談到人類的大智大慧以後,提到了:“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將欲取天下者恒無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所提出的這樣一個論點,我們該怎樣去解讀呢?這實際上是指出了人類學習真相的兩種途徑和方式。

 

為學日益的概念:

第一個,“為學者日益”。這個“益”字,就好像杯子裡的水,越裝越多,就漫出來了。“為學者日益,也就是說,往大腦皮層上不斷地灌輸後天的智識,這是一種不斷增加的一個本意,也就是通過後天智識不斷學習有為的積累,掌握前人總結的文化、知識和經驗。這個有為的學習,老子用了一個“益”字,用這一個字雙關意思地來概括他的思想。現在網上有害的東西太多了,有益的東西占的比例很少,但是老子就給我們規定了:一定要學習有益的東西,這樣才行。要選擇那些有利於在我們大腦皮層上、在大腦這些溝回上面,建立正覺、正念、正識的一些內容,那才是真正好的學習方法。

這一方法,雖然屬於外求法,向外邊求,學習前人的知識;但是,只要選擇對了方向,選擇好的內容學習,對進入後一步“聞道日損”還是有幫助的。因為它可以幫助克服自己的執著、妄想,把前人的經驗和別人的經驗借鑒過來,就能夠説明自己克服很多錯誤的思維方式,可以把線性思維調整到正確的位置上來。所學習的內容,實際全部都是儲存在大腦皮層溝回裡邊,面積很大,都儲存在這裡面。

“知識”,2500年前的古人都是把它稱之為“智識”。後天的“知”,叫“知識”。後來,又加了個“日”,叫“智識”。智識如果堆得過多,雜亂無章,那麼它就可能抑制大腦的質層,也就是把這個表層揭開了以後,質層裡面的東西向外透發,有害的內容能夠遮罩大腦質層裡面的慧識外顯。慧識,實際上她是藏在這個地方,藏在這些質性裡面。這個智識、後天學習的知識,基本上都在皮層上面以及這些溝回裡面。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聞道日損的概念:

“聞道日損”,是個什麼概念呢?“聞道日損”,就是說知道自己要去實踐道以後,就要注意去“損”。這個“損”,與前邊的“益”是相對的,古人用字,一定要一個字一個字地摳。你不摳,你認為是一句話代表一個意思,其實不是,每個字都代表豐富的意思。這個“損”,就是減少之意。減少什麼東西呢?我們有很多學者沒有讀懂老子的意思,有人甚至這樣說:什麼也不要幹了,一天到晚關在家裡就行了。結果是越關越傻,說起來自己是在那裡閉關修道,修道半天還不如一個常人。在社會上看見漂亮姑娘,心就動了;看了人家誰有錢,自己手也就癢癢了,根本坐不住。坐著那裡,強行把惡念壓住,壓的是假的,因為並沒有把正的東西樹起來,沒有把這個應該“損”的東西真正地減下去。

在修身進道的實踐當中,老子就發現這一問題,所以就指出了:一定要逐步地去減少我們後天堆積的智識當中的有害部份、無用部份,這就是減少大腦皮層無用和錯誤的資訊。因為我們從小到大,從3歲開始直至進入到後天智識的全面發展時期,經過了7歲到16歲的過度階段,到了16歲以後智識就開始定型了。大腦所裝入的知識,可以說是亂七八糟的東西,各種資訊都有,好的、壞的東西都有。

“損”,就是要求自己把壞的東西“損”掉,把錯誤的東西要清理掉。這個“損”的道理,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玩電腦的原理。電腦用的時間長了,不就有以下這種現象嗎?速度變慢了,開機等半天,怎麼轉不動了?哦,是硬碟需要整理了。為什麼呢?因為檔放得太亂了。在硬碟的各個區,擺放得雜亂無章,這個時候就要進行硬碟整理。給它一個命令,進行硬碟整理以後,它就很快將經常用的檔調到最前面,不經常用的放在最後端,那麼空間就騰出來了,中間的空位置也把它挪出來了,這時候硬碟的空間就擴大了,運行速度也就快了。

