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15 17:18:41無非

【曬書‧風行紋】最後的叛逆走出宿命-2002

-- 2002-02-19 15:51:21 -- 風行紋


春節期間我們在無非的花園中熱鬧ㄉ講了很多觀點,我很想將自己ㄉ漏漏長論做一個歸納,於是我用了西藏生死書的許多內容與台大資訊系畢業的台大哲學系孫效智副教授的文章整理出下面的文章:

西藏人說:「明天或來世何者先到,沒有人事先知道」。西藏生死書的作者索甲仁波切指出:「接近死亡,可以帶來真正的覺醒和生命觀的改變」。

「接近死亡」指的不是「人人必死」那種被動而無奈的事實,而是一種主動或有所自覺的面對死亡、觀想死亡。

許多人都有如下的經驗,看著父母在加護病房垂死掙扎,群醫束手無策,而自己卻不能代受。此情此景,一方面讓人情何以堪,另一方面也使人對仍繼續過著的日常生活產生如夢似幻的感受。人生真像蒼海桑田,有什麼事物是永恆不變的呢?

有些人不願照相,因為他們明瞭,相片即使能捕捉片刻的浮光掠影,卻無法使當下真正停格,反倒凸顯每一個「現在」已經永遠不再。

不論是西方的基督宗教或東方宗教的靈修都很重視對死亡的觀想。佛陀臨終時說:「在一切足跡中,大象的足跡最為尊貴;在一切正念禪中,念死最為尊貴」耶穌也邀請人們醒寤祈禱,不要像糊塗人一樣,只顧著累積世上的財富,卻忘記上帝有可能就在今夜索回我們的靈魂。

接近死亡能帶來覺醒與生命觀的改變,這說明接近死亡的重要,也說明這功課最好在日常生活中去作。否則,若等到人生最後關頭才覺醒,很可能愛的機會已經永遠不再,而一生的歲月也已經糊塗度過。

為什麼要「人之將死」,才「其言也善」呢?何不在日常生活中便多花心思面對生命的無常,反省死亡的必然,從而思考生命中真正值得追求的目標與理想?

對這一點,美國前第一夫人芭芭拉布希在演講中曾指出:「作為醫師、律師或企業領袖的職責儘管重要,但你首先仍是一個人。人與人的關係—配偶、子女和朋友,是你最重要的投資。在你生命的盡頭,你不會後悔沒有通過某次考試、沒有贏得某個案子,或沒有做成某件生意。你會遺憾沒有花時間陪伴丈夫、孩子、朋友或父母」

這段話值得人深思。不過,更值得深思的是,怎樣的人才能懂得這段話並按照它的精神來身體力行?顯然,這個人必須有一種觀想「生命盡頭」的能力,這正是所謂的「接近死亡」。

所有認真生活的人都瞭解,「提的起」並不表示「放的下」;「想的通」也未必等於「看的開」。去弄清楚人生該堅持什麼理想,是一種悟道的智慧;讓自己整個人格情操由內而外地消融在這個智慧中,則需要不斷的實踐與修行。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所言,人是一種向死的存在。人本質上即是一不斷朝向「死」的「生」。撇開死亡,人無法透視生命的意義;不認真生活,人也無從參透死亡的奧秘。

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有其深刻意義,人怎麼生活,就怎麼死去;要怎麼死去,就必須先怎麼生活。希望「死而無憾」,就必須努力「生而無悔」。

佛教主張,要實現圓滿的佛性,就必須無我;執著自我,反而不可能體現此一佛性。耶穌在福音中教導人,誰把持生命不捨的,就會喪失性命;誰若願意為了愛而喪失生命的,反而要重新獲得生命。

而生活中我們可以經驗到,成長是痛苦的,沒有經過苦澀與艱辛,就不能獲得喜悅與突破。

死於自我當然是痛苦的,然而正是在這死亡之上,更深刻的生命力量才能萌芽生根。對別人痛苦感同身受的人,雖然分擔了痛苦,然而,正因為他真心與人分享生命,心裡有的不再只是自己的好處或快樂,因此能與人建立深刻的愛,這愛正是生命充滿意義與創造力的泉源。

「自私」原本是要追求自己的快樂,然而,這樣的態度卻反而使人遠離真正的快樂。

接近死亡使人真實生活,遺忘生死使生命顛倒。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整個社會遺忘生死的後果更為可怕。在這樣的社會中,教育體系不再提供真正的「生命教育」,頂多只是進行技術性的知識傳授而已。至於做人處事的道理固然也在社會教化或維護安定的功能意義下進行,然而,由於碰觸不到生命的深處,很難對人產生深度的影響。

人們接受各種各樣的教育,卻對於瞭解生命整體意義,以及與生存息息相關的主題卻茫然無知,有哪件事比這個還要諷刺與顛倒呢?當大多數人都習於今朝有酒今朝醉時,他們必定肆無忌憚地為著自己眼前的利益而掠奪地球。

