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23 19:54:57pin

畫論6

 
五行..維基百科 五行是中國自古以來道學的一種系統觀,廣泛地用於中醫學、堪輿、命理、相術和占卜等方面。五行的意義包涵藉著陰陽演變過程的五種基本動態:水(代表潤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斂)、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 如果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五行學說可以說是一種原始樸素五元分形集的普通系統論。五行學說認為,大自然的現象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種氣的變化所總括,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係和運動形式。 中國自古至今的時序符號「十個天干」,其意義與五行搭配陰陽有密切相關。 歷史 中國西周末年,已經有了一種五材說。從《國語‧鄭語》「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和《左傳》「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到《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的記載,開始把五行屬性抽象出來,推演到其他事物,構成一個固定的組合形式。 在戰國晚期鄒衍提出了五行相勝(剋)相生的思想(用來說明王朝統治的趨勢),且已把勝(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相互關聯的模式,自發地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係及其整體把握的思想。就在這個時期,《內經》把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這對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的大量臨床經驗,形成中醫特有的理論體系,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荀子將子思和孟軻的學派統稱為五行,並加以嚴厲的批評[1]。1998年9月2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龐朴根據馬王堆帛書和郭店楚簡的內容研究指出,子思所謂五行指的是「仁義禮智信」[1]或「仁義禮智聖」這五種德行;這五種德行,後來又合稱為「五常」。 漢代思想家董仲舒認為,木代表仁、火代表禮、土代表信、金代表義、水代表智。 生成數[編輯] 《易傳·繫辭》:「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這裡說了十個數,一至五,是五個生數,五個生數各與五合而得六至十,是謂五個成數。 漢代經學家對這十個數有一定的解釋。如鄭玄說:「《易》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而五行自水始,火次之,木次之,金次之,土為後。天一生水於北,地二生火於南,天三生木於東,地四生金於西,天五生土於中。陽無偶,陰無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於北與天一併,天七成火於南與地二並,地八成木於東與天三並,天九成金於西與地四並,地十成土於中與天五並。」 相生相剋 黑色箭頭指向相生之物,白色箭頭指向剋制之物 五行相剋: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任一行與其他五行的關係為:同我、生我、我生、剋我、我剋。 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長、升發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發熱、向上的特性;「土曰稼牆」,是指土具有種植莊稼,生化萬物的特性;「金曰從革」,是金具有肅殺、變革的特性;「水曰潤下」,是水具有滋潤、向下的特性。古人基於這種認識,把宇宙間各種事物分別歸屬於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經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類在特性上可相比擬的各種事物、現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 中國哲學史上的五行思想類別:綜上所述,五行的意義綜合列舉如下: 1.指五種行為原則,疑為荀子所持。 2.指五種物性,如《尚書·洪範》及周子太極圖說所持。 3.指人類生活上的五種必須的物質條件,如《左傳》裏蔡墨所持。 4.為分類學上的五種分類原則,如《呂氏春秋》所持。 5.指藉著陰陽二氣之流動而存在的五種『存在形式』,如《白虎通》及《黃帝內經》素問所持。 6.指木材(植物)、火炎、泥土、金屬及流水。它們的象徵意義分別為生機興發,活動或變化,孕育或培植,禁制與伏藏。此為蕭吉所持。 中醫學之五行 五行在中醫里有著特殊的含義。 「金曰從革」,代表沉降、肅殺、收斂等性質,在人體為肺(臟)和大腸(腑)。 「水曰潤下」,代表了滋潤、下行、寒涼、閉藏的性質,在人體為腎(臟)和膀胱(腑)。 「木曰曲直」,代表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的功能,在人體為肝(臟)和膽(腑)。 「火曰炎上」,代表了溫熱、向上等性質,在人體為心(臟)和小腸(腑)。 「土曰稼穡」,代表了生化、承載、受納等性質,在人體為脾(臟)和胃(腑)。 肝臟主宰憤怒,過分憤怒會傷肝臟; 心臟主宰喜樂,過分喜樂會傷心臟; 脾臟主宰考慮及擔憂,過分思慮會傷脾臟; 肺主宰悲傷,過分悲傷會傷肺; 腎主宰恐懼與驚燥,過分恐懼會傷腎。 就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可以得知,每一行都有4個作用,分別為「生」「被生」「剋」「被剋」,若假設萬物均歸屬五行, 那代表萬物之間的互動方式可以區分為「生」「被生」「剋」「被剋」四類,若此論點成立,五行將必為五,而不該有四行或六行之說。 古代中醫依此互動方式進行中醫辯症,現代物理學就很少見依此四類互動方式進行研究。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94%E8%A1%8C 陰陽..