這跟老子提出來的“為道者日損的原理是一模一樣的。

就是說,在大腦皮層也要有一個主動學習和整理的過程,所以古人就強調反省,吾日三省吾身,孔夫子也強調過這一點。我們經常從電腦裡邊存一些網路檔或自己寫的檔,最後很多檔就形成了垃圾。點一個命令以後,把這些垃圾刪除掉,空間則又變大了。空間變大以後,裡面的東西就可以透出來了。如果大腦裡面,被上面、前面的東西籠罩得很厚,深層次的慧識就出不來。所以,老子就提出了一個“為道日損”,要進行清理,讓大腦皮層把這個空間充分地展開,使大腦皮層裡面那個質層當中的慧識透發出來。

西方人講的直覺、靈感,只是點狀透發、線狀透發、火星閃現。但是,老子以及我們的祖先,他們是主張全面開發,把自己的大腦皮層開一個大門,讓自己的先天慧識長期保持與後天智識良好進行溝通,這就是大慧,遠遠超越了西方那個所謂直覺、靈感來進行科學創造。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人在16世紀之前科學發明創造能遠遠超越西方幾個世紀之久的重要原因。所以,我們能夠把老子的這種學習方掌握好了以後,就是在掌握生命之道。

這個“損”的方法,基本上不離三條。怎麼去調整呢?因為慧性是與生俱來的,每個人都有慧,都有先天的慧性能量,都具備圖文思維能力。就像佛經上講的,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有道性。只是被遮罩了,沒有將其解放出來。

老子提出的這個“損”的思想和“損”的方法,我們在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的時候,一定要把它掌握好。

第一點,就是要求我們平時制約自己,唯讀那些具備德性而又利於我們建立正覺、正念、正識的書。雜書、亂書、淫書、穢書,都不要去看。因為一看,這些資訊就傳達到了大腦皮層,就會像病毒一樣,不僅佔有空間,而且還把其它的記憶給破壞掉,跟電腦原理差不多。所以,就要求我們讀善書,讀有益的書,唯讀對後天建立正確觀念有益的書,確立智慧的善、正、德品質。避免那些有害無益的資訊、雜亂無章的資訊,雜亂無章地儲存在我們的大腦皮層,從而產生一些類似電腦病毒的反應。

第二個方法,就是要學會主動自覺地整理大腦皮層。因為老子也提出了一個思想:“我恒有三寶之:一曰慈,二曰檢,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後期,人們把這個“檢”字給改了,實際上老子用此字的本意就是檢查的意思,是要我們天天自我檢查、自我反省、自我懺悔,去找自己心靈當中缺乏的那份感恩心,缺乏的那份博愛、慈愛心,缺乏的那份仁愛之心。因為前面提到的“慈”,主要是指的愛。因為慈愛能夠給人們以勇氣和力量,敢於剖析自己。四川大地震中,有一個母親抱著自己吃奶的孩子,在廢墟裡面她勉強支撐著,讓孩子把自己的乳汁吮吸完了以後,就把自己的手指咬斷,用自己的血來餵養這個孩子,以期延續嬰兒的生命。這是一種偉大的愛。初看起來是母愛,但實際上是一種慈愛在母子之間的關係,因為只有具備了這種“慈”,有了這種愛,才能具備這種大愛,具備一種舍已忘生的勇氣。把愛施與給別人,把死亡留給自己。這個“檢”,就是每天都要主動去進行自我批評和分析。現在的人都不願意自我分析,因為都覺得自己是“老子天下第一”,都成了“老子”,那誰還敢說自己?中國有句俗話:軟的不如硬的,硬的不如混的,混的不如不要命的。不要命,直接就是老大,變得越來越不講道理。

實際上,古代首先是講究自我批評的,要對自己進行分析。按照唯德的標準,來分析自己,省己遷善,改過遷善,悔過懺悔,找自己的不是。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在睡之前都要想一想:今天,哪些地方對不起別人。先要想對不起別人,然後再想別人對不起自己。別人做得不好,自己還要反思:是我自己做得不好,我還要感謝對方,對不起,我努力改變自己,使我做得更好。去化腐朽為神奇,這才是正確的反省和“二曰檢”。通過這樣的回憶,就是不斷在大腦皮層進行有序化整理。好的、善的,都留下來;錯誤的,清理出去,丟了它。

