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15 11:41:19雨漣

踏上旅程之後—單車上路

總是會有那種時候,也許還不到放了火殺了人的地步,可是生活複雜混亂到自己無法思考,然後你會忍不住想要離這太過熟悉的一切遠遠的。對於這種反應,有一種說法是這叫「逃避」,不過有時候也許我們只是跟叛逆少年說的一樣,「想找個安靜的地方,把事情好好想清楚。」

就一個簡單的念頭,於是叛逆少年就騎著腳踏車上路了。
不過習慣旅行的人其實就會知道,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旅行(亦或出走)是離開或者逃離一些事情,但是事實上大部分的時候,當你在旅行之中,反而會發現那些問題其實並不會遠去,旅行反而會逼使我們去面對那些原本想逃避的東西。路走到了盡頭,才是面對的開始。而或許人生就是需要有機會走到盡頭。


叛逆少年騎上了最美的一條公路,那裡有碧海藍天、有高山險峻,路就在那裡,可以暫時不用想太多,只要跟著路,一直騎一直騎就好了。(或許騎出了這條路,也就自然會找到方法了?)然後他遇到了年輕警察,一個也是藏了解決不了的秘密而騎上公路的警察。還有兩個女孩。《單車上路》的劇情說起來很簡單,但是也頗複雜,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或要找的東西,又被交織在一條公路上。

雖然劇情設定如此讓人緊張,《單車上路》讓我最印象深刻的,都是在一些平凡之處,卻表現的很細膩的情感部分(導演的確特別擅長處理看似平淡中的人情細微之處)。比如叛逆少年偷煙被雜貨店老闆抓,還理直氣壯的吼回去「我都已經道歉了,不然你還要怎麼樣?」把邊緣青少年明明心虛懊惱,卻又要裝勇逞狠的反應詮釋的很傳神。

還有兩個男主角間的友誼,一開始在路上撞車相遇還有點敵意保持距離,各自騎各自的,幫了對方的忙就也要假裝只是順便,沒什麼大不了的,慢慢熟了聽到對方的重大秘密不會說教或講什麼安慰的話,只是開玩笑互相說「你好慘喔」「我覺得你比我還慘耶」,其實在嘲弄中自然的接納了彼此。真的是很哥們的反應。對於和朋友相處其實有些中性的我,看到這些反應常常忍不住會會心一笑。
相較起來,兩個女生的故事和個性(一個飄零流浪、一個為夢想離家;一個神秘異常,一個又極端陽光),還有兩男兩女之間就顯得有些薄弱了。尤其是,在旅途中相遇產生了「好感」或「曖昧」是很可以體會的,但是馬上就喜歡到難分難捨,就似乎有點太刻意了,也就讓人對之後急轉直下的嫌疑犯指控有些不明所以。畢竟劇情中沒有時間交代男女之間情感如何轉變,那麼也許僅只保持在同伴關係或者稍微的曖昧不明些會比較真實。
 
片子裡有幾個相當文學性的隱喻,也是很特別的地方,一是腳踏車,叛逆少年的腳踏車是罰他寫悔過書的雜貨店老闆送他的,年輕警察的腳踏車則是因為他的膽小受傷去世的朋友的(註),兩個男主角都是騎著自己所愧對之人的車踏上旅途,腳踏車是他們的交通工具,卻也意味著所欲拋棄的過往重擔,其實與他們一路前行。而另外一個隱喻當然就是清水圓柏了。「清水圓柏只生長在險峻的斷崖上,只有在對面現實時,才能在心底浮現..... 」這應該是導演(或編劇?)透過故事,最希望我們聽到的一句話吧。而此刻的我們也許不是很能理解,必需等到某個關鍵的時刻,這句話也自我們心底慢慢浮現.....
整體而言,或許就像宣宣說的,有點「不夠」,但是反過來說,是否也意味著「太多」(?)仗著對導演文字的熟悉,和電影呈現出的特色,我甚至覺得如果故事再更平淡一些,主角再更平凡一點,導演說不定會發揮的更好,一如小津描寫緩慢平淡的日常生活,卻總能引出平凡之中耐人尋味的人性底蘊。

※圖片皆出自《單車上路》官方網站(所有相關資料都蒐集的相當完整喔)
http://www.wretch.cc/blog/roadintheair

註:

關於後面警察的腳踏車是誰的這個部分,公視版裡有交代朋友教他騎車,還很驕傲的說「這台車是經典耶」,也呼應了最後少年到西嶼坪看警察的時候警察講了同樣一句話,不過這部分電影版剪掉了。

再補註:

因為先看過公視版然後又看院線版,原本以為院線版可能只是公視版一些劇情的再延伸,但不盡如此,感覺導演在兩種版本中想要呈現不同的敘事方式(不知道剪輯時院線版是否「比較」喜歡的版本就是了)公視版六十分鐘裡叛逆少年和年輕警察兩個人回溯追憶的篇幅幾乎相當(包括年輕警察回憶如何從片段變成完整,年輕警察和朋友之間的互動,在醫院看見重傷的朋友,聽見朋友殉職的消息中等等)因此兩個人的故事可以瞭解的很詳細,但情節多,也就讓每個部分的敘事都顯得急促些;院線電影版則又把主軸更放在主角叛逆少年身上,補述了一些細節,年輕警察的追溯則刪減到只剩下幾場,一多一少間,叛逆少年的部分發展的便更不疾不徐,但相對的年輕警察的過去就比較模糊,必需靠演員直接去表現出來。對於導演這樣的取捨其實有些好奇,我自己則是感覺有好有壞,比較喜歡公視版本兩個主角的呼應感,但覺得院線版的節奏比較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