維基百科 陰陽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國人民的自然觀。古人觀察到自然界中各種對立又相聯的大自然現象,如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學的思想方式,歸納出「陰陽」的概念。早至春秋時代的《易傳》以及老子的《道德經》都有提到陰陽。陰陽理論已經滲透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學,曆法,中醫,書法,建築堪輿,占卜等。陰陽是「對立統一或矛盾關係」的一種劃分或細分,兩者是種屬關係。 字義 陰、陽兩字的古義是背日和向日,起初並無任何哲學內涵。 陰,《說文解字》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說文系傳》 曰:「山北水南,日所不及」。(反之,山南水北為陽) 陽,《說文解字》曰:「高明也。」《說文解字義證》:「高明也,對陰言也。」 陰陽論 傳統學術中,有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及「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的觀念。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陰陽的特性如下: 1.兩者互相對立:萬物皆有其互相對立的特性。如熱為陽,寒為陰;天為陽,地為陰,說明了宇宙間所有事物皆對立存在。然這種相對特性並非絕對,而是相對。如上為陽,下為陰,平地相對於山峰,山峰為陽,平地為陰;但平地若相對於地底,則平地屬陽、地底屬陰,可見陰陽的相對性關係。 2.兩者相互依靠、轉化、消長:陰陽存在著互根互依,互相轉化的關係,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任何一方都不可能離開另一方單獨存在,因彼此的消長,陰陽可以變化出許多不同的現象分類。 3.陽的代表:天、父、雄性、光、熱、表面、過去、單數、強力(破壞性)。 4.陰的代表:地、母、雌性、暗、寒、裡面、未來、複數、弱勢(包容性)。 陰陽家 中國春秋時代的陰陽家認為天文氣象是「天道」,為天下綱紀。為政者「順天則昌,逆之則亡」。陰陽學說認為宇宙間所有事物皆有陰陽兩個屬性,他們相互依靠、相互制約、存有相互轉化的關係。 《史記》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嘗竊觀陰陽之術,大祥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劉向、劉歆《漢書·藝文志》記載「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則牽於禁忌,泥於小數,捨人事而任鬼神。』 天文 《淮南子·天文訓》講天地的起源和演化問題,認為天地未分以前,混沌既分之後,輕清者上升為天,重濁者凝結為地;天為陽氣,地為陰氣,二氣相互作用,產生萬物。可見,陰陽是兩種哲學上(非科學)的基礎粒子,古人認為是宏觀物質形成的基礎。 中醫之陰陽 陰陽學說源自中國古代人民的自然觀,古時的人民從生活中,觀察到各種對立的自然現象,它是一種相對的而非絕對的概念,如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並歸納出「陰陽」的概念,故《黃帝內經》中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認為:「陰陽者,天地之道也。」由此,中醫學發展出以人體陰陽虛盛為判斷疾病與治療方向的指標。 人體不同的部位、組織,以至不同的生理活動,都可劃分為陰陽兩類,例如: 背為陽、腹為陰; 外為陽,內為陰; 上為陽,下為陰; 動為陽,靜為陰; 流動性佳為陽,流動性差為陰; 氣、力與精神為陽,血、體液與溫度為陰。 按照同樣道理,身體每一經絡系統都分為陰與陽,不同的病症類型亦可按陰陽劃分,故有同病不同治的說法,就是因其『陰陽消長』不同而來。陰陽既相互對立統一又能相互轉化 根據《素問·陰陽離合論》:「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故陰陽可無限細分,而這概念亦應用於中醫學上,以解釋生理活動的不同狀態。例如:五臟為陰;當中的每一個臟器,其活動狀態又可細分為陰陽,如肝陰、肝陽;腎陰、腎陽等。[6]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8%B4%E9%98%B3 陰陽五行..維基百科 陰陽五行者,古中國之物觀也。多為哲學、中醫學及占卜用。五行乃金、木、水、火、土。 簡述 天地之間,太極判而為陰陽,陰陽分而為五行。太極理也,陰陽五行氣也。理必寓乎氣,氣不離乎理。故天一生水,天三生木,天五生土,三者皆陽之所生;地二生火,地四生金,二者皆陰之所生。析而言之,為五行;對而言之,為二氣。 陰陽之分,天陽而地陰,日陽而月陰,春夏陽而秋冬陰,東南陽而西北陰也。然晝則天地皆屬陽,夜則天地皆屬陰,春夏則天地日月皆陽,秋冬則天地日月皆陰,東南則四時皆陽,西北四時皆陰。譬之手焉,左陽右陰,不可易也。而左右仰皆陽,覆皆陰。仰覆熱皆陽,寒皆陰。 五行者,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本未嘗相離也。 其質形於地,是以潤下之水、炎上之火、曲直之木、從革之金、稼穡之土。其神運於天,則為春夏秋冬。土寄旺於四季而名曰沖氣。 其質存於人身者,為肝、心、肺、腎、脾。其神舍於人心者,為仁、義、禮、智、信。質者,其粗也;神者,其精也,亦未嘗相離也。 五行相生相剋,相生,乃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剋,則乃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 發展 西周末,有「五材說」,《國語·鄭語》「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及《左傳》「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皆有此載。至《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五行始立,成一定式,並推演他物。 戰國末鄒衍首提五行相勝(剋)相生,以述天命所歸,勝生之序乃定。是時,《內經》用五行於醫學,成中醫基石。 漢董仲舒賦五行予德義,以為木為仁,火為禮,土為信,金為義,水為智,後成儒家之本也。 http://zh-classical.wikipedia.org/wiki/%E9%99%B0%E9%99%BD%E4%BA%94%E8%A1%8C

上一篇:畫論5

下一篇:畫論6