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13:43:56樂樂

轉載 - 有兩個孩子,我更加是個失敗的媽

http://themamadaily.com/doc98343/1569

黑夜寂靜里,一聲大叫劃破長空:我不要媽媽啦!兒子滿臉淚痕,大張著嘴,嗚嗚哇哇地大哭。旁邊站著的我,一臉生無可戀。真的,生無可戀。

十分鐘前,我走進老人的房間。手里搭著一條浴巾。

晚上八點半,正是孩子準備睡覺的點兒。

老人出去散步了,房間里只有老大在,電視熒光閃爍,熊大熊二和光頭強正在森林里纏斗。

我說:洗澡去。

兒子嘻嘻哈哈地笑,完全沒聽到一樣。

我說:五分鐘以后,我再來找你,希望你到時候知道該怎么做。

五分鐘后,我走進房間。光頭強依舊在嘶吼。

啪嗒,我摁下了電視的開關。

又一聲啪!嗒!兒子把他手里的遙控器狠狠地沖我砸過來。

我倆的怒火,瞬間點燃!

黑夜里,兒子的嘶吼聲比動畫片更加尖利。是的,他就是熊大熊二的合體,我就是那個拿槍打不著熊的光頭強。

我一言不發看著他發飆,他用他僅有的智商和勒索方式發泄自己的怒火,我雙手交叉,越發的怒不可遏。白天的一幕幕在我的眼前閃過:

周末,爸爸加班,我帶他和妹妹去捉魚。

小溪里,他和同伴興奮地把水潑到彼此身上。

他們搬起石頭,巨大的水花濺到旁邊的小朋友身上,對方發出一陣尖叫。

中午吃飯,他和同伴邊吃邊打,打到所有旁人都伸長脖子張望。

他吃完了所有的肉,剩下一碗完整的白米飯。

他和同伴又打了起來,我把他倆帶到戶外,熄火的代價,是在攝氏三十八度的高溫下,玩獵人和巨人的游戲。

他堅持要在熱辣高溫下等待別人送一個價值兩分錢的氣球。

下午睡完午覺,他爬起來的第一個問題:媽媽,我可以玩iPad嗎?

……

白天的一幕幕閃過,妹妹是這樣的安靜可人,哥哥是這樣的無以形容。

黑夜里,他的嚎叫還在繼續。我沒有回應,冷漠地看著。終于,在他吼出那句“我不要媽媽啦”的瞬間,我放開抱緊的胳膊。

啪!一巴掌。

兒子愣住了,他憑生收獲的第一個巴掌。

一個怒不可遏的女人,扇了他一巴掌。這個女人,了解過她能了解的幾乎所有的育兒理念,學習過積極育兒、正面管教,看過不吼不叫養育好孩子的書籍,也常常作為親子達人給別人養育孩子的建議。

但此時此刻,她對孩子的處理就是:一巴掌。

嚎叫還在繼續,但已經弱勢了許多。體罰的威力彰顯了出來,他去洗澡、刷牙,躺在床上之前,弱弱地哀求道:媽媽,你抱我一下吧。

我拒絕了:媽媽現在不想抱任何人,自己也不想抱。

我講了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溫柔的媽媽和一個邪惡的媽媽,溫柔的媽媽很強大,她總是包容自己的孩子、微笑地面對他們,愛他們。還有一個邪惡的媽媽,她被當成士兵一樣來訓練,早起早睡、令行禁止。她是被兇大的,所以她也會對孩子兇。

有一天,溫柔的媽媽對邪惡的媽媽施了魔法,邪惡的媽媽就睡著了。溫柔的媽媽很有力氣的時候,魔法就很有效,邪惡媽媽就不會醒過來。

但是,有些時候溫柔的媽媽太累了,胳膊都抬不起來,她沒有力氣,魔法就會失效。這個時候邪惡的媽媽就會醒過來,大吼大叫著發脾氣。

溫柔的媽媽需要休息,這樣才有力氣讓邪惡的媽媽睡著。

你愿意幫助溫柔的媽媽嗎?

