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01 19:48:39雲中子
清明掃墓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詳,是代表清明的典型詩歌。詩中將清明的幾大特色﹕天氣—雨紛紛﹔情緒—欲斷魂﹔活動—聚集、掃墓表達得淋漓盡致。而到底什麼叫做『清明』呢﹖清明的由來為何﹖清明與掃墓有何關聯﹖又掃墓時所預備的各樣東西又代表了什麼意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詳,是代表清明的典型詩歌。詩中將清明的幾大特色﹕天氣—雨紛紛﹔情緒—欲斷魂﹔活動—聚集、掃墓表達得淋漓盡致。而到底什麼叫做『清明』呢﹖清明的由來為何﹖清明與掃墓有何關聯﹖又掃墓時所預備的各樣東西又代表了什麼意義﹖
緣由
「清明」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根據曆算定在每年「冬至」過後的一百零六日,也就是「春分」後的第十五日,約在國曆的四月四日或五日。此時正是萬物滋長的時節,花卉草木生長於一片氣清景明的氣氛中,故稱『清明』。
而咱們「偉大的」先總統蔣公先生恰巧於民國六十四年四月五日駕崩,為了同時紀念他老人家的忌日,政府便將每年的四月五日訂為清明節,也連著四月四日的婦幼節及三月廿九日的青年節,合起來大約前後一週的時間,給眾莘莘學子們一段長達一週的「春假」。在清明的時節時,正值春天,在經過一段長時期的冬眠後,萬物復甦,鳥語花香是個適合踏青的好時節。「清」明,踏「青」,似乎多少也能相互攀上那麼一點關係。
「清明」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根據曆算定在每年「冬至」過後的一百零六日,也就是「春分」後的第十五日,約在國曆的四月四日或五日。此時正是萬物滋長的時節,花卉草木生長於一片氣清景明的氣氛中,故稱『清明』。
而咱們「偉大的」先總統蔣公先生恰巧於民國六十四年四月五日駕崩,為了同時紀念他老人家的忌日,政府便將每年的四月五日訂為清明節,也連著四月四日的婦幼節及三月廿九日的青年節,合起來大約前後一週的時間,給眾莘莘學子們一段長達一週的「春假」。在清明的時節時,正值春天,在經過一段長時期的冬眠後,萬物復甦,鳥語花香是個適合踏青的好時節。「清」明,踏「青」,似乎多少也能相互攀上那麼一點關係。
清明與掃墓
其實掃墓的風俗活動,早在遠古時期便已存在,據云古代「墓而不墳」,即只挖墓坑,不做墳丘,後來不只是「墓」,而且「墳」了,祭掃之俗才有了依託。西周時已有祭墓之俗,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而東漢光武帝劉秀是個有名的孝子,東漢以孝立國,對掃墓更是例行倡導,所以掃墓的風俗活動因此而盛行,當時的官員甚至可以因回家掃墓的理由請假高達百日之久,當時對掃墓的重視可想而知。
中國歷代以儒治國,而孔子於論語中談論到孝道時,他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如此,拜掃祭祖成了儒家倫理的一種表現。到了唐代,更將掃墓的日期定在寒食節﹙節令清明前後﹚。此後,人們便於清明節氣時分進行掃墓的活動,以表慎終追遠之情。
