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06 10:11:11Pomelo

藥師經劄記.三





 

 

 

   發願文

稽首三界尊 歸命十方佛 我今發弘願 持此藥師經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琉璃國 親覲大慈父 慇勤聞真諦

學習師子吼 回返娑婆地 度眾脫苦海 弘法利群迷

 

 

  始入佛法,發心第一。學佛不知發菩提心,則所修盡成魔業。如八十卷本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八<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六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名魔業。

 

  大藏經中的藥師經古逸疏云:發心自誓行十二願者。依地持論。是發菩提心。發心有四種。一者大悲發心。二者護法發心。三者觀身過患發心。四者求最勝果發心。

  大悲發心者。觀六道眾生俱有纏縛。以是之故。發菩提心。地獄即有受罪之苦。畜生相殘食之苦。餓鬼即有飢餓之苦。神有闕事之苦。人中即有求欲之苦。天中有捨報之苦。觀此眾生。俱沒苦海。雖欲求利。不知出路。我今發心。盡欲證拔。是名大悲發心。

  第二護法發心者。法有三種。理教行也。法者是常。但時有通塞。人(有)行藏。或值世陵遲。正化漸隱。虛言與賓教並流。險逕則與夢途爭徹。眾說紛如。異端競作。聖雜逼真。正道殆亂。菩薩作是念。我師釋迦如來。於無量阿僧祇劫受諸懃苦。集此法寶。欲使久住於世。道利群生。如何一旦將知沈沒。我今為護法故。發菩提心。不惜身命。欲使大道隱而更彰。悟昏世。令諸世間得正見眼。是名菩薩護法發心。

  第三觀身過患發心者。菩薩作是念。我此身者。乃是生老病死之宅。無常苦空之藪。身為受惱之起。心為覺苦之主。處胎十月。與不淨同居。及其生也。則眾苦所集。或病苦痛切。晝夜無聞。或恩愛別離。怨憎合會。成所求不得。煩琬懊惱。或衣食不充。茲茲曉夕。略說有八。生老病死。恩愛別離。怨憎合會。求不得苦。五盛陰苦。旋還六道。受此之苦。莫知其齊。若不厭離。何由可已。我今發心。此眾苦難。離而得離。無上聖道。難得而得證。是名觀身過患發心。

  第四求最勝果發心者。諸佛平等。有二種身。一者生身。其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端嚴殊特。世無疇類。能使惡心眾生見即和悅。豈況聽善之人覩而無益。二者法身。充滿法界。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種智。此者求離生死飢渴寒熱。絕六道之紛羇。辭五住之煩穢。即是學者之所以折仰發心者之玄期。良由所捨處輕重。是名求最勝果發心也。令一切眾生所求皆得。

 

  是故,於持誦經典之前,當先發心。然而俱縛凡夫,無法自發菩提心,是故以此方便,教令發心。發心者,依前述發願文,上報恩,下濟苦,復令眾生同發菩提心,末後則發願往生東方淨琉璃世界。

 

  然此處發願往生,並非貪求淨土福報,而是為了修習廣大圓滿的智慧,之後倒駕慈航,廣度眾生。若單單只為了逸樂享受而求生淨土,則非但淨土無緣,更恐將出世間殊勝功德,換取此界有漏人天福報,徒有擔麻棄金之嘆。

 

  如大寶積經卷十九<不動如來會佛剎功德莊嚴品第二>:時一比丘聞佛讚揚不動如來佛剎功德。心生貪著而白佛言。世尊。我今願生不動佛剎。佛告比丘。汝之愚迷豈得生彼。何以故。不以愛著之心而得往生。唯有諸善本。修諸梵行得生彼故。

 

  又此發願文,亦可參照楞嚴經卷三中,阿難尊者及大眾所說的讚佛偈:「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囉心無動轉。

 

  另外,四重恩者,依《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言:「世出世恩有其四種。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如是四恩。一切眾生平等荷負。

 

 

 

 

 

 

 

 

 

 

Ps.圖片:之前拍的。

 

小小咖 2009-09-08 16:42:36

發心之後的下一個境界就是金剛經說的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
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發大願已經不容易了
還要放下對大願的執著
好難啊~~~~~~~~~~

版主回應
.

這個還不是我們現在要擔心的


一個博地凡夫
擔心著登地菩薩境界可能遭遇到的魔障
那是一點意義都沒有的


能真正發心
也就是華嚴經中初發心菩薩的境界
那就不會擔心所謂下一個境界的問題


因為一切現成

.
2009-09-09 19:4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