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6 04:00:00天光
【論輕生】佛法如何看「自殺」?拯救原理?
【論輕生】佛法如何看「自殺」?拯救原理?
壹、【佛法為何禁止輕生?】
問:為何自殺在佛法是重罪?沒傷害他人,為何也有罪業?為何比一般的殺生的罪業更重?
答:
第一、就像五戒中為何有戒酒?
喝酒又不偷不搶。不是嗎?
但因為喝酒會傷身,也會上癮,且如果喝太多而醉酒,會導致神智不清楚,容易傷害他人或眾生,也容易做出讓自己後悔的錯誤決定。
所以,長遠來看,喝酒的習慣必須戒除,否則福報與智慧將會折損,也很容易造惡業而很容易毀滅整個人生。
同理,輕生雖不是直接殺害他人,卻會傷害自己,也會傷害愛護自己的親友、粉絲、關係人、與眾生,且傷害的程度極為嚴重,當然必須嚴禁。
第二、自殺的想法,就是一種「瞋念」。
如果會採取行動,必然表示內心中有嚴重的「瞋心」。
瞋心越重,造業就越重。
自殺通常都是因為有憂鬱症,而這種病之所以發作,就是因為瞋心太重,業力能量反噬自己。當理性的意志力抵擋不住業力負能量時,就可能會很想自殺。
即使不想自殺,只要瞋心導致的業力未淨化,這股負能量仍然會以其他形式干擾人的生命。最常見的就是出現想要報復他人、傷害他人的動機。
嚴重時,甚至有人會想要無差別殺人,或進行恐怖攻擊。
而掌權者如果出現這樣強烈的瞋心,則會有強烈動機想要對外發動戰爭,或者對內遂行殘暴的大屠殺。
由上可知,憂鬱症絕對不是小問題,它背後的嗔恨負能量,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遠遠超越現今主流心理精神醫學的想像。
解決之道-
1.必須修行「戒定慧」,斬斷自己的瞋念。
2.如果做不到戒定慧,只能先修「發慈悲心」。若無法發慈悲心,只能先修「慈悲觀」
(慈悲觀的方法,請上網查)。
3.等痛苦來臨,再修「忍辱」、「勇氣」。
忍辱與勇氣,如果只是壓抑,卻沒有真正「放下」,則業力仍然未解。
長期壓抑當然不健康,但至少可以暫時不造成更大的危害。
(許多人為了發洩而得罪他人,導致日後更容易起嗔念,這樣的發洩對心理健康沒有意義。)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筆者不贊成盲目而浮濫的情緒發洩,但贊成在壓力很重時,進行輕微無害的適度發洩。
4.想要「放下」,通常就是要先轉念,念頭先轉,久了就會轉心,心就如釋重負,雲淡風輕。
如果無法輕鬆做到上述所有這些,就必須修「止觀」,修久了就會放下。放下的程度因人而異。
(止觀的原理就是戒定慧,操作方法請向正信佛法的善知識學習)
(所有的念佛、持咒、靜坐、參禪、禮懺、觀想,都是廣義的止觀,修久了就能體會「放下」)。
2022-11-21 FB
貳、【如何才能「悟」到「一念放下」?】
問:「悟」為何不難?能否舉例?
答:例如,每個人都有過心情不佳,維持幾小時或幾天,然後忽然又心情好起來的情況。
不妨回想看看,如果讓自己原本心情不好的事件沒有改變,當初自己的心情又是如何忽然好起來的?
是因為另一件欣喜雀躍的事來臨,抵銷了稍早悲傷的事嗎?
是因為某人一席話的鼓勵或開導嗎?(善知識、法佈施、無畏施)
是因為自己忽然想通了某個觀點,發覺自己根本不需要憂愁嗎?(轉念)
是因為自己多年學習禪修,對情緒具有自主力,所以能很快放下的緣故嗎?(內觀、覺察)
是因為去做其他事,自然轉移了注意力的緣故嗎?(情緒本就具有無常性)
以上,無論是哪一種,都與腦內多巴胺的分泌有關。
而禪修者與一般人相比,心情恢復的速度通常更快,主因也是因為禪修者能夠很快「轉念」,因而可以快速「放下」,如此就能讓腦內的多巴胺在最需要的時候緊急快速分泌出來,對於看似負面的事件就不會陷入憂鬱,而是可以正向、樂觀、平靜、理智地看待。
2024-12-07 FB留言
延伸閱讀-
【瓊瑤的「尊嚴死」能解脫自在嗎?】
【惜嘆黃義交】勇者不會賤賣人生!
【從羅賓威廉斯談起】心靈大師為何自殺?
上一篇:【思科學】真理如何能夠越辯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