其實掃墓的風俗活動,早在遠古時期便已存在,據云古代「墓而不墳」,即只挖墓坑,不做墳丘,後來不只是「墓」,而且「墳」了,祭掃之俗才有了依託。西周時已有祭墓之俗,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而東漢光武帝劉秀是個有名的孝子,東漢以孝立國,對掃墓更是例行倡導,所以掃墓的風俗活動因此而盛行,當時的官員甚至可以因回家掃墓的理由請假高達百日之久,當時對掃墓的重視可想而知。
中國歷代以儒治國,而孔子於論語中談論到孝道時,他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如此,拜掃祭祖成了儒家倫理的一種表現。到了唐代,更將掃墓的日期定在寒食節﹙節令清明前後﹚。此後,人們便於清明節氣時分進行掃墓的活動,以表慎終追遠之情。
「寒食節」與潤餅
先前提到所謂「寒食節」,一頭霧水吧﹗什麼是寒食節呢﹖
相傳二千六百年前,晉獻公的兒子重耳,為要逃避其父寵妾驪姬的陷害,不得已只好逃離國外。有一次他們在山中迷路,糧斷援絕,重耳飢腸轆轆,頭昏目眩。此時重耳發現臣僚介子推不見了,眾人都說他趁危逃脫了,重耳認為介子推並非臨難棄主之人。果然,不一會兒,介子推端著一碗肉湯出現,重耳不問肉湯何來,狼吞虎嚥,將肉湯瞬間下肚,原來這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所熬成的肉湯。十九年後,重耳返晉成為一國之君,就是後來成為霸主的晉文公,他對功臣大加封賞,卻惟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願邀功請賞,即隱入山中。有人在重耳門上留了一封信,信上說﹕
有龍矯矯,頃失其所。五蛇從之,走遍天下。龍飢無食,一蛇割骨。龍返其淵,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處所。一蛇無穴,歸於中野。
晉文公見此信後,才想起介子推,立即派人請介子推出山,子推執意不出,為逼他出山受封,文公下令燒山,誰料介子推在烈焰騰空的火海中,竟抱樹而死。文公看到有如此耿耿忠心,高風亮節的臣屬慘死,百感交集,真是異常痛心。為了悼念他,遂下令,於子推燒死之日禁火,只吃冷飯。稱為「寒食禁火」。
寒食的習俗一傳至今,大家似乎也習慣了當天禁火,在唐代將「清明」與「寒食」合併後,或許也是因為掃墓回來無時間生火煮飯,遂將掃墓時的三牲五果和著餅來吃。流傳至今,成了清明節吃「潤餅」的由來。
先前提到所謂「寒食節」,一頭霧水吧﹗什麼是寒食節呢﹖
相傳二千六百年前,晉獻公的兒子重耳,為要逃避其父寵妾驪姬的陷害,不得已只好逃離國外。有一次他們在山中迷路,糧斷援絕,重耳飢腸轆轆,頭昏目眩。此時重耳發現臣僚介子推不見了,眾人都說他趁危逃脫了,重耳認為介子推並非臨難棄主之人。果然,不一會兒,介子推端著一碗肉湯出現,重耳不問肉湯何來,狼吞虎嚥,將肉湯瞬間下肚,原來這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所熬成的肉湯。十九年後,重耳返晉成為一國之君,就是後來成為霸主的晉文公,他對功臣大加封賞,卻惟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願邀功請賞,即隱入山中。有人在重耳門上留了一封信,信上說﹕
有龍矯矯,頃失其所。五蛇從之,走遍天下。龍飢無食,一蛇割骨。龍返其淵,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處所。一蛇無穴,歸於中野。