甚至道家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回嬰憶望”。什麼叫“回嬰憶望”?就是哪怕都70歲了,也要從70歲開始,回憶到60歲這樣一個區間,把這十年的錯誤全部清理得乾乾淨淨,那麼大腦就基本上清空了這個空間;然後,又回到50歲,然後再回到40歲,然後繼續回溯到30歲。這樣區間性逐步地回到嬰兒時期,這就叫“回嬰憶望”。實際上,如果大腦皮層真正整理好了,把一生當中殺、盜、邪、淫方面的錯誤,全部都從大腦皮層清理出去了,當處在這樣一個情形,回溯到3歲左右的時候,可能在自己的眼前就會出現光明,回到未出生之前的真面目的環境之中。這是道學思想所強調的,一定要把握好這個“檢”。“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等到損無可損的時候,那就進入到無為了。無為裡面,就可以高度地符合自己的道、自己的德,去幹自己的事了。沒有任何的精神負擔,就不可能有任何的障礙,所謂的障礙就不會產生了。

所以,我們在學習老子思想時,要把這一個方法論中的方法牢牢地把握住。最起碼,再忙也要三天反省一次。現在的人都忙於生活,每天三省吾身根本做不到,起碼要能夠保持三天反省一次,最好不能超過七天。為什麼不能超過七天?西方《聖經》裡面就談到了,上帝是用七天創造了世界。這個“七”是先天之數,超過七天這個先天之數就固定下來了,先天的變化就過了一半了。搶在七天之內反省檢查自己的錯誤,則沒有固化。一旦超過七天的先天之數,那就能夠轉化為後天的記憶儲存。這個就像電腦裡邊暫存檔案和永存性檔一樣,千萬不要讓它轉換成了存檔檔,而只能讓它處於暫存檔案的狀態,要及時把錯誤的東西清理出去。

第三個方法,就是在你的生活當中,在對待你自己、對待你的愛人、對待你的孩子、對待你的父母、對待你的同事、對待你的領導、對待社會的朋友、對待這個民族中,要主動去減少自己的私心,磨礪自己的大腦和心靈,不要背那麼多包袱,就像老子所說的“少私寡欲”。這個“少私”,並不是絕對地無私,你的東西都給別人,那就成傻子了。“少私寡欲”,就是說,一定要在生理允許值界限範圍之內,不要超越它。像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他們打獵從來不多打一點,就是信守了“少私寡欲”,不儲存。現在的人太愛儲存了,有了資本還要積攢,不停地去滿足後天的欲望、貪心,沒有制約,自己沒有能力達到的,也拼命地去爭。實際上,也是違反了大腦皮層的功能,過度地堆積了後天的一些東西,要克制自己的貪欲和私心,要去減少這個私心,要注意斷妄想,去執著,把這個執著心逐步地減少。

對於這個“為學日益”的原則,我們在瞭解的時候,大家都有個特點,就是老子所說的“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本來道就是個○、德就是一,非常簡單;但人們就是掌握不了,運用不了。為什麼呢?因為有後天的智能。後天智能,它是越多越好,它跟道的本性是相反的。“民甚好解”,大家都喜歡弄得清楚明白以後再去實踐,既然“好解”,那就要掌握一個正確的範圍,一定要正解,不要錯解。一旦錯解了,那就誤人、誤已、害人。

我看了一下文化革命期間國家出版的一些關於解讀老子、解讀孔子的書,看完真是頭都十倍大。為什麼呢?因為在胡說八道,自己沒有讀懂,連古文都沒有瞭解清楚,就敢寫,把那些觀點都堆在上面,而且還能被稱為教授,成為大師級一樣的人物,既不對自己負責,也不對別人負責,可以說對整個民族都不負責任,對世人都不負責任,那都是在造孽。實際上,可以說,“民甚好解”,對此要善加引導。我們對自己想多瞭解一下的多知心,也要善於制約,一定要正解,掌握正確的。

