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4 08:00:00Tinkle

從博愛座談「仁」與「敬」的差異



我先前寫過〈我看李昂事件~該廢的不是博愛座,而是不懂或扭曲博愛座定義的人〉一文,其實博愛座爭議事件一直以來時不時爆發,令人納悶的是,印象中似乎台灣、中國比較常發生(韓國好像也有),而日本也是我們的鄰國,不少人會拿日本來比較,可是我覺得日本和台灣的情況全然不同,雖然都是不讓座,但前因(文化背景和心態上)和後果(那些新聞上的台灣老人生龍活虎打得/罵得好有勁)都不一樣,不能全然拿來比較。

不過就事論事,近期台灣那些要求讓座的老人,會咆哮罵人、會動手,完全感受不到「弱」,所以我覺得不要再把「老弱婦孺」視為標準了,應該只有「」和「(孕)婦」才對。

小孩也不應列為必要,我見過有個媽媽上車看到只有一個座位,自己坐下後,跟兩個7、8歲的小孩說:「你們這麼年輕,站一下沒關係。」兩個小孩也沒說什麼,就很正常的站著一邊聊天,也沒有什麼危險的問題。

老實說小孩大多精力旺盛,有的硬要他們坐在椅子上反而坐不住,而且有的小孩被「讓」習慣了,還會理所當然的認為他應該坐那裡。我就曾看到一個孩子一上車,就直奔博愛座,說:「這是我的位子。」聽了真令人內心一顫,到底家長給孩子灌輸什麼樣的觀念哪?


 

我常說一句:「『敬老』不必要,『尊賢』才是對的。」

老,不一定值得敬;年紀大又如何?就一定比年輕人弱嗎?一個六十歲的老人,可能遠比一個二十歲、生理期來的女生,或是工作12小時才剛下班的年輕人、又或熬夜衝刺備考、從早上課到晚的學生還來得有力氣、有精神。所以用年紀來區分,真的非常不合理也不公平

況且前面所說的老人們,感覺都比我強壯有力多了(我本身因先天脊椎關係無法拿重物與久站),但只因我比他們年輕,所以就被歸類為「不需要」嗎?(因為我也不算「殘」或「病」,外觀上也看不出來)。其他人是否真的需要我不知道,但我認為「年紀」是很不客觀的標準。

「老」不需要敬,一個人只是年紀大(老)的話,沒什麼好敬的,所以孔子才說「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除非這個老人有德足以為後輩典範(其實就是賢,所以「尊賢」才是對的,敬老是錯的),那才需要「敬」。

不知道是不是不少人中文不太好,所以才搞不清楚意思,我一直覺得博愛座這件事完全沒有什麼好吵的。如果是因為老人身弱而同情對方才讓,那叫作「」,不叫「敬」。而「博愛」精神本身就是立於「」的基礎上,教育部字典也引用韓愈〈原道〉中一句「博愛之謂仁」來說明。

由此可知,「讓座」和「敬老」沒有什麼直接關係,而是基於「仁」,對其他比自己更有需要的人(無論男女老幼)發揮愛心。

從這樣的論點來看,社會上現行觀念與行為有幾個錯誤:

1.博愛座不是敬老座

相信大多數的人應該可以理解這個道理,只是有的人硬要扭曲(我不相信都宣導這麼多年了、發生這麼多次事件了,還有人不懂)。博愛是「仁」 ,不是「敬」,所以對「弱、婦、孺」也是基於仁心,也沒有「敬」的成分存在。老人家可以請求年輕人讓坐,但不該用「敬老」這種理由。

 

2.每個人都會老,但不見得需要,別人也沒有必要為你或你家人的「老」負責

若明白了第一個觀念,接下來應該就更清楚了「老」不是絕對標準。

我看到有些人很奇怪,總是嗆別人說「每個人都會老」或是拿對方父母長輩來說「如果是你父母沒人讓怎樣怎樣」,這是無法說服別人的。

首先,「每個人都會老」是客觀事實,但不見得每個老人都需要,而且也不是每個老人都會逼人讓座呀!再來,「如果是你父母沒人讓」這種情形,沒人讓就沒人讓呀,別人也沒欠我們,若真的擔心父母安危,就自己或請別人幫忙載父母去,又或者拿錢給父母搭計程車,這很難嗎?為什麼要拿自己的事去為難別人?真的很不解。



