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12 13:46:56ken

今日一讀(續六)

  草食男的桃花期 

文/羅斯提

 

這些年來的男女戀愛關係急速變化,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男生要積極,女生要矜持,這些慣例都已經悄悄融化了那道習以為常的界線。對於戀愛,現在女孩們享受發球權,不再等待有心人按部就班地追求,她們認為,這樣總比看到喜歡的人卻按兵不動來得好。也因此,象徵對於愛情態度趨於消極的「草食男」,與努力尋找愛情的「肉食女」,相繼成為互補的戀愛拼圖。

草食系宅男 誤入桃花林

你是草食男或是肉食女,理論上,並非因此就被貼上負面標籤。 只要真心投入,哪管你是草食還是肉食,外人都無從置啄。就像日片《草食男之桃花期》裡的超級宅男藤本幸世,為新潮的網站擔任採訪編輯一職,讓他覺得生活有趣許多,還能有些許特權,享受媒體人賦予的文化快感。但他的戀情始終停在想像,應付女生就是他的罩門。直到在網路上認識的另一個編輯約他見面後,本以為對方是跟自己差不多的宅男,想不到竟然是陽光甜美妹松尾美由紀,這時兩人展開曖昧關係,女孩還介紹另一個單身好姊妹留未子給藤本認識,而藤本的長官介紹酒店妹「愛」給他。完全與異性絕緣的他,彷彿誤入桃花林,桃花突如其來地綻放了!

勇敢追愛女 死纏爛打愛到底

「草食男」這個名詞象徵對戀愛不積極的宅男族群,面對真實女子,往往不知所措。深耕藤本這個角色的寫實度,其實跟時下許多男子相仿,有色無膽,妄想是他們的戀愛想像力,反倒是和藤本產生曖昧的眾女子們角色是相對有趣的。

松尾美由紀是看似陽光毫無心機的女孩,但她卻談著一場委曲求全的愛情,因為她的同居男友各方面都極傑出,讓她甘願成為了小三。明知道男友有家室,但仍情不自禁地選擇繼續和對方在一起。

確實,在戀愛世界中,有些人渴求另一半帶來成長、給予期待。你跟這個人在一起時,會變得不太一樣。你也許有點緊張,說不定有些膽怯,深怕一個節奏跟不上就會失序,你喜歡有機會變成更好的樣子,但你不確定這種壓力自己是否能負荷得了。

只有和藤本在一起時,美由紀才覺得活得自在而有信心,為什麼?片中她說了一句極度殘酷的話:「和你(藤本)在一起,我不會成長。」

因為不用逼著自己成長,所以很自在?這是一句多麼現實而無情的拒絕命令,和對方在一起,你想要的到底是「伴侶」還是「偶像」?

故事裡另一個缺愛的輕熟女留未子,則是個勇敢追愛的現代女子,就怕生活裡沒有愛情。為了短暫體溫擁抱,尋找築愛機會,於是,她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犧牲了尊嚴,就盼望她的勇敢能等於幸福。但勇敢不一定有機會擴展成幸福,委曲求全也不代表妳值得被疼惜。

進退取平衡 愛情張力能維繫

美由紀和留未子這兩個角色書寫了當代部份女性的困境,兩個角色一進一退,相同的是,她們都找不到敢愛與被愛之間那個神秘的折衷點。這場荒謬喜劇凸顯了當代男女的愛情觀,愛情需要勇氣死纏爛打,但也不要成為他人的負擔,進退之間尋找你與那個人的合宜分界點,這樣才能持續拉扯,享受愛情張力帶來的期待快感。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jul/8/today-gender1.htm

 

 

 

〈現代愛情觀〉房間裡的大象

文/Karen

 

英文有個說法是「房間裡有隻大象(Elephant in the room)」,

意指顯而易見卻被刻意忽略的事實。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當高階主管的祕書,當時剛畢業的我,對於小小的一間公司中,竟有五成以上的已婚男同事有小三或外遇的事實感到很不可思議,而且大多數看起來都是好老公、好爸爸的典型,可不是一般人印象中的花心男形象。我的直屬老闆除了小三之外,甚至還有小四、小五,而且他毫不避諱讓我知道,事實上全公司的人幾乎都知道,只差沒有開誠布公地跟我討論孰優孰劣而已。