因為五千言當中,老子在這個方面談了很多。他說:“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後天的知識真正掌握太多了,那並不是真正的博學,只是後天的智識。有人曾問愛因斯坦一個公式,他說,這個公式我不知道。人家說,您這麼偉大的科學家不知道這樣的公式?愛因斯坦說:字典上有的,我為什麼要記它?他的思維方式跟常人就不同。既有的知識,根本不去記在大腦之中,免得占了自己大腦的面積,充滿了大腦的房間,那是垃圾。要用的話,隨時可以翻一下書去瞭解,為什麼要動這個腦筋去記下來呢?但是,看我們現在的教育方法,就是要把所有的原理公式都牢牢地記在大腦裡邊,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其實,學也沒用,沒什麼用,我們回憶一下大學裡面、中學裡面所學過的東西,我們現在有用的又有多少?所以愛因斯坦也說過:所謂的學問,就是把在學校裡面學的全部忘掉了以後,剩下的那一部份才是有用的。要求把那些學的東西全部忘掉,很多都是後天知識裡邊的分析,前人的經驗都可以信手拈來就可以找到的,而真正需要推動的是發明創造,是科學頭腦,是大腦深層次的慧性。所以,愛因斯坦他的這些思想和老子的思想是不謀而合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真正的“博者”、大慧者,他們並不糾纏在後天智識所知的狹小範圍之內。“少則得,多則惑”,後天的智識比較精煉、比較少的時候,就容易得到靈感、直覺、大慧。要是堆積過多,就會迷惑,這時那樣說,那時那樣說,國內有很多報紙,今天說吃雞蛋有利,明天說吃雞蛋容易引起膽固醇,後天又說現在的人造雞蛋都是化學品,千萬吃不得,把觀眾忽悠得暈來暈去的,不知道吃好還是不吃好。一種新藥品拿出來,也吹得滿天都是,哪怕人家反駁他,他又再反駁,把觀眾都忽悠得東南西北都不知道,實際上也就是“多則惑”,因為各種知識充斥了市場,而沒有真正地開發和啟發每個人自己的心靈大腦質層的直覺的靈感當中去。

老子也說了:“甚愛必大廢,多藏必厚亡”。要是偏愛某一樣東西,就要花費更多的精氣神,來保存熟悉它。要是大腦皮層上儲藏很多無用的東西卻從來不整理,就會因為堆得過厚而亡失了自己的先天慧性。

“善者不多,多者不善”,“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在我們大腦深層的慧性和後天智識之間是一個母子關係,實際上是先天的大慧產生了後天的智慧。人的進化,思維進化和思維形成、智慧形成的這個過程是這樣,像西方故事當中,伊甸園裡的人在伊甸園中的時候,沒有後天的智慧,無憂無慮,無私無欲,無妄想,無執著;正是因為吃了智能之果,後天的智能生髮起來了,那就丟失了為無的慧性,失去了“居住”在這個先天環境的資格和能力,必須要主動地離開,進入後天智慧文明的時期。

人類在歷史上,的確經歷了這樣一個演化過程,知道了這對母子關係,老子就強調了要“復守其母”,要牢牢記住開發自己的先天慧性,保護自己的創造力,別把自己陷在外在的知識海洋裡,陷在裡邊就沒有辦法再重新出來。

“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以及“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特別是老子還提出了:“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這三者之間的辯證關係,因為後天知識就是白境,先天的知識就是黑境。“知其白,守其黑”,這個“知其白”的這個“白”,就是要守正,正覺、正識、正念;“黑”,就是指的潛藏的大腦的慧性圖文思維能力和藏識庫中的真知。要讓這種方法作為學習的方式、原則,終身去信守。

“為天下式,恒德不貮”。不要離開德的原則,不要分崩離析,“德不貮,複歸於無極”,那就是能夠回到大智大慧的狀態。這些原則,都是抑智開慧、進入大慧大智的原則,是實現老子的絕學無憂的階梯。老子的五千言,就是提出了無出其右的絕學。這部絕學,如果想超越它,現代人可能還都不具備這種智慧,它結構太嚴謹了,特別是看了我們校訂的《德道經》以後,裡面的內容,那的確可以感受到老子的大智慧,而我們只能像小螞蟻一樣仰視。我們的先天慧識、後天的智慧,都遠遠達不到他那樣一種狀態。