兒子點點頭,似懂非懂。

邪惡的媽媽讓你有什么感覺?我問他。

傷心嗎?點頭。

難過嗎?點頭。

憤怒嗎?搖頭:不,不憤怒。

為什么?

因為我覺得媽媽不一樣了,我害怕。

媽媽你抱抱我吧。他帶著哭腔。

我伸手抱他,他在我懷里微微抽泣。我的心疲憊又沉重,除了一個鬼編鬼造的故事,我無以安慰自己,也無以安慰他。

多少次,我都在失控的邊緣。

別說兩個孩子,就算一個孩子,對母親的養育壓力真的都太大。他們在鬧,你卻要笑。無論鬧成什么樣,你都要提醒自己:hold住,不能發脾氣!

有些時候,這種自我壓制比發泄難太多。斯坦福大學教授凱利.麥格尼格爾就在《自控力》中寫道:“媽媽之所以通過大喊大叫來發泄情緒,并不只是因為孩子們做的錯事,而是因為覺得自己在很多方面和‘完美母親’相去甚遠。”

越想做個好母親,離失控的邊緣越近。

積累起來的憤怒,就像火山爆發一樣,勢不可擋。

不發脾氣難受,發完脾氣更難受。

但當那些怒氣一涌而出的時候,得到的卻往往不是發泄的快樂,而是更多的自責、愧疚:為什么我做不到?為什么讓孩子受傷害的偏偏是我?

哪個媽媽不想給孩子完美的成長?沒有創傷,沒有遺憾。想起童年,都是滿滿的歡樂與幸福。

但可惜,沒有人可以回避傷害,就像沒有人可以在成長的道路上從不跌倒。

人生不過就是喜怒哀樂、五味雜陳。

有喜就會有怒。有哀就會有樂。

拒絕了傷害,就不知道安全的珍貴。

拒絕了失望,就不知道滿足的難得。

當我們追尋著完美的成長,回避所有的傷害和痛苦時,這樣的“完美”又價值幾何?

偽裝的完美,不如殘缺的真實。

當你窮極努力而無法達成目標的時候,那種挫敗感其實比不達目標本身更加難以承受。其實,不是你做不到,而是一開始設定的目標就過于完美。

我何必偽裝好媽媽?我不過就是一個跌跌撞撞、邊摔打邊前進的普通媽媽。孩子不受控、令人抓狂是他本性的一部分,為什么我接受他的不完美,卻不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呢?

我們推崇好媽媽就是好老師,情愿對自己狠一點、再狠一點,卻羞談自我原諒的價值。似乎只有不斷地自我鞭策,才能成為理想中的那個好媽媽。但自責的危險,比自我原諒更甚。

引來更多糟糕后果的原因,往往不是因為我們放棄或失敗,而是因為放棄或失敗之后的羞恥感、愧疚感,甚至是罪惡感。

快樂的源泉,常常正是痛苦的根源。對理想狀態的苛求往往會讓人陷入壓力與挫折之中,卻忘記人其實就是有血有肉、有怒有喜,原諒自己比懲罰自己更重要。

生氣會過去、憤怒也會過去,重要的不是后悔覆水難收,而是放下傷痛繼續前行。

畢竟,孩子需要榜樣,不是一個事事完美的偶像,而是一個能夠正視自己、管束自己和修復自己的范例。

放下完美,輕裝上陣。當溫柔的媽媽值得點贊的時候,那個邪惡的媽媽難道不值得一個擁抱,值得一句輕輕的安慰:“我懂你,你真的很難過”嗎?

后來,兒子問我:溫柔媽媽是用什么魔法讓邪惡媽媽睡著的?

我回答:溫柔媽媽找了一張軟軟的床,讓邪惡媽媽舒服地躺下,告訴她‘我原諒你了’。

然后,邪惡的媽媽就放心地睡著了。

這個魔法。就叫做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