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5 07:10:35土司

古羌族- 民族歷史

古羌族- 民族歷史 

羌族是

古羌族古羌族圖冊
殷商王朝的“方國”。商王朝中也有羌族首領擔任官職,武丁時期就有羌可、羌立作商王朝的祭祀官。(《羌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 1985年版,第27頁。)《詩經·商頌》:“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 ,歌頌了殷王朝的強盛,同時也反映了羌族與殷王朝的密切關係。週人與羌人關係更加密切。章炳麟《檢論·序種姓》說:“羌者,姜也”。傅斯年《姜原》說:“姬週當是姜姓的一個支族,或者是更大之族之兩支。”傳說姬姓周的始祖“棄”的母親姜源是姜部落之女,姬姓周和姜姓羌應是互為婚姻的兩大集團。週與姜、羌聯盟是武王滅商的重要條件。周朝立國以後,把一些姜姓羌人分封到中原地區,如分封在今山東的齊國,(《史記·齊太公世家》。)分封在今河南許昌、南陽一帶的申、呂、許都是姜姓國。週時進入中原的這部分姜姓羌人,歷西周之世,已基本上與華夏人相融合,成為華夏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周平王東遷以後,一些以羌人為主體的羌戎大量遷入中原地區。《後漢書·西羌傳》:“自隴山以東,及乎伊、洛,往往有戎。”據著名史學家蒙文通先生考證,晉國大夫中有不少人是依靠羌戎的力量壯大起來的,晉國因和戎而稱霸,大量的羌人也融入晉人之中。春秋戰國時期,居住在甘肅青海黃河上游和湟水流域的羌人仍處於"少五穀,多禽畜,以射獵為事"的狀態。文獻記載了這部分羌人由射獵進到田畜的傳說。《後漢書·西羌傳》說秦厲公時羌人無弋爰劍被俘,逃回後教羌民"田畜"。此後羌族進一步發展和分化。《後漢書·西羌傳》說:“至爰劍曾孫忍時,秦獻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跡,兵臨謂首,滅狄、戎,忍季父卯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南,出賜支河曲西數千里,與眾絕遠,不復交通。其後子孫分別各自為種,任隨所之,或為旄牛種,越嶲羌是也;或曰白馬種,廣漢羌是也;或為參狼種,武都羌是也。”從河湟流域向西南遷徙的諸羌與當地原居民逐漸融合而發展為今天藏緬語族諸民族。春秋時的義渠羌部落建立了義渠國,其領域包括今甘肅東部、陝西北部、寧夏及河套以南地區。後為秦所滅。漢代,羌人分佈很廣,從地域劃分,有東羌和西羌兩大


古羌族古羌族圖冊
類。進入中原的東羌人已基本上與漢族融合,未進入中原的羌人大部分分佈在今甘、青河湟地區,已進入奴隸制社會。此時,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 ​​有若羌等羌人部落,在雅魯藏布江流域有發羌、唐犛等羌人部落。漢代居住在西南地區的羌人,有犛牛羌、白馬羌、參狼羌、青衣羌和冉(馬尨)羌等眾多部落。
犛牛羌分佈在沈黎郡,郡治在今四川漢源縣清溪鎮,轄四縣:犛牛縣(郡治)、嚴道縣(今榮經縣)、青衣縣(今蘆山縣)、徙縣(今天全縣)。犛牛羌也稱越嶲羌。漢越嶲郡在安寧河、金沙江以至雅礱江流域,都是羌人聚居地。犛牛羌以西,今甘孜州東南部有白狼等羌人部落。白馬羌主要在今四川綿陽地區西北部和甘肅武都地區南部,這些地區屬蜀郡北部都尉和廣漢屬國都尉,故又稱廣漢羌。冉馬尨部落分佈在岷江上游和四川西北部的廣大地區。
魏晉南北朝時期,氐人符堅建立前秦政權,南安羌人姚長建後秦政權,列於“五胡十六國”之中。這時期,隴西有岩昌羌,川、甘邊境和岷江上游有鄧至羌。
從東漢到西晉末年,北方的大部分羌人已基本融入漢族之中。隋唐時期,活動在甘青和川藏高原的羌人有党項羌、東女、白蘭、西山八國、白狗羌、附國等羌人部落。上述諸羌多數被吐蕃所融合。
活動在甘、青以至川西北的党項羌,在宋仁宗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建立西夏王朝。公元1227年為蒙古所滅。宋代以後,北方地區的羌人與漢族和其他民族融合,南遷的羌人和甘、青、川交界地區的西山諸羌,一部分融合於藏族,一部分成為今日羌族的來源之一。
古代羌人分佈極廣,岷江上游是古羌人分佈的重要地區。史前時期傳說時代的大禹便出生於這一帶,其後的有文字以來的史籍均載這一地區為羌人所居,這些便是冉馬尨為主的羌人。這部分羌人逐漸融合了從川、甘、青等地各個不同時代遷來川西北的鄧至、岩昌、白馬、白狗、党項等諸羌人,以及少部分已分化為其他民族後又遷入該地的吐蕃等少數民族和秦漢以來遷入的部分漢族而形成了現今的羌族。
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徵羌,在羌族地區設置湔氐道,統轄今松、茂、汶、理、北川、都江堰、彭州等地。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在羌族地區設汶川郡。秦漢之際,岷江上游羌區完成了從原始公社末期向階級社會的過渡。羌漢人民交流進一步加強,促進了羌區的發展。
唐時,唐王朝在今松、茂、汶、理、黑水、馬爾康一帶設置了松、茂、當、悉、靜、拓、恭、保、維、乾、霸、翼、真等正州和一些羈縻州,大多以當地羌人為刺史。
宋代沿襲唐
古羌族古羌族圖冊
制。設茂州、威州各轄兩縣、十幾個羈縻州。元代設茂州,轄汶山、汶川兩縣,開始推行土司製度。明代建立了衛所,進一步推行土司製度。土司製度的建立,發展了封建領主經濟,也進一步加強了羌區和漢區的經濟文化聯繫,推動了羌區的發展。清朝自乾隆至道光,羌族地區改土歸流,實現了封建地主經濟,解放了生產力,真正加強了與漢區的各方面交流,推動了發展。這時期羌區的集鎮手工業、商業繁榮起來,漢、羌商戶雲集茂州等地,興旺發達。
1838年後,法、英帝國主義勢力開始進入羌族地區,進行文化侵略活動。民國初年,四川軍閥在羌區設置“屯殖督辦公署”;1935年在羌族地區設立“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具有革命傳統的羌族人民,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主義的統治和剝削、壓迫,進行了長期英勇的革命鬥爭。1842年鴉片戰爭中,羌族士兵開赴浙江寧波前線英勇抗擊英國侵略者。1860年,羌、漢、回、藏等人民響應太平天國革命運動,舉行起義,佔領了松潘、疊溪等城鎮,堅持鬥爭達6年之久。1911年,茂縣、汶川縣的羌、漢人民舉行反清起義,佔領了威州城,結束了清王朝在羌區的統治,支援了四川人民的反清鬥爭。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在黨的領導和 ​​影響下,羌族人民同漢族人民一道投入了革命運動。1935年,紅軍四方面軍長征經過羌族地區,建立了革命根據地,開展了土地革命運動。羌族人民踴躍參加紅軍,僅茂縣一縣就有1000多人參加紅軍北上抗日,還有上萬名民工為紅軍提供後勤保障。他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英勇奮鬥,流血犧牲,為革命的勝利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1950年1月羌族地區獲得了解放,結束了民族壓迫的歷史,開始了民族平等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