經過這些年,參與過一些應酬場合、經歷過能說的、不能說的感情糾葛之後,能讓當年那個剛畢業的小菜鳥感到大驚小怪的事,如今也都見怪不怪了。無論在哪一個產業、哪一家公司都一樣,不要說辦公室裡沒有祕密,現代人偷情也不再像「偷」,好像全世界只有正宮原配是被瞞在鼓裡的,其他人對於這種事則是視之如「房間裡的那頭大象」:每個人都看到了,但沒有人會去指出它的存在。

看多了,也就麻痺了,歷練是多了一些,但也不再相信真愛或婚姻。心底那個曾經相信童話故事中美好結局的小女孩,終於認清現實世界的殘酷,明白了男人管不管得住他的褲襠,絕對不在於他是否簽了那張紙、身分證上配偶欄是否空白,而在於他有沒有機會和膽量。很多時候都無關愛情,各取所需而已。

許多女性在面對已婚男性的主動邀約似乎也不再帶著批判的眼光,心裡都明白是怎麼回事兒,願意陪玩的女生就裝著沒看見房中的大象,不想惹麻煩的就繼續當個普通朋友,好像再也沒有人會跳出來當正義使者指責對方的不是。生活已經夠辛苦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誰也沒那個時間和心情去多管閒事。

在這個人言不再可畏,怕的只是手機裡的曖昧簡訊忘了刪除的時代,就是房間裡出現了一隻恐龍只怕都不再能引起一聲驚呼了吧!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jul/8/today-gender3.htm

 

 

 

 

傷心不分性別

文/晴天娃娃

 

我是朋友失戀時的最佳垃圾桶,可能是因為我長得很和善,話又不多的關係。

友人A說,自從女朋友出社會到大公司上班後,她身邊的蒼蠅趕也不趕不走,友人A非常的痛苦,女友根本不把他當成一回事,所以他天天跑來我家喝酒買醉。其實我很困擾,因為我不懂為何他要那麼難過?天下女人何其多,何必為了一個不愛自己的人傷心流淚?她又看不到。但我不能白目地說出真心話,只好敷衍地安慰他說:「你也許誤會她了,你們只是欠缺溝通罷了,再好好聊聊,也許他還愛你……」事不關己,真的很難感同身受。

直到我被交往10年的男友劈腿後,才真的感受到那種失去最愛的切膚之痛。不管是男是女,一旦碰到感情挫折,內心就脆弱得像路邊受凍小貓,我們需要一點溫暖,需要安慰、需要陪伴,需要有人聽聽我們的故事,給我們勇氣繼續面對接下來的人生,特別是被身邊陪伴多年的人所欺騙,10年裡幾千個日子,不管是誰都會開始懷疑人性的善惡。是不是男人都躲不過小腦思考?看膩了同一付軀殼後,伴侶的關係被狹隘定義為床上刺激感,10年來一起甘苦與共的結果,竟是被批評為個性不合導致心靈無法交流。但事實上改變的不是個性,也不是相處習慣,而是人心。我們沒辦法問:「你為何不愛我了?」也沒辦法去問:「你怎麼捨得傷害我?」、「你曾經跪下來對我說你錯了,為什麼還被我看到你們走在一起,甚至當著她的面說 我只是責任,她才是真愛?」

我沒辦法阻止他去追尋真愛,我只是遺憾,遺憾無法牽著他的手慢慢變老,遺憾著心裡那份對人的信任何時才能再恢復,也遺憾我沒辦法祝福他幸福快樂。但至少,如果下次還有人願意跟我分享失戀的痛苦,我會願意輕輕抱他的肩膀,陪他好好大哭一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jul/8/today-gender4.htm

 

 

 〈sons & daughters〉女兒的紅玫瑰

文/呂政達

 

網路上流傳一張正妹穿學士服,高叉間露出一點點腿的照片,網友大力按讚。更特別的是,那張照片是女生的爸爸拍的。

爸爸拍子女,一點也不稀奇。在部落格和臉書上,爸媽將子女成長的照片貼上網,有爸媽還每天貼,變成「部落格日記」。有人說,這是「家庭影像公共化」的年代。但是,把已成年的女兒當成模特兒拍,還拍得這麼藝術的爸爸,就較少聽到了。

從女兒小時起,爸爸的鏡頭就常對著她,拍下所有的角度。在鏡頭前,女兒做過許多事,包括吃飯、掉乳牙、耍脾氣和開懷大笑,從童年一路穿越青春期,父女間的默契就這樣建立。

所有親子間的照相,是怎麼開始的,已經不太有人會記得。一開始或許只是為了記錄,和一種強烈的親情感動,但隨著作品累積,拍照已變成一種習慣,像隨時要把平淡無奇的生活停格住。我們也已忽略這原本是件多麼神聖的事:每個稍縱即逝的瞬間,都是獨一無二、絕無僅有的。