三、漢字科學性的五個表現方面

這次國內兩會期間,反應出了一個資訊,那就是:我們國家開始重視國學了,重視道德根文化復興了,其中包括文字,對簡化字提出了還應該回到繁體字上來,因為五十年代進行了漢字的簡化,違背了漢字的藝術性和科學性,這是有道理的。雖然在這次會議上,兩方辯論得不相上下,反對方也略占上風,但是給我們傳遞了資訊,就是道德根文化復興的洪流已經勢不可擋,逐步地在向前推動著。我相信,在今後國家主持的會議上,這一類問題的解決是可以實現的,因為的確簡化字給人類精神文明的教化起到了壞作用。十年內逐漸回復正體字的提議,向我們透露出一個明確的資訊。隨著國家對道德文化建設的重視,我們已經按照“反也者道之動”的自然規律,踏上了重返人類道德高峰的里程。漢字將繼續以與社會道德風貌相適應的字體字形,記錄這一複返過程。

漢字的科學性,實際上有五個方面。

1.漢字的道德內涵

漢字反應的是造字時的道德風貌,是造字初始的道德風貌、人的道德品格、道德能量分佈的情況在人們心靈當中的一種直接反應的記錄;再一個,就是反應了社會的發展狀況以及社會的經濟;文化活動的現象、文化思潮的一些特點,實際上都在這個文字裡面,在文字裡面就有反映。我們現在有誰知道“文字”是什麼意思?有沒有同學來解釋一下這個“文字”的意思。我們現在知不知道“文字”是什麼意思?能解釋一下“文字”這兩個字什麼意思嗎?有同學認為:文字的“文”,原義是人類在當時古代的活動當中記錄自己的一些歷史也好、事件也好,實際上是指圖案的意思。比如說,刻在鼎上面的這些圖案,慢慢轉化為中國以前的甲骨文,這是指“文”;而“字”,它原義是指後代,這個字從原始造字的時候,上面的“宀”是屋頂,下面的“子”是孩子,實際上是指的家庭裡的後代。也就是說,對一些事物的記憶,把它記載下來的時候,這也算是自己的後代。就是說,這個字的原義逐步從後代就衍生為我們對某些東西記載所需要留下的痕跡,就被理解為現在的含義,就是“文字”。這樣理解也是對的,但是在這個基礎上還可以延伸,再擴展一下就更容易全面掌握它。“文”在古代,第一是指的畫圖;第二,是用象形的脈絡、紋路、紋路的紋、象形的脈絡來描述;“字”,它含的意思就比較廣。在這個基礎之上,然後延伸出來的多種方法。像甲骨文,我們還是根據具體字來分析,比較有意思。

“道”字的演化:

“道”字,從甲骨文、鐘鼎文、大篆、小篆、繁體到簡體,最早期的“道”,中間下面是人的頭部,頭的上方是一個氣路象意符,幾條脈絡與天相通。四邊週邊的幾筆,象徵四通八達。會意:人通過頭頂的氣路,與自然相感格,四通八達,毫無滯礙,明明白白。天人合一的狀態,就是道。

 

第三只眼睛開了以後,就可以看得到,中間一根柱子,外面像DNA的雙螺旋一樣,直通天上。當能夠保持與大道相通、與天相連,源源不絕獲得天德的能量滋養自己的肉體和身心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會處在道之中;而且,這種能量還可以向四周散發,幫助四周的人,使這些人能夠輕虛起來,飄起來。人們的精神都飄飄然然的,帶來愉悅、快樂,這是甲骨文所表達的“道”的意思。這反應出當時人們的慧識處在一種全開放的狀態,能夠觀察到,能夠望到,所以就很容易創造這樣一個字型。