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認為遺忘死亡的現代社會很弔詭地正籠罩在一種「死亡文化」(culture of death)之中。這種文化以匪夷所思的面相與規模,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動搖人類生存的基礎。死亡文化的政經結構只重視經濟效率,沒有效率的生命便被看成沒有價值的東西。

最後,了悟生死並非只是對生死的一種知識而已,它是一種生命智慧,這種智慧必須在深刻而持續的愛中才可能圓滿。人生的修行之旅須要有慈悲與愛(熱忱),而慈悲與愛則由這篇文章開頭所言:「接近死亡,可以帶來真正的覺醒和生命觀的改變」而來。

風行紋 ^^

2007-03-22 03:07:06

假如您是六十年前的蔣中正,您又能怎麼做?

民國三十六年台灣發生了「二二八事件」,當時的中國也沒閒著,國共雙方兵戎相向,死傷之慘重絕非台灣人能想像‧‧。

1946年初,隨林彪進入東北的十三萬餘共產黨軍政人員, 經過將近一年的整補後,由林彪指揮的「東北民主聯軍」,於1947年一月五日,編組十二個師含三個獨立師,外加三個砲兵團,冒著零下40度的嚴寒,越過冰封的松花江,向防禦正面寬達300哩的新一軍發起「一下江南」作戰,以優勢的兵力及靈活的「圍點打援」戰術獲得戰略上支應南滿的目的,取得東北作戰的主動權後,因凍傷、戰損嚴重於一月十六日撤回松花江北岸,待機再戰。

感想一:零下40度有多冷?台灣合歡山氣溫偶而零下幾度降點小雪,上山短暫停留賞雪是不錯,但要在這種天寒地凍的氣候下打十幾天仗,又吃不到熱食,試問能有多少台灣人可體會?

感想二:300哩有多長?從台灣投到台灣尾也不過250哩,防守的新一軍兩個師的官兵必須以一打七還能退敵,實在不簡單!但在緬甸叢林動則氣溫高達攝氏三、四十度的溼熱戰場,打響名號的新38師第113團團長王東籬陣亡,官兵則在此役損失過半,令人扼腕!

不過該團第一營官兵曾在其塔木防區,以兩個連的兵力發起反衝鋒作戰,硬是將攻入陣地的一個團共軍打了出去,其善戰、奮戰精神著實令人敬佩!

二月十八日,林彪再度編組含三個獨立師在內的12個師的兵力發動「二下江南」戰役,以平均兩個師的兵力圍攻新一軍部之新30師第89團,至二十三日下午四點展開逐屋巷戰,一直到當晚七時許,以一抗六的第89團近3000名官兵因得不到外援,力戰而竭終致全軍覆沒!

二月二十五日,共軍逼進長春並調集四個師(內含獨立第二師),配屬兩個砲兵團80門火砲與戰車的兵力圍攻德惠,另派出八個師的兵力負責待機阻擊援軍;總攻擊時間就在二十八日下午五點。 (而就在這一天遠在千里外的台灣同時發生了「官逼民反」的「二二八事件」!)

位於長春以北75公里的德惠,是國軍在北滿的前進基地,守軍為新一軍第五十師的兩個團加地方保安隊,總共約7000人。林彪之所以三番兩次挑新一軍打,是有極深的謀略:

其一,「打蛇打七吋」──若能將有「天下第一軍」令譽的新一軍打垮,則將不再有敵手。從孫立人率新38師於一九四二年四月入緬起,到一九四五年四月三日發展成新一軍打回國內止,整整三年以新一軍為主的中國駐印軍,前後共擊潰並殲滅日軍王牌第18師團等五個師團,及第34獨立旅和其他特種兵部隊,擊斃日軍總數為3萬3千零82人,擊傷日軍7萬5千4百99人,俘虜官兵3百23人,新一軍傷亡1萬7千人與日軍傷亡的比例是一比六。

其二,「利用弱帥與悍將矛盾」──東北國軍總司令杜聿明,從中國遠征軍入緬擔任第五軍軍長時就與孫立人在作戰、指揮方面產生嚴重分歧與嫌隙,如今卻又當上孫的直屬長官,戰功彪炳的孫立人勢必更加不服這位,被他認為缺乏指揮道德與作戰能力不足的長官。

回到正題,德惠被圍後杜聿明立刻下令突圍,孫立人接報後電令守軍堅守待援,不必理會杜聿明之命令,並即編組新一軍、第71軍共12團的兵力緊急增援德惠,於3月1日與共軍阻援部隊交戰;由於孫立人已識破「圍點打援」戰法,12個團的國軍齊頭向前推進,致林彪「打援不易」佔不到便宜,遂於3月2日撤出部隊北返松花江北岸。

「二下江南」戰役結束,德惠守軍第50師149團擊退五倍犯敵,蔣中正欣喜過望分別授與「中正師」、「中正團」榮譽稱號;尤其149團第二連死守松花江北岸陶賴昭橋頭堡,陷於戰線後30哩,被24倍以上共軍圍攻24天堅守成功,更被賜名「中正連」。

感想三,若非新一軍上下一心,長官信任部屬,部屬信仰長官,並有堅強的自信心,又如何能在敵後高掛軍旗監視敵蹤、堅守陣地?!