曾經問過一名愛拍照的爸爸,最喜歡小女兒的那張照片?爸爸想了很久,也翻找了很久,在尋找的過程間一再回復他的記憶,終於選了一張女兒拎著朵紅玫瑰花的照片。媽媽在旁隨即唱反調:「那張哪有好,我覺得沒有玫瑰花的那張更漂亮。」在媽媽眼裡,有了那朵玫瑰花,反而有礙畫面。我想,不管有沒有那朵玫瑰花,不管爸媽能否達成共識,這個女兒都是他們的寶貝。

從爸爸的視窗望出去,「看」見了女兒最美麗的一面。但父女間,卻可能對「看」和「被看」出現恆久的拉鋸戰。有位模特兒就說,她出道以後,曾經擔心爸爸的意見。從小,爸爸就極力保護著她,不讓男生多看她一眼,爸爸總說:「那些男生的眼神,都是不懷好意的。」想不到日後,女兒卻以「被看」為業,她熬了很久才建立自信,才克服父親加給她的障礙。

「轉過來,停住,左臉再側10度。」鏡頭前,爸爸這樣跟女兒說著。女兒乖乖地擺著姿勢,拿照相機的這個男人,是她這輩子最應該相信的男人之一,他們的親情已升華為一種默契,也會是女兒和其他男人合作的基礎。她和爸爸的關係,將影響到她和其他男人的關係。

長大後的女兒看著那張已泛黃的、拎著朵紅玫瑰的照片,疑慮著:還有哪個男人能抓得住我,像抓住這朵紅玫瑰?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jul/8/today-family3.htm

 

 

 

溝通  別擺高姿態

大人遇到孩子開始有些狀況的時候,往往來不及思考就做出衝動的回應……

〈風暴醞釀中〉升學壓力大 行為易偏差

文/李麗雲

 

家裡有即將升高中或上大學的孩子,常讓做爸媽的想關切又怕被當做嘮叨,想鬆手又實在放心不下,這種矛盾情緒始終揮之不去。

比較嚴重的是,通常具有相當程度社經地位的家長,總覺得孩子非進入大家公認的明星學校不可,而且要依照錄取分數高低及多數人的志願排名,以便在選擇就讀時列出先後順序,結果形成親子間一股無形壓力。

目前,由於所有國中生畢業前一定要參加基本學力測驗,用所得量尺分數做為升學主要依據,除平時小考、定期考外又有複習考、模擬考,再加上教科書商舉辦的大會考,讓這些孩子長期處在大小考試不斷的煎熬中。

學測前,年齡相近的幾位親友小孩紛紛出現食慾不振,甚至考試前的晚上會緊張到睡不著。也有自我要求甚高的女孩經常感覺肚子絞痛、不斷跑廁所;經就醫檢查後,研判是壓力過大引起的局部症狀,醫生指示只要適度放鬆心情便沒事。然而,曾經歷聯考洗禮的上一代怎樣也沒想到,倡言改革十多年的教育制度,輪到兒女時仍要面對與自己30年前相同的場景,心中不免感慨。

不過,依個人社會工作個案的臨床經驗,許多親子間關係的改變會從這段時期開始,家長不能不注意。有孩子原本對父母極為信賴,卻因為對升學管道的意見相左而翻臉不認人;也有孩子學會對父母陽奉陰違,假意順從討好卻私下在校外鬼混。這些孩子當中,有人因行為偏差導致犯罪,不少父母被蒙在鼓裡,除了想盡辦法向學校或警方求情,並一再強調「我孩子本來很乖」,還不斷抱怨「都是被人家帶壞的」。

究竟孩子的偏差行為如何產生,其實很難論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親子關係出現裂痕,才會有父母對孩子在外行為一無所知,或是自認用金錢可滿足所有需求,而不曾理解他們內心世界的情形。雖然現在有很多父母同時上班,因工作忙碌較少有機會和子女互動,但不妨透過文字書寫、網路社群可增進彼此了解。

其實,只要有心改善,親子關係還是有成長的空間,家人之間真正的親密是願意分享彼此的脆弱,父母也應該嘗試與孩子自我揭露自己的焦慮與不安,提升子女適度的責任感及價值感,協助孩子「回家」。(作者為社工系助理教授)

 

 