到了鐘鼎文時期,“道”字的變化就表明人類這個天眼已經開始逐漸關閉了,大量的能量都不具備了。字形中間是“ ”,是一個規範性的人,然後四通八達,表現出了充分的禮儀,進入了禮治時代,那的確要恭恭敬敬做人,把腰躬下來,謙虛一點,對別人尊重一點,那麼自己的四面才能四通八達,不會有障礙。如果像現在簡體的“人”,把兩手一背、兩腿一叉,這樣傲氣做人的話,就會沒朋友。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若要走過去,就拿買路財。這種結構的“人”,與古代禮治時期恭恭敬敬的那個“ ”有天壤之別,反映了人的精神變化和離道失德的狀態。當能夠真正恭恭敬敬對待萬事萬物的時候,那就是個有道之人,並且自己的生活、工作都會四通八達,朋友遍天下。

到了大篆時期,“道”字又發生了變化,中間下面這個地方是“首”。“首”,代表人的頭面部和梳理過的頭髮。頭上的三豎,表達頭頂之上三縷氣流,冉冉而上與天相通。就表明還是要與天相連,要把自己的天門敞開,獲得天德的能量,那麼自身的能量場才能擴展開來,影響和幫助別人,這是在大篆裡面反映出來的“道”的含義。

到了小篆的時候,“辵”,即忽行忽止之意。那就是要動了,要開始走路了,光是在那裡與天相通還不行。為什麼要走呢?因為人們聽不進了,聽大道的道理已經聽不進了,甚至是“大笑之”。“下士聞道,大笑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這就需要這個有道的人,要邁開雙腿,走到百姓中間去弘揚,去宣揚、勸導。講明這個“道”,讓別人去遵從,這就是這個時期“道”的含義。

像現在很多人,若勸說他們要服從大道,遵從大道,大道規律是一個最高的規律,違背了就會失敗,他們根本不相信,認為我又不信命,我有本事我就行。根本聽不進。但是,通過我們的行動,具體去推動,那麼對道認識的人就會逐步地增多。當然現在是這樣,實際上古代也是這樣。像孔子困于陳蔡,在樹下面都餓得有氣無力了,幾個弟子都吵起來了,他不就是在行道嘛,想把自己的仁德思想、禮治的思想推行到六國當中去,去遊說六國。但是,那個時候人們已經離道失德了,最高利益是國家的權力,各自為政,爭奪利和名,這個時候想去推動,雖然邁開了雙腳,進入到了六個國家去遊說,但可惜卻推行不動。這是小篆時期的這個“道”的含義。

到了繁體字時期,我們就可以看到“道”字的變化就更加激烈。繁體“道”字,“辶”裡面是個“首”。

現代人是以大腦的判斷作為道的真理,不跟天相連了,而是以自我為主,以後天的智識為最高判斷標準,也不經自己的心問一問是不是這樣,就僅憑自己的頭來做出判斷,這是現代的一種解釋。

在秦漢和唐時期,這個“道”,一道陽爻“丷”,再加一個自己的“自”,還有“辶”,意思是要服從“一”,根據“一”,根據《易經》的原理、預測,來找到自己的路。看上面兩點“丷”,拉開一點就成了個陰爻;下面一橫,就是個陽爻,代表了陰卦和陽卦組合,不停地組合就形成了64卦。這裡面含著人生的許多道理,所以到現在,很多老百姓就喜歡去求籤問卦,實際上就沿自於這種外求的方式,自己都已經不再主動去跟天相通來開發自己的大慧,而依賴於別人的幫助,依賴於方法的運用。

比如說前些年的簡化字,最後沒有推行起來,幸好沒有推行。最後把“道”的這個“首”旁,簡化成了一把“刀”子,寫成了“辺”,拿著刀子走遍天下,就像武打小說裡邊寫的:武林高手第一,看誰能與我爭鋒,這就是我的“辺”,拿著一把刀子就能殺遍天下。所以說,這個“辺”就太離譜了,非常危險,幸虧給取締了。實際上,取締的時候我們應該反思,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辺”?根據這六種情況一分析,就可以知道,還是人們體內的精神食糧很匱乏,不知道什麼叫“道”,不知道什麼叫“德”了。離道失德,失去做人的標準,失去了精神品格的規範,就必定離開大道愈加遙遠了。

“德”字的演化:

 

 

