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13 16:16:11文十一

日處理核危機的罪 台灣須為鑑

日處理核危機的罪 台灣須為鑑

·          2011-04-13 旺報 【范疇】

     日本及全球媒體開始追究東京電力公司及日本政府在福島核電危機中的罪行,英國《金融時報》清楚列出「6宗罪」。但國際媒體追究的罪狀與日本媒體迥然不同,國際媒體聚焦「國際道義」面向,日本媒體則對政府及東電罔顧民眾安全提出控訴。

     核災曝露封閉日本

     二戰後60幾年來,日本融入世界經濟及文化的力度不可謂不深,西方人原以為日本已經「國際化」、「現代化」了,但核電危機事件讓西方人猛然警覺,到了緊要關頭,日本還是個內向的封閉國度。

     在整個核汙染危機中,日本政府及東電都以「內政事件」態度應變。他們的談話、語氣、表情、服飾及提供的災情內容、數據,都在日本架構下思考。日本老百姓擔心這個,他們就談這個;老百姓對數據錯誤比較寬容,他們就不認為倉促公布錯誤數據是一樁罪;日本媒體理解為什麼東電領導人隱身幕後,他們就認為可以不必解釋;日本人對官商綜合體下的官僚決策遲緩習以為常,他們就認為自己「不眠不休已經盡了最大努力」足以交代。

     如果只發生地震、海嘯,西方不會察覺日本人的深層意識,其實還未真正融入世界,但核子輻射顆粒是會飄到全世界的,各國無不高度關切。危機發生一個月後,日本已經清楚告訴全世界,在緊急關頭,它的政界、商界、媒體界的「第一反應」中,是沒有國際觀、沒有世界觀的。也許事件緩和後,日本會開始用國際的、世界的語言來爭取諒解,但在核能汙染事件中,恐怕已經太遲。

     東亞社會文化特質

     明治維新時代就開始「脫亞入歐」,力爭國際化、現代化的日本,為何在將近150年後,早已生活富裕化、經濟全球化後,竟然在危難時顯示了一個沒有國際觀、世界觀的舊日本?

     潘朵拉的盒子已開,西方主流將重啟對日本國家本質的探討,質疑它在全球化中的角色,甚至人們會懷疑,日本究竟在二戰後學到了什麼?是心胸的開放,或只是比較精緻的內向?

     更深刻的思考是,這僅僅是日本的問題,還是整個東亞的問題。中、日、韓3種文化雖有本質上的差異,但還有更多的本質相同。不管有沒有民主制度,東亞國家都還是領導人大權在握、政商關係緊密,決策能不透明就不透明。換句話說,威權式領導風格、家醜不外揚、民族一致對外都是東亞社會文化的基礎,只是各地程度略有不同罷了。

     東北亞已經成為世界經濟重心,但顯然離「世界公民」還有一段距離。許多人期望,東北亞經濟起飛後,在文化上能夠成就某種更豐富的「世界現代性」。日本此次核災中與世界打交道的模式,透露了一個重要線索:西方價值下的自由民主開放版本,並不足以真正讓日本文化的心靈向世界開放。

     如果日本不能,台灣能嗎?

     台灣應選擇世界觀

     經濟上,台灣早已走向世界,但是否也讓世界走進來?行動上,台灣人也已遊遍世界,但真有世界觀嗎?楊淑君事件、菲律賓將犯人遣返大陸事件中,台灣社會、媒體的參考架構具有國際性嗎?假設福島核危機發生在台灣,政府會在緊急救災的同時頒布一套「國際利益照顧原則」嗎?

     台灣已經自由民主開放了,但台灣人的心靈有真正向世界開放了嗎?或者,它只是搭上了自由民主開放的潮流便車,心靈上還在扮家家酒?

     有人又會說,這都是中共打壓台灣國際地位的結果,台灣本來不是這樣的。但是,如果這個理由成立的話,那全世界的受迫團體、人群,都可以歇手了。

     中共可以打壓台灣的國際性,但不能打壓台灣的世界性。近年來,台灣意識的村落化、桃花源化,孤兒化,種種與世界性背道而馳的反應模式,是台灣人不知不覺的自我選擇。

     日本雖然自由民主開放,但日本人在心靈這件事上做了自己的選擇;福島核危機顯示,日本選擇了「日本觀」而不是「世界觀」。

     台灣人不是日本人,台灣不應該選擇「台灣觀」,而應該選擇「世界觀」。

     (作者為戰略顧問公司負責人)

 

http://news.chinatimes.com/tech/171703/112011041300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