〈衝突發生時〉保持冷靜的 應該是大人

文/蔡百祥

在我工作的地方,常常可以見到許多父母覺得有「問題」的孩子。沒錯,在大人的眼裡,這些孩子中,有的個性較拗,常常較堅持大人須配合他,不然就會又哭又鬧、大聲吼叫;有的較為退縮,總是黏在父母旁邊,遇到陌生人的時候只會緊繃著一張臉;還有些孩子似乎很喜歡為非作歹,欺負同學、不守規矩,老師也拿他沒轍。

孩子一些情緒或行為問題的背後,總是有許多的成因,就像是魔鬼總愛藏在細節裡,在我們急著對孩子做出處置時,不妨先深呼吸、放慢腳步停下來捫心自問,是否有好好想過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些狀況呢?一個銅板總是敲不響,或許孩子真的有需要改進之處,但是我們又能做些什麼調整,來幫助孩子一天比一天進步,就是我們大人的責任。

大人要幫助孩子改變,這句話相當知易行難,當大人心情好的時候,所有的問題似乎都不是問題,但是大人遇到孩子開始有些狀況的時候,往往來不及思考就做出衝動的回應。一位很有名的學者曾說過:「在你和你孩子間,有一位需要保持冷靜,但我想那個需要保持冷靜的人不會是你的孩子。」

我的工作常常需要陪父母一起好好的思考,怎麼做才可以在一個溫暖、同理的態度之下來幫助孩子。在大部分的情況之下,如果父母間、父母和孩子間的溝通方式變多變廣,父母固定多花一些時間和孩子培養感情、大家有更多正向情緒的相處時光,父母開始試著傾聽孩子的心聲、還沒聽完孩子說完話之前,不要提出意見或開口大罵,當父母在親職教養上不再帶著強烈的情緒、翻起舊帳,能正面的與孩子溝通,多給彼此一些彈性與時間,孩子就會開始一點一滴的改變。

有些時候孩子出現的狀況,是來自於整個家庭互動上出現了一些問題,這些家庭互動上的問題卻透過孩子出現的狀況來提醒整個家庭,或許該進行一些重整與調適。在調整的過程中,或許會流血流汗,但是一個溫暖的家,總是我們最在意的事,如果發現自己真的不知該如何下手,不要害怕尋求幫助,多與朋友討論或是尋求專業協助,醫院中有許多臨床心理師提供親子溝通、親職教養上的服務與諮詢。

(作者為身心內科臨床心理師)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jul/8/today-family1.htm

 

 

〈看見天使〉你的決定 我尊重

文/朱台翔

 

帶這些一、二年級的孩子真不容易,才過一天,屋子就已經亂得沒法下腳了;她花了一些力氣才說服六個小組員,願意一起打掃和整理。但其中一個個子小小的,不怎麼動手,卻只顧著跟別人說話。

過了一下,其他孩子就忍不住了:「不幫忙就不要吵啦!」當然,更不會有人搭理他了。這麼一來,他就轉向她:「不管,我現在就要妳陪我聊!」她只好說:「我們一邊打掃,一邊聽你說,好不好?」

他於是說起全家去紐西蘭發生的一些事,她偶爾搭幾句:「啊」、「喔」、「真的哦」。咦?怎麼沒有聲音了?她回過頭去,才發現小傢伙沉著一張臉,於是問:「怎麼不說了呢?」只見小傢伙大大地吸了一口氣,說:「我不要說了啦,妳都沒有專心在聽!」接著就紅了眼眶。

她說:「對不起啦!寶貝!你剛剛說羊毛工廠的那一段好精采,我很喜歡,也好想聽,可是我的困難是一心難以二用,一邊聽一邊做事,事也做不好,聽也聽不清楚,我們打個商量:你也一起來幫忙,我們盡快地做完,就可以好好聊天了,好不好?」

「不要,我討厭妳!」她決定先不理他,等大家都忙完了再說。看她不吭聲,小傢伙繼續說:「哼!我再也不跟妳說話了!我是說,永遠也不要跟妳說話!」

她於是停下手上的工作,認真地說:「如果那是你的決定,我尊重你,但是,我會傷心,因為我很喜歡你。」「我要換到別組!不給妳帶了!」她說:「如果那是你的決定,我尊重你,但是,我會捨不得,因為我真的很喜歡你。」

突然安靜了下來,小傢伙把頭矇在被子裡,過了好一會兒,小腦袋才悄悄地從被子裡探出來,眼睛轉啊轉的說:「騙妳的啦!我剛剛說的,都是假的啦!」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jul/8/today-family2.htm

 

 

