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17 00:01:15張一鼎 Yiiding Chang
彌勒菩薩的故事
彌勒菩薩的故事 慈心三昧
彌勒︵Maitreya︶,梵語梅怛麗,菩薩之姓也,中文譯曰慈氏。 彌勒菩薩的名字叫阿逸多,譯成中文叫「無能勝」。所以彌勒菩薩的姓、名連起來,譯成中文,就叫做「慈無能勝」。此乃表示彌勒菩薩的慈心,非常殊勝,沒有一位菩薩能勝過他。
彌勒菩薩,多生累劫以來,不論為國王身、大臣身、或為比丘身等,皆常號彌勒︵慈氏︶,甚至到他成佛時,佛號亦為彌勒,是有其因緣的:
在過去無量劫時,於此閻浮提,適值弗沙佛出世。當時,有一大國王,名曇摩留支,中文譯曰法愛王,統領八萬四千小國、六萬山川、八十億所聚落。在其管轄的諸小國中,有一小國王,名叫波塞奇。弗沙佛,就是在此國中化導有情。波塞奇王和他的大臣、百姓等,皆是信佛虔誠的居士,對佛及眾僧的供養,非常的盡心盡力。
波塞奇王,晨晚必向佛問安、請法,是以輪到他去晉獻法愛王時,都沒空前往。如此一段時日下來,法愛王久無波塞奇之音信,心生疑怪,便派使者,前往責問:
「波塞奇王!我們的大王說:近來都沒有您的消息,也不見您的貢品,實在有失為人臣子的義務,您是不是有二心,想謀叛大王呀?」
波塞奇王,知道自己理虧,但又不知如何回答,便將使者安頓好,再遣婇女,以上好菜餚款待。自己急至弗沙佛前,向佛陀請示,應難之法。
弗沙佛慈音和雅地對波塞奇說: 「王!不用憂慮,你只要對使者老實地說:今有佛出世,在我國內,吾等臣子,朝夕給事、供養,是以無暇晉見大王,但請大王諒解。」
波塞奇回到王宮後,便如是這般地將話轉述給使者聽。
使者回國,便一五一十地回稟。法愛王聽了使者的報告,不由得雷霆大發,諸臣亦在旁搧火,皆言波塞奇傲慢無禮、目中無人,應該派兵前往討伐,將其一舉殲滅。
盛怒下的法愛王,即與諸臣,率兵前往攻打。
波塞奇王,由哨兵那兒,飛鴿得到消息,心中非常恐懼,又去向佛陀請示。
「王!無憂!但去晉見大王,照上次的話,再說一遍即可。」佛說。
波塞奇與侍臣等,趕到邊境,對大王禮問後,垂手站在一旁。
法愛王,冷冷地看了波塞奇一眼,隨即不高興的責問他:
「你是不是有什麼靠山!為什麼這麼怠慢,不再朝覲了?」
「大王!請息怒!這個世界上,要逢佛出世,是很難的,要一睹佛面更難。現今有佛號弗沙,正在敝國內,化導群生,開迷啟悟。我等認為機會難得,朝夕供養佛及僧眾,聽佛說法,得莫大法喜,是以未去大王那兒請安。」波塞奇恭恭敬敬地說。
「你沒空來看我,也就罷了,為何連晉貢的禮品也沒空獻來?」大王嘲諷地問道。
「大王!佛陀座下有諸大比丘聲聞弟子,戒德清淨,是世間的大福田,是以我的臣民,皆競相捨己所有,用以供佛及僧眾,所以沒有多餘的財寶,可以拿去給大王當貢禮,尚請大王原諒!」波塞奇老實地回答。
法愛王聽了波塞奇的話,對佛陀不禁生起了強烈的好奇心。心想:佛陀究竟是何方神聖?可以讓此國人民,如此發心供養?便對波塞奇說:
「好吧!待我見了佛以後,再定你的罪!」
法愛王,在群臣簇擁之下,浩浩蕩蕩地向佛所前進。這時,法愛王遠遠地就看到比丘、眾人圍繞著佛坐,如眾星拱月般,個個寂靜沉默,端坐入定。其中有一比丘,入慈三昧定,放出金色的光明,如大火般的明亮。
目睹此祥和光明的景象,法愛王的傲心、瞋火,熄了一半。向佛問訊作禮後,便問佛說:「世尊!我進來的時候,看到有位比丘,周身放大光明,倍於他人,不知此比丘,入何等定,光耀如是?」
「此比丘,入慈等定,是以光耀如是。」佛說。