這是個標準型的“德”字,是繁體字的“德”。它的雙人旁“亻”是代表眾人,“十”是代表十種善行、十種上善的行為,它裡邊含有很多的內容,還有四種行為準則:不符合道的,不能去聽;不符合道的,不能看,;不符合道的,不能去行動;而且還要一心去做到。為什麼要“一心”呢?因為人有三心,中國有句成語:三心二意,人的確有三個心神、兩個意神。這三個心,一個叫真我心,叫做真信之心;一個是陽我心,那叫正覺之心;還有一個陰我心,稱之為識神之心,就是陰我之心。這三個心誰長期在當家呢?是後天的智識陰我心在當家。它本來是臣子,但是在智慧文明教育下它卻篡奪了帝位,把真我這個皇帝長期趕到後宮去了,主宰你人們的一生。可以說,很少有人能把自己的真我之心請到君主之位上來坐鎮,陽我心長期跟陰我心在互爭,陰我心就是不讓位。因為陰我心負責指揮的前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它在具體負責。不花大力氣,它根本不讓,陽我心是柔弱不爭,解決不了陰我心的問題。所以,這個三心二意都是存在的,具體就是一個陽意、一個陰意,實際上背後還有一個真意,也是三個。這裡,我們就不再深談。但是,如果按照這十種善行,並且恪守四項行為原則,並且一心去做到,心裡裝著博愛、裝著眾生而愛的這樣一種思想,就是有德。

 

 

到了鐘鼎文時期,人心起來了,後天的陰我心智識起來了,就開始出現“心”了,這個“心”字就出來了,人心起來以後,就要用先天的慧識,來制約後天人心,規範私心貪欲。正確為眾生去服務以及行動,才符合德。

到了大篆時期,就更加下滑了,直心是道,一顆直心、一條直腸子,別轉彎抹角,拈量來拈量去,在肚子裡轉十八道彎,這可能得罪人、得罪領導、得罪鄰居了。要考慮非常非常周全,才能去表達,而表達得也不好。實際上,合符德的是直心腸,需要直接表達自己的心,而不能遮遮掩掩、藏藏躲躲,把壞的東西藏在後邊,蠱惑騙人。現在商家都這樣,騙一回是一回,騙了你就倒楣,就是這樣去拐著彎害人。就像春節聯歡晚會那個小品《忽悠》一樣,人家本來兩條腿好好的,還把人家忽悠來買對拐棍。買了拐棍,還要買那個殘疾人坐的輪椅,結果把人忽悠到床上躺著了,以說明他有本事。實際上,都是違反德的原則的。

在小篆時期,這個“德”,基本上已經接近了要規範後天的行為,需要有十四種品行和原則。

簡體字“ ”,就過於簡單了,只剩下“一”和“心”。這個“一”和“心”的表意就不清楚,含意就難以說明了。現代人一個“心”是什麼樣的呢?那就是“髒心”。“心臟”,是心臟(zāng),都是陰我心在主事。要單純去寫這個“一心”的話,那麼就是指的陰我心就是德了,如果每個人按照自己的主觀意識,利己為官去辦事,這樣算符合德的話,那就更糟了。

有心之“愛”與無心之“愛”:

 

 

從現在的簡體字,我們可以看出文化的滑坡。比如這個“愛”字,現在簡寫“愛”把中間的“心”就去掉了。不用“心”,那就只向錢看了,權就變成了利了,願者上鉤,只要有錢。網路上,那些富翁出幾十萬元選美、選老婆。即使選出來,過不了三年五載,熱情過去以後,那可能就要換老婆了。為什麼?因為他沒“愛”嘛,他沒有“心”,缺乏“心”的奉獻,只有佔有欲。被愛的小姑娘一方只有索取,隨時隨地地盯著老公的口袋裡,怎麼樣把他的錢轉到自己戶頭上來存起來,這就叫“愛”了。這種“愛”,不是永恆的,是自私的。所以,這樣沒有規範性地亂把字簡化了,所帶來的惡果是很大的。

“進”入“佳”境與“進”入枯“井”:

 


圖片1

 