晉文公見此信後,才想起介子推,立即派人請介子推出山,子推執意不出,為逼他出山受封,文公下令燒山,誰料介子推在烈焰騰空的火海中,竟抱樹而死。文公看到有如此耿耿忠心,高風亮節的臣屬慘死,百感交集,真是異常痛心。為了悼念他,遂下令,於子推燒死之日禁火,只吃冷飯。稱為「寒食禁火」。
寒食的習俗一傳至今,大家似乎也習慣了當天禁火,在唐代將「清明」與「寒食」合併後,或許也是因為掃墓回來無時間生火煮飯,遂將掃墓時的三牲五果和著餅來吃。流傳至今,成了清明節吃「潤餅」的由來。
掃墓供品的涵義
有沒有人覺得為什麼每次掃墓時總要帶好多東西,好像每年東西都很類似,是不是有什麼特別涵義呢﹖答---對了﹗咱們中國人喔,最拿手的就是一大堆「象徵」的東西,你看國劇,在空無一物的舞臺上,居然可以演完一長齣戲碼,不容易喔﹗中國人就是如此含蓄又能拓展大家的想像世界。您可不要小看掃墓時所預備的東西喔,每一件看似不起眼的供品,其背後可是有著相當令人回味無窮的涵義喔﹗
讓我們先來區分一下,什麼叫做『培墓』﹖什麼叫做『祭墓祖』﹖『培墓』就是家中增加了新成員﹙如娶媳婦、生兒子﹚,那則需要作三牲五果型的『培墓』。而『祭墓祖』則是統稱一般家中沒啥大事時的掃墓。
掃墓時必備的墓紙。則是不論『培墓』或『祭墓祖』,都要用到的東西,在打掃整理完墳墓後,將墓紙用磚塊﹙或石頭﹚壓在墳墓上,象徵為先人蓋厝瓦,以表示該墳塚是有後代子孫祭祀的。
有沒有人覺得為什麼每次掃墓時總要帶好多東西,好像每年東西都很類似,是不是有什麼特別涵義呢﹖答---對了﹗咱們中國人喔,最拿手的就是一大堆「象徵」的東西,你看國劇,在空無一物的舞臺上,居然可以演完一長齣戲碼,不容易喔﹗中國人就是如此含蓄又能拓展大家的想像世界。您可不要小看掃墓時所預備的東西喔,每一件看似不起眼的供品,其背後可是有著相當令人回味無窮的涵義喔﹗
讓我們先來區分一下,什麼叫做『培墓』﹖什麼叫做『祭墓祖』﹖『培墓』就是家中增加了新成員﹙如娶媳婦、生兒子﹚,那則需要作三牲五果型的『培墓』。而『祭墓祖』則是統稱一般家中沒啥大事時的掃墓。
掃墓時必備的墓紙。則是不論『培墓』或『祭墓祖』,都要用到的東西,在打掃整理完墳墓後,將墓紙用磚塊﹙或石頭﹚壓在墳墓上,象徵為先人蓋厝瓦,以表示該墳塚是有後代子孫祭祀的。
在祭品方面,除了一般的三牲﹙或五牲﹕雞、鴨、魚、豬、牛等﹚外,另有乾茶﹙碗中只放茶葉,但現在大多是清水加一片菜葉,象徵菜湯﹚、水果等。但若是『培墓』,東西可多了,據阿媽說,『培墓』要用的祭物多達12碗之多,厲害吧!光準備這些東西及背這些東西的涵義就有得受了﹗還好,因應現在工商社會的需求,祭品只要能湊數就好,並不是真的那麼在乎其涵義的。但其中幾項特別具有慎終追遠意義的祭品可是不能少的。
1.鴨蛋﹙芋頭﹚﹕將外殼在墓碑上打破,在將殼灑在墳上,象徵「脫殼」、「蟬蛻」的重生解脫之意。
2.魷魚乾﹙海瓜子﹚﹕象徵可以因此飄洋過海,回老家與家人團圓。
3.紅龜粿﹙鼠鼴粿﹚﹕分給前來乞討的小孩﹙牧童﹚吃﹙或給銅板﹚,象徵賄賂他們,請他們好好照顧祖先的墳塋。
4.燃炮﹕象徵驅邪
1.鴨蛋﹙芋頭﹚﹕將外殼在墓碑上打破,在將殼灑在墳上,象徵「脫殼」、「蟬蛻」的重生解脫之意。
2.魷魚乾﹙海瓜子﹚﹕象徵可以因此飄洋過海,回老家與家人團圓。
3.紅龜粿﹙鼠鼴粿﹚﹕分給前來乞討的小孩﹙牧童﹚吃﹙或給銅板﹚,象徵賄賂他們,請他們好好照顧祖先的墳塋。
4.燃炮﹕象徵驅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