3.自己有需要卻不敢坐博愛座

現行有一種歪風,就是有直接需求或潛在需求的乘客,卻不敢坐博愛座。不僅有些年輕人不敢坐,甚至有的中年人(夾在年輕人與老人之間的50~65歲者)也不敢坐,因為他們外觀可能沒那麼老,怕被人誤會佔博愛座反倒丟臉,索性不坐了。

但從「仁」的角度來看,「因外觀沒那麼老,怕被人誤會」的這種心態根本不需要存在,只要確定自己有需求,就可以坐;但若看到比自己更需要的人,在自身評估下確定可以(若自己真的很不舒服或不方便站立就作罷),再行讓座。

其實這個原則很簡單,只是人心將它變複雜了。

我曾看到一些老人,他們會故意選擇博愛座(在博愛座是空著的情況下),因為他們想把一般座給年輕人坐,避免年輕人不敢坐博愛座、但又沒一般座可坐的情形。像這樣相互著想的心意,我覺得很美好,而這樣的心,其他年輕人或老年人都需要見賢思齊。



4.先來後到為主,其次才看需求意願

既然博愛座上面沒有寫任何人的名字,也沒有劃定特定族群(沒有說「只有」誰才能坐),在一般情況下,人人可坐,所以先上車的先坐,這很正常(若剛好沒有需要的人,難道要一路空在那裡,人們擠在走道上?這種情況才不正常吧)。

不過博愛座與一般座位不同的是,我們還得看需求意願,所以坐在博愛座的人本身沒有錯,但要評估兩個條件:一是自己有沒有真正的需求,若有,誰也無法逼你讓位;二是意願,如果在自身有需求的情況下,後來卻看到有人比你更需要(這個「更需要」不只是客觀上來說,也可能是自己主觀上認為對方更需要),這時你可以確定自己是否有意願,也評估一下自己是否能承受接下來的結果(一路站著或可能過兩站就下車)。以上確定後,再行讓座。

然而現今的情況,不分先來後到,也不管別人意願,硬是把自己需求擺在前面,逼對方讓座,這種心態和行為,和土匪有何兩樣?

 

5.錯的是人,不是物,不要本末倒置

每當爭議事件發生,很多人便開始討論博愛座的存廢,這也是沒必要的。

就好比一個人闖紅燈,我們會去把紅綠燈廢了嗎?兩個班級在學校搶籃球場,我們會覺得要把籃球場廢了嗎?絕對不會嘛!大家應該會認為「教育人」才是解決之道。

同理,錯的是一些觀念不正、行為不當的人,關博愛座什麼事!而且博愛座一旦廢了,只會使一些外觀看不出來有需求的人,更難得到座位,因為那樣的人,不太會有被讓座的機會。


以上這些道理並不難,也不複雜,相信只要好好說明,連小學生都聽得懂,那為何大人們要吵成那樣呢?給下一代不好的示範。

而在爭吵發生時,其實我也希望一些有正確觀念的老人站出來勸說,因為同樣年輕人站出來,更可能演變成世代對立,這樣的結果並不好。若是同樣老人出面勸說,至少可以避免那樣的爭議存在。

當然,最好是每個人自動自發,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就不需要有的人多費心思,也可以少生事端。

因此,最根本的就是觀念的導正,觀念不正,想法就會不妥,行為自然也就做得不對,可是…我們的政府無論教育部、交通部…沒有一個單位在談這件事,更不用說教育人民了,這一點我非常不解,明明是最應該做的事呀!而不是在那邊花時間討論博愛座是否存廢,或是改名稱(博愛座名稱正確呀,為何要改?),也不需要去比照別的國家怎麼做,其實就是自己釐清觀念、心態擺正,那些高學歷官員不可能不懂吧!

但,也許…最該先教育的,是我們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