法愛王聞後,心中倍生欽敬,不由心中默默發願:
「入此慈定,竟是如此光明,巍巍殊勝,我亦當修習此慈心三昧。」
心中發完如是願後,法愛王瞋恨的心,已煙消雲散,心意變的非常柔和,志慕慈定,再無害心。並且恭敬地請佛及比丘僧,到他的國家,接受他的供養,佛陀默然慈允。
那時的法愛王,就是現在的彌勒菩薩啊!彌勒發此慈心始於那時,從此以後,多生累劫以來,即常修此慈定,以自調伏,念念中常修六波羅蜜,念念中離分別、離我、離我所,常在廣大的慈心三昧中,觀照一切的眾生,慈光普照,解憂除惱。
彌勒菩薩,由於累劫以來,勤於修持慈心三昧,故今世於釋迦牟尼佛座下出家後,亦曾向文佛問過:
「世尊!菩薩行者,當如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中,不費什麼工夫,即能以安樂無倦的方式,得以速證廣大佛法?一位行者又如何能於生死中,不受眾苦之逼迫,而於佛法處,速得圓滿?」
佛說:「善哉!彌勒!汝具慈心,能代眾生問這麼好的問題,我即教汝等如何修慈心三昧:
若有菩薩,為求菩提,而修諸行,願常安樂者,應修慈心,以自調伏;於念念中,常修六波羅蜜,如此便能速得諸忍地、速得圓滿無上正覺;盡未來際,常住安樂,並能除滅一切眾生無始之業障。
凡修學慈心之行者,若有眾生,來其處所,行違逆、迫害之事,行者當以智慧深自觀察:往昔我於彼人處,作重業障,令其受苦;是以今日業果成熟,來至我所,惱我、亂我、障我菩提。如果我於此人處,不生歡喜心,那麼於其他一切的眾生處,又如何能行饒益之事呢?
無始以來,眾生在生死輪迴中,多以恩怨、愛憎交織,而累世牽扯纏繞,無有出期。今日若於此眾生,不生憐憫,那麼於其他眾生處,亦當如此。是故菩薩行者,當於一切眾生處,普行饒益;因此當修慈心,念念行慈。
菩薩行者,復應思惟:瞋恚因緣,能令眾生墮於地獄中;心中若懷怨結,後世必墮毒蛇中;若墮毒蛇中,彼人必感快意。故菩薩行者,當捨離所有瞋恚怨結。
行者若多瞋恚怨結,十方諸佛,悉皆知之,必生嘆息: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瞋恚怨結?如此愚癡之人,以瞋恨故,於自身之煩惱,尚不能解脫,又如何救一切的眾生呢?
多瞋的眾生,生生世世,所受之身,惡毒充滿;故菩薩行者,應修習慈愍之心,永離於瞋恚怨結,視一切眾生平等、平等,利益安樂一切眾生。
修慈之人,常以慈勝解,而自莊嚴攝持。復應思惟:我今給與眾生安樂,亦如夢幻泡影。譬如幻師,所做之幻事;我亦如是,給與眾生種種安樂。再者,幻化之物,無有自性;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本來無有我、無有我所。又如於沙漠中,妄生海市蜃樓之幻想,而勤苦奔逐;我心行慈,亦復如是;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自性。又如於夢中,見種種物,夢心分別,以為真實,及至夢醒,方知是為虛幻。
是故修慈者,當除身見、邊見、眾生見、我見、我所及我想,乃至離種種分別;若能如是者,名為修廣大之慈,宿世以來,所有罪障,悉皆消滅,不久當證無上菩提。
彌勒!汝累劫來,以修慈著稱,是故名為慈者。」
彌勒菩薩,聞佛教示,謹遵佛旨,信受奉行,故常叫做彌勒︵慈氏︶。
【大正卷四:賢愚經卷十二。
大正卷十:華嚴經修慈分】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