不孕夫妻試管屢敗 婚姻出現裂痕鬱

文/心理諮商師 克萊兒

Q:

結婚8年來,我們沒有小孩,做了很多次試管都失敗。這8年來,我們常為了生活大小事多次爭吵。在交往之初到嫁給他後,我都覺得先生是一個很自私的人,這幾次做試管,他給我的感覺也是一派輕鬆,讓我心裡很受傷。我不想跟他計較,只是,這一次試管又失敗後,我心裡其實很擔心自己變成沒用的人,所以想要在他工作方面多給他意見,但他都很不耐煩,讓我心裡更覺得「因為沒辦法有小孩,他才會變成這樣」。我覺得自己被糟蹋、很沒有用,突然很不懂我們為什麼變得這樣?怎麼辦?(小美)

A:

如果將「無法生育」這件事情暫時放在一邊,妳覺得到目前為止,最感到不值得的是什麼呢?因為,當他連妳的關心和意見都不接受時,彷彿妳的意見和關心被擋著一面牆,再也進不去他的心裡,妳的孤單沒有辦法被理解,妳覺得被糟蹋的難堪也無法得到他的撫慰。於是,為了避免再度被糟蹋,妳決定要付出更多的關心,卻一次次吃閉門羹,才會這麼傷心和空虛!

「是否是因為無法生育孩子?」也許這問題源頭只能問問妳的先生他怎麼想?否則妳因為擔心而去問再多人,都無法真正確認先生的心意!我關心的有3點:是什麼讓妳覺得自己必須要有「功能」才會被愛?是什麼讓妳覺得關係中不要太計較?是什麼讓妳覺得如果沒有孩子,至少在工作方面必須要給點意見才行?

看到這裡,我好想問問妳,如果妳變得「沒有功能,變得計較誰付出得多,在工作方面沒給意見」,你們的關係會變成什麼樣子呢?也許跳脫出「生育孩子」這件事,先檢視一下你們的「互動模式」是否早就已經變成破壞關係的「殺手」,找縫隙趁機而入,有意無意地掌握你們的生活步調,促成你們之間「妳進他退的沮喪模式」,然後竊笑你們落入它的圈套。難怪,當你們相處的步調不一致時,更是讓它有機會促成妳和先生「妳進他退」的局面,使你們變得更沮喪,擔心彼此再也好不起來,扼殺彼此尋求信任和保證的動力。

其實,很多人在試管不成功時,往往還有機會尋求婚姻諮商,好好重新看待兩人的關係模式,並藉此重新找回親密和尋求安慰的動力,因為想想,若已無法生育,還賠上和另一半的幸福,這樣真不值得呀!

(寫信給克萊兒:clairelu703@gmail.com)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jul/8/today-gender2.htm

 

 

參考延伸:

青少年兩性交往停看聽

http://www.uho.com.tw/sex.asp?aid=4490

兩性交往關係

http://www.wretch.cc/blog/tkng17589/10554133

家庭對兒童社會化的影響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4/54-37.htm

在家庭中如何實施兩性教育http://www3.cnsh.mlc.edu.tw/~gds/gds_park/gender_edu/homegender_edu.htm

 

 

家庭教育是指具有增進家人關係家庭功能之各種教育活動,包括:親職教育、子職教育、兩性教育、婚姻教育、倫理教育、家庭資源管理教育、其他家庭教育事項。

 

家庭是每個人最早接觸的團體,因此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父母給予孩子正確的教導,孩子自然能夠成為有品德的人,若父母不理會孩子的教育發展,孩子可能會因而學壞。家庭教育隨時都存在,家人對每個人的影響深大,言行舉止;帶給人的感覺都和家庭有深大的關係,因此不只是從小開始的教育,更要在平常時給孩子灌輸正確的觀念。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E%B6%E5%BA%AD%E6%95%99%E8%82%B2

上一篇:愛問小姐

下一篇:隨筆(六)

ken 2013-07-16 10:52:18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生育子女,若只知道養活他們,而不去教育,那是作父母的失職。

老師教導學生,不只是知識、技藝的傳授,更重要的是教導學生做人處世的道理,使學生能夠與人相處融洽,做事有方法,活得健康愉快有意義。

因此對於學生的要求一定要認真嚴格,不能偷懶怠惰,才能教出好學生。

嚴師出高徒,嚴是認真,一絲不苟的態度。

要教出好孩子,必須父母與老師雙方面配合,

也就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共同努力。

http://ccigf01.blogspot.tw/2008/09/blog-post_9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