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04-23 18:42:48rinchen
決戰時刻

梅爾吉勃遜飾演的班傑明是一個曾在英法爭奪殖民地戰役中、大敗法國人與印地安人聯軍、戰功彪炳的退伍軍官。可是當殖民地反抗英國重稅、尋求獨立時,他己經是七個孩子的父親、妻子亡故,所以反對用武力解決問題。一直到英軍攻到家門、燒了房子、殺其次子、擄其長子,他才不得已起兵反抗。
電影真實地呈現1776年開始的獨立戰爭慘烈景象:兩軍列陣對峙、人像傻瓜直挺挺地站立,互以對方為槍靶。用的武器主要是前膛槍與毛瑟槍。那時已有大砲、臼砲,砲彈本身並不會爆炸、但是它飛嘯而過的威力足以使人肝腦塗地、手腳斷折紛飛。英國騎兵則在適當時刻衝鋒加入戰場,威嚇單薄的步兵,驅退烏合的民兵。
血腥殘酷的畫面,十分震撼人心,不亞於搶救雷恩大兵、或紅色警戒的戰爭場面。於是深深感受到恐懼。
殺戮、劫掠、縱火,正是為了讓敵人恐懼。恐懼可能產生兩種效應:投降或是報復。但更可怕的是,恐懼使人寧可先下手為強。班傑明反對戰爭,因為他深怕自己在過去對法國人與印第安人的血腥屠殺,會報應在身上。戰爭過後,他還是喪失了2個兒子。被塑造成驕傲、自負、殘忍、貪婪負面形象的英國騎兵軍官,採用殺人放火的手段,威嚇殖民地人民。可是英雄班傑明同樣也是不擇手段的埋伏、毫不遲疑的屠殺英軍。
企圖用戰爭來達到正義,目的似乎正當、但是手段不能免於殘酷。然而,戰爭是不是真的能達到了正義的結果呢?我想那只是種下更深的敵意、隱含更多的報復、留下更悲哀的母親而已。
電影真實地呈現1776年開始的獨立戰爭慘烈景象:兩軍列陣對峙、人像傻瓜直挺挺地站立,互以對方為槍靶。用的武器主要是前膛槍與毛瑟槍。那時已有大砲、臼砲,砲彈本身並不會爆炸、但是它飛嘯而過的威力足以使人肝腦塗地、手腳斷折紛飛。英國騎兵則在適當時刻衝鋒加入戰場,威嚇單薄的步兵,驅退烏合的民兵。
血腥殘酷的畫面,十分震撼人心,不亞於搶救雷恩大兵、或紅色警戒的戰爭場面。於是深深感受到恐懼。
殺戮、劫掠、縱火,正是為了讓敵人恐懼。恐懼可能產生兩種效應:投降或是報復。但更可怕的是,恐懼使人寧可先下手為強。班傑明反對戰爭,因為他深怕自己在過去對法國人與印第安人的血腥屠殺,會報應在身上。戰爭過後,他還是喪失了2個兒子。被塑造成驕傲、自負、殘忍、貪婪負面形象的英國騎兵軍官,採用殺人放火的手段,威嚇殖民地人民。可是英雄班傑明同樣也是不擇手段的埋伏、毫不遲疑的屠殺英軍。
企圖用戰爭來達到正義,目的似乎正當、但是手段不能免於殘酷。然而,戰爭是不是真的能達到了正義的結果呢?我想那只是種下更深的敵意、隱含更多的報復、留下更悲哀的母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