比如,這個前進的“進”簡化為“進”字,大家一看,不去想沒關係,一想就好可怕。向前、向前、向前“進”,一看掉“井”裡去了。原來的“進”,本來是向最好的方向發展的,那就叫“進”。結果一改,成了到枯“井”裡面呆著。這個“進”,不就是搞反了嗎?完全違背了我們祖先創造優美漢字的本意和靈魂。

有“親”不“見”,“親”孝成空:

 

 

親人的“親”,也是這樣。為什麼現在孝道這麼不行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從文字改革上來說,原來有個“見”字才叫“親”。我們早上起來,問爸爸媽媽你們好嗎?我上班去了。打個招呼,見這個面。現在人不見父母面,打個電話:你們好不好?天氣涼了不用去了。總見不到你怎麼盡孝,“親”人不“親”,所以孝道已經沒有了。如果說這個“親”和這個“孝”之間,真正有這個“見”,人與人之間實際上一見面,就有能量的交流。父母慈悲的力量就能傳遞給你,而不是通過電話去傳遞,不是通過書信去傳遞。你要去見,一見面,兩個人能量的相融碰撞。原有的這一點“見”面,那個心靈的震撼,跟寫封信和通電話完全是不一樣的。

“壩”、“壩”有別,終非寶“貝”: 

 

“壩”——“壩”,變化也是很可怕的。只要這樣一看,修成大“壩”是寶“貝”,唯獨中國愛修大壩。它所造成的惡果,我在講老子“上善治水”的時候就分析過四川的情況。這個大壩修得害人。為什麼呢?本來黃河是中國的一條大靜脈,長江是中國的一條大動脈,這就是氣,這個風水格局是得天獨厚的格局。我是搞醫的,現在的風水格局,我一看,這些人真膽大,在自己的主動脈上夾一個夾子,然後再在主靜脈上面也夾一個夾子攔起來,你說我們國家能不災難重重嗎?自然災害也就接踵而至。原來只是修了一個三門峽大壩,現在在長江又搞一個大壩,不知道古人造字的厲害性,“壩”那是“霸氣”,因為截斷了氣流。結果修起來怎麼樣呢?前年,重慶請我去講課,那簡直叫蒸籠,43℃,溫度急劇地上升,山上的竹子和草全部都枯死了。那麼大個水庫就在旁邊,但它就是乾旱。而且,處在高發地震帶。中國的地震區有條脈,在那個上面也修了很多壩,結果那邊重量一起來,也加重那個板塊成了蹺蹺板,怎麼能不發生大地震呢?肯定要發生的。

所以說,古人的智慧遠遠地要高於現在人的。為什麼?他們是在天人合一的狀態下發明的文字。

我在西方講學,整體觀察過歐洲的風水脈絡,。我到過阿爾卑斯山脈,就花了一整天的時間,在這條路上跑了一天。

我發現,這一山脈像是阿爾卑斯山脈的心臟。大家看見沒有?像不像個心臟?敏感的人能看到、感覺到它的搏動,有一股能量在跳動。我就在它的心臟的冠狀動脈上。我發現,人們和自然真的很和諧。為什麼和諧呢?沒有任何人在這個河上修一條壩,沒有為自己村莊的利益、局部的利益而去破壞整個河流的氣流。這個水和氣關係是太密切了,阻斷它,遭殃的是下方,而自己這一方的氣流也轉不動了。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自己也會出問題,下面就會更遭殃了。那西方為什麼能夠保持得這麼好呢?基本上是有健全的法律在制約著人們。現在,我們有些地方人們還真是損害的是生命,損害的是我們自身的利益。

“心”字的演變:

大帥 2010-03-30 08:46:57

看到文中一段.讓我不禁汗涔涔下--------

在德國平均四個家庭就收藏了一本老子《德道

經》。這個比例,我在國內強調過:一個西方的國

家,這麼高度重視中國老子的書;而在中國,恐怕一

千個家庭裡面也難找到一本老子《德道經》。這是一

個很大的文化反差現象,我們自己認識自己的老子,

還不如西方民眾對老子思想這麼重視,所以需要更好

地提高我們本身對老子的認識,提高我們對老子根文

化的認識。

我們台灣時在要痛自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