1946年五月林彪於四平街之役敗給新一軍後,為鼓舞士氣,消除對新一軍的畏戰心理,喊出「吃菜要吃白菜心,打仗要打新一軍」順口溜,但德惠戰後,反流傳出「只要不打新一軍,不怕中央百萬兵」的說法。

1947年3月下旬,林彪「三下江南」,先重創71軍,再包圍和新六軍的新22師(原新一軍緬甸戰場成員),杜聿明急令新一軍新30師救援,孫立人識破林彪企圖,第三次不遵杜聿明命令,囑師長唐守治迂迴救援,避開了林彪的「圍點打援」,林彪見戰機已逝無利可圖,便自行撤兵解圍。

唐守治救援成功,但杜聿明卻在日後的軍事會議中大罵唐守治,孫立人當場和杜聿明鬧翻,杜並上呈蔣中正調走孫立人交出新一軍軍長職務。

感想四,國府東北局勢逆轉最終並導致「兵敗如山倒」丟掉大陸,當然不是調走孫立人所致,但蔣中正「把奴才當人才用」、「只信自己人」的用人方式,對照同一時期陳儀主政的台灣,不正是「相互輝映」麼?

在下粗研抗戰、內戰戰史,雖對蔣中正有怨,但並不盲目!

試想在民國36年初,面對關內共軍掌控90%的中原要地山東省、扼住支援對關外林彪的作戰能量,雙方殺得你死我活,而遠在幾千公里外東南沿海的淨土──台灣,卻又傳來台共結合民眾「作亂」‧‧,假如您是蔣中正,您又能怎麼做?

問題思考:

一,去年幾十萬「紅衫軍」繞行中樞,若狀況失控,數量優勢的民眾闖進封鎖區,憲警要不要制止,若制止不成要不要開槍?

二,在槍響造成死傷後,憤怒民眾佔領警察局、派出所奪取槍械要求憲兵放下武器‧‧,衝進電視台、廣播電台號召民眾「抗暴」;憲警該鎮暴還是漠視?

三,南部挺綠民眾見狀,群情激憤上街見穿紅衣、帶紅帽、開紅車者一率打、砸、燒,並要求即刻北上鎮暴,保護元首。

四,北部紅衫軍也動手反制挺綠民眾,雙方殺紅眼互不相讓!

五,軍警若不動手「平亂」,則最低將觸犯怠忽職守、抗命、作戰失敗等罪責,若像當年彭孟緝一樣下令開槍鎮壓,是否新的「二二八」或韓國「光州事件」等不幸事件將再度重演?

恕在下愚鈍,敢問假如您身處六十年前蔣中正所面對的中共全面「叛亂」狀態,怎麼做才能避免悲劇?

在下相信在「二二八」死難的本省、外省人多數是無辜的,是抗戰與國共內戰苦難的延續;就殺紅眼的中共而言,也只曾將宿仇蔣中正定位為「戰犯之首」,但若硬要說他是二二八「元兇」,拿銅像洩憤出氣,那麼世間是否就無撒旦了!

作者:http://city.udn.com/v1/blog/index.jsp?uid=cvn68

風:紅塵歷歷......

2007-03-22 01:51:16

讀了一段,摘錄了一段:

在樂生這個地方,向佛祖祈禱是沒用的。樂生過去是一個地獄,保佑他們的就是先一步離開的靈魂。我多麼期盼被供奉在靈骨塔裡的那些靈魂能引領方向。這些來自日本、原住民、中國各省、台灣住民的靈魂,能讓這些倖存的阿公阿嬤得到最後的那麼一點點自尊。不是用三萬塊錢新台幣買來的那種,是生存的那種。

張飛 2007-03-22 01:49:48

史學家說,張飛有兩個女兒,先後都嫁給後主劉禪。能夠當上皇后,她們的相貌應該還不錯,可見張飛長相也不致於差到哪去。

中國民間俗話說,「張飛穿針─粗中有細」,這意味張飛並非莽漢。《三國志集解》等一些史料記載,張飛還會寫詩、繪畫,大陸著名學者鄧拓曾寫過一篇《由張飛的書畫說起》的文章,說明張飛允文允武。

二○○四年大陸文物部門在四川簡陽張飛營山上發現的一個石人頭像,還原了張飛真面貌。該石像大約高四米,寬三米多。當地人說,這是唐代工匠為紀念「五虎上將」張飛,在他當年駐地所雕塑的。新發現的張飛像慈眉善目,耳長唇厚,臉上沒有一根鬍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