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對老人小孩!同理對象不應分年齡
明天是兒童節亦是清明節,說實在把兩個節日擺在一起,我覺得滿奇怪的,不過社會上似乎常把兩者放在一起,比如要對老人小孩有耐心、同理心。
我們常聽到「同理心」,大多數的人也應該知道「同理心」是什麼,只是每個人可做到的程度不同。
近來看到有人分享在醫院裡面看到兩個老人在研究飲水機的水怎麼按,耗費了一些時間,結果一名中年女性便對著兩個老人家大罵:「按個水按那麼久都讓你們用就好了,到底好了沒!」
其中一位長輩可能有點被嚇到連忙道歉,解釋自己不知道怎麼使用。但那位女性還是不放過:「三歲小孩都會的東西你活到這年紀還不會,真是笨!不想等你們,整個飲水機給你們用就好!莫名其妙~」
這位女性罵完後便氣呼呼的的離開,留下兩位還是不知道怎麼按飲水機的長輩,最後是分享者出面去協助老人完成。
分享者道出一句:「有一天你也會老~何必呢!」
很多人讚賞他的舉動與想法,我也覺得基本上是不錯,只是我在想:如果今天不是老人家呢?我自己也常進去一個陌生空間或是接觸陌生物品,還真的會需要花些時間研究,如果有人及時告訴我怎麼用或指點我一下方向,我會很感激。這樣將心比心之下,通常我也會當那個熱心提點的人,至少也不會去罵人又不幫人。
於是我回饋對方:
「其實我覺得不用分老人小孩還是年輕人,人都有會或不會的事物,就算年輕人,也有一些機器設備或是物品沒有使用過的經驗,也可能剛來到一家店,不曉得店家的規矩或物品擺放的位置等等,這些都有可能發生。(難道對方是年輕人,就應該被罵嗎?)
如果對方不好意思問,就會像文中的老人家一樣在那裡耗費時間,像我若時間方便的話,我都會過去問一下,因為我自己也會受到別人幫助,有時只是舉手之勞的提點一下,沒那麼麻煩。
當然文中的女子指責的對象是老人,自然會引起較多人的同情,我是覺得重點不在於老不老,而是遇到別人不會時,有沒有同理心去協助,沒有就當作沒看到離開現場,不要又要罵又不幫忙。
#不是等人老了對他才有耐心,而是無論男女老幼」
當然,能對人有同理心是件好事,只是我覺得很多的好不應該有選擇性,例如溫柔親切是好的,但如果只對老人小孩溫柔親切呢?可能會對「他是好人」打上一個問號;又或者一個人對老人小孩有耐心,對另一半或手足、朋友同事就沒耐心,這樣算是好嗎?我想很多人一定覺得莫名其妙吧!
像我爸最近抱怨我媽常對他吃東西拿不好餐具或掉食物,他說:「她(我媽)自己爸爸70歲的時候還不是也會拿不好、會掉東西,她對她爸有這樣罵嗎?真不知道她對我這樣是什麼意思!掉了撿起來就好了嘛!」
我想,我媽的確是一個缺乏同理心的人(因為對我們小孩也是),又或者她是「選擇性」同理心,這對不被同理的人來說,絕對不會因為她對自己爸爸不罵不唸就覺得她是好人。當然我協調的方式是以大部分收拾工作是我媽在做,所以要我爸自己掉了自己收拾,或是用餐前拿紙墊或其他預防性的工具來協助,就不會造成後續收拾的麻煩。
不過社會上還是傾向對老人小孩多一些包容,我們只能說,老人小孩佔總人口較為少數(但近年老人人口已增長不少),而大多數的青壯年可能還無法體會其中的不便與感受,所以更需要加強對其同理,而不是「你也會老,所以要同理老人」這種理由,那如果有人想法偏激一點,說自己活不到五十歲,那是不是永遠都不用同理五十歲以上的人了?這歪理說不過去。
年齡不是一切,這讓我聯想到之前的「博愛座」也是這樣造成不少紛爭,其實根本不需要用年齡或性別去綁定,因為每個人的「需要」不同,所面臨的「狀況」也不同,怎麼能說一個六十歲的老人就一定比二十歲的女生弱呢?說不定十歲小孩的體況比一個連續加班三天的三十歲工程師還好呢!所以沒辦法一概而論。不只外在體況如此,內心狀況也是一樣,所以同理心不應分年齡,不能因「對方不是老人小孩所以不用同理」而理所當然的心安理得,